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甘肃吕布”,逼死义父,最终被活埋在省政府后花园

江舸 2025-02-02 03:36:00
一、乱世崛起:从保镖到师长

1883年,李长清于甘肃临夏降生,据民间传说,其出生之际,哭声震耳欲聋,乃至接生婆惊吓至半身不遂。他也因此被视为蛟龙转世,故家人赐以乳名“龙儿”。

成年后的李长清身高八尺,虎背熊腰,年仅十四便能手提百斤麻袋,显露出非凡神力。

尽管其父母为朴实农民,李长清却对农耕生活毫无兴趣。在叔父的建议下,他被送往寺庙,拜方丈为师,专心致志学习武艺。

1900年,正值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李长清已精通武艺。在出师当日,方丈以六名武僧试其武艺,竟无人能近其身,众人皆被其武功所折服,师傅却满心忧虑的告诫:

龙儿,你已学成武艺,可以自立门户。但你性情暴躁,行事冲动,日后务必深思熟虑,以免招致杀身之祸!

李长清表示铭记教诲,拜别了师傅离寺而去,投身于宋姓大户人家担任保镖,其武艺高强让宋财主对其颇为满意,并为他说媒娶妻。

然而在1915年6月中旬,一场意外让李长清的人生轨迹发生转变。在陪同宋财主进城途中,他见醉汉当街侮辱民女,挺身而出驱散恶徒。

刚好时任甘肃省陆军第一师师长的陆洪涛,正微服私访目睹了这一幕。

陆洪涛见李长清体格强健武艺出众,遂有意招募。李长清认为这是崭露头角之机,毫不犹豫便应允加入。

在陆洪涛身边,李长清以贴身保镖的身份崭露头角,凭借其出色的表现,一路稳步升迁,历任副官、营长、团长等要职。

陆洪涛对其赏识有加,将其比作“关羽”,却不料李长清实为“吕布”之流。

1922年,陆洪涛荣升甘肃督军,执掌甘肃地区的军政大权。在1928年之前,甘肃的版图辽阔,辖区覆盖了现今的甘肃省全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东北部以及新疆若羌县的东南部,其面积在当时内地十八个省份中位居首位。

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陆洪涛将省直属的部队进行整编,成立了甘肃陆军第一师,并亲自担任师长,以此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核心军事力量。

