张灵甫妻子王玉龄有多美?1968年在美国留影,那年她40岁气质非凡

爱影视的爱啊 2025-02-20 19:04:54

1968年,一张摄于美国的照片令人过目不忘,当时的王玉龄已有40岁。

谁能想到,她的丈夫便是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在她19岁时丈夫战死,她独自抚养儿子照料母亲,此后再未嫁人。

为了生活王玉龄孤身赴美,却依旧心系祖国。以行动投身各项爱国事业,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不遗余力。

王玉龄与张灵甫的相遇

王玉龄生于1928年6月,湖南长沙人,她的母亲出身名门,父辈曾任清朝尚书和两江提督。作为家中独女,王玉龄从小生活优渥,琴棋书画、诗文歌赋无不精通。

1945 年, 17 岁的王玉龄随家人迁至贵阳, 在那里读到了高中。抗战胜利后, 王玉龄才搬回家乡长沙。战争导致的生活颠沛,也催动她内心中对和平的渴望。

当时的张灵甫是七十四军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还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生,喜爱收藏名家书画,在文学与艺术上亦有造诣。

张灵甫

王玉龄和张灵甫经人介绍,在理发店相识。喜爱古典文学的两人拥有许多共同话题,基于此良好的初印象,很快互相倾心定下婚事。

他们的婚礼隆重盛大,喜庆未散时,张灵甫应公事需要立即返回南京,新婚妻子王玉龄坚持与他同行。

当天晚上,两人告别亲友,急忙前往南京,在列车上度过了新婚之夜。赴南京后,他们一起游览金陵名胜。行至莫愁湖时,两人兴起作诗。张灵甫写下:“欲遣闲愁且登楼,槛外山青水自流。”王玉龄接上后两句:“莫愁不知何处去,空留斯楼忆千秋”。

婚后一年, 王玉龄生下一个儿子, 名叫张道宇。

孩子出生后不久,张灵甫战死。王玉龄得知后含泪写了一首诗,追念与张灵甫相识、相恋、相知到最后永别的日子。

王玉龄和儿子张道宇在原国民党军七十四师指挥部最后所在地留影

张灵甫战死时,王玉龄才19 岁, 上有老母, 下有幼儿。为了照顾母亲和儿子, 只能强打精神活下去。不久后她和儿子移居台湾,虽然有抚恤金,但生活依旧艰难。

王玉龄赴美

1952年,24岁的王玉龄孤身前往美国。在异国他乡,她白天工作,晚上攻读学业,凭借出色的成绩顺利毕业,进入一家银行工作,之后进入一家美国航空公司直至退休。在美国站稳脚后,她将儿子也接回一起生活。

1960年,王玉龄(右)在美国

在美国,王玉龄长期活跃于纽约的华人社交圈,曾连续两届担任美国华美协会会长,致力于帮助贫困和残疾的华人,在华人圈中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她还为促进中美民间交流,尤其是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通过自己的人脉和努力,促成了扬州大学与美国一所医学院的友好合作。

此外,王玉龄还担任多个社会职务,如孙中山国际基金会副主席、香港特区黄埔同学会副会长、美国黄埔基金会名誉会长等。这些职务与她的身份息息相关,她几乎是黄埔军校同学和家属中唯一健在的老一辈人。

她的儿子担任中华黄埔后代联谊会会长,母子俩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

在台湾被日本占领期间,日本政府以“台湾政府”的名义,在东京银座购买了两座分别名为“光华寮”和“清华寮”的大厦。这些大厦的产权证一直掌握在日本人手中。日本战败后直到1980年代,这两座大厦仍由日本人使用。

王玉龄得知此事后,通过不懈努力成功拿到这两幢大厦的产权证,并将复印件提交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周总理接见,王玉龄心系祖国

尽管在美国过着优渥生活,王玉龄始终怀念着故土,每当夜深,她常常泪眼朦胧,思念祖国。

周恩来总理

1973年,周恩来总理得知王玉龄的情况后,派人邀请她来北京访问。同年9月王玉龄抵达北京,周恩来在病中特地安排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与她亲切会面。

周恩来表示:“我曾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张灵甫是我的学生,未能争取他,我有责任”。他的热情与诚恳深深打动了王玉龄,之后她每年都会找机会看望祖国。

1973年,邓颖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王玉龄(左)

1984年,王玉龄应邓颖超的邀请,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天安门庆典。2005年9月,王玉龄受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作为抗战功臣遗属前往北京,参加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

此后几年,她的社会活动主要集中在纪念抗战和关爱抗战老兵方面。儿子张道宇与张自忠的孙子张纪祖也共同参与关爱老兵的公益项目。

王玉龄和母亲、儿子、儿媳

晚年的王玉龄与发展有成的儿子定居上海。2021年,王玉龄在家中安详去世,终年93岁。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