李长清担任第一旅旅长,黄德贵担任第二旅旅长,两人均为陆洪涛昔日保镖。

在陆洪涛的经营下,甘肃局势日趋稳定,他成为名副其实的“甘肃王”。但他未曾料到,最大的隐患竟来自身边的亲信李长清。

二、权力的诱惑:野心膨胀

1925年3月,历史的车轮悄然转向,陆洪涛因突发中风而卧病在床,甘肃的军政领导层瞬间失去了核心,局势随之动荡不安。

李长清对权力的渴望如同休眠的火山,陆洪涛的倒下,无疑为这座火山的爆发提供了契机。他的野心在暗中迅速膨胀,不安分的心态开始显露。

李长清洞察时局,意识到要实现其政治抱负,必须借助外部力量。他将目光锁定在了陇东镇守使张兆钾身上。

张兆钾字鼎臣,是甘肃渭源人士,以勇猛善战和手段强硬著称,人送绰号“张狼”。

在陇东地区深耕多年,其势力根深蒂固,是不容忽视的地方实力派。

李长清与之暗中联络,意图拥立张兆钾为督军,以便自己在张兆钾上位后,顺利接任陇东镇守使,掌握该地区的军政大权。

然而,张兆钾亦有自己的谋算。他虽对督军之位垂涎,却不愿轻易让李长清得逞,视李长清为可操控的棋子,一旦李长清掌权,恐难以驾驭。

因此对于李长清的提议,张兆钾表面上应付,实际上却拖延不决。

面对张兆钾的暧昧态度,李长清感到焦虑不安,他认识到,必须采取主动,不能再坐以待毙。

于是,在1925年8月的一个深夜,李长清率领亲信部队,突袭督军府。此时的陆洪涛,已无力反抗。

李长清在面对这位昔日“义父”时,毫无怜悯之心,逼迫其交出甘肃陆军第一师的师长印信。陆洪涛在绝望与愤怒中,无奈地将印信交出。

取得印信的李长清并未止步,他深知要稳固权势,必须清除异己。

首当其冲的便是第二旅旅长黄得贵,两人同属甘肃陆军第一师素有矛盾,李长清掌权后,自然不会放过除去黄得贵的机会。

他精心策划,夜袭黄得贵的驻地,黄得贵未能防备迅速败北,其部队被李长清收编,本人被迫逃离兰州。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李长清终于如愿以偿,成为甘肃陆军第一师的师长,并在兰州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自封为“兰州王”的他,在兰州城内横行霸道,大力扩张势力,对异己进行残酷镇压。兰州城因此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三、新势力的介入:刘郁芬入甘

李长清在兰州的专断独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北洋政府对其越权行为感到震怒,认为此举严重扰乱了地方秩序,对政府权威构成了挑战。

因此当时的段祺瑞政府决定采取行动,以稳定甘肃局势。

在此期间,冯玉祥在华北地区的势力日益增强,成为北洋政府不得不重视的一股力量。

段祺瑞深知,解决甘肃问题的关键在于借助冯玉祥的支持。遂任命冯玉祥为甘肃督军,期望其能够平定甘肃的动荡。

冯玉祥虽意识到这是段祺瑞的一箭双雕之计,既欲借其手解决甘肃问题,又意图将其调离华北以削弱其势力,但他亦有自己的盘算。

冯玉祥看中甘肃的广袤土地与战略位置,认为这是扩展自己势力的良机。

经过周密考虑,冯玉祥决定派遣亲信刘郁芬代理甘肃督军一职,率领国民军第二师进驻甘肃。

刘郁芬是冯玉祥麾下的得力将领,以其机智果断和擅长谋略而著称。

接受任务后,刘郁芬深知此次使命的艰巨性,他不仅要应对李长清的抵抗,还需在复杂的甘肃局势中稳固自己的地位。

1925年9月,刘郁芬率领国民军第二师自包头启程,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西征之旅。他们穿越无垠的沙漠与崎岖的山路,终于在10月下旬抵达兰州。

在行军途中,刘郁芬已经开始策划如何应对李长清。他深知李长清在兰州根基深厚,不宜与之正面冲突,因此决定采取温和策略,试图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

在抵达兰州之前,刘郁芬多次向李长清发出电报,表达善意与合作意向,初期以“李旅长”称呼,希望李长清能协助维护兰州秩序。

然而李长清对此置若罔闻,他心中明了刘郁芬的到来,意味着其权力将受到威胁。

刘郁芬后来也意识到称谓的问题,在电报中改称“李师长”,李长清的态度方有所缓和,并回电表示欢迎。

当刘郁芬率部进入兰州时,为防备李长清的突然袭击,刘郁芬在进城时做了精心部署。

他先是故意透露进城时间,实则化装成士兵提前进城侦察。同时其参谋长蒋鸿遇提前三天率领手枪队秘密进入兰州,监控甘肃陆军第一师。

刘郁芬进城之际,蒋鸿遇更是单枪匹马闯入第一师大营,宣称已有千名手枪队员进城,成功震慑了李长清。

李长清得知刘郁芬已进城,感到震惊,他意识到自己被刘郁芬所骗,对刘郁芬的戒备更深。

为试探刘郁芬,李长清带领卫队前往督军府,却遭到刘郁芬部下张维玺的阻拦,并被缴械围困。

李长清陷入恐慌,以为刘郁芬将对他采取行动。所幸刘郁芬为稳定局势,批评了张维玺,并将手枪归还李长清,使其稍感安心。

刘郁芬进驻兰州后,表面上与李长清保持和平共处,实则双方均在暗中警惕,矛盾日益加剧。

刘郁芬深知,要彻底掌控甘肃,必须消除李长清这一隐患。而李长清亦明白,刘郁芬不会轻易放过他,因此必须寻找机会先发制人。

四、鸿门宴的前奏:矛盾激化

刘郁芬在兰州稳固地位之后,即开始着手整饬甘肃的军事力量,首要目标即为李长清所掌握的甘肃陆军第一师。

在刘郁芬的观察中,该部队纪律松懈,派系丛生,严重威胁到甘肃地区的军事稳定与统一。因此他决意对该部队进行整编,以纳入其直接指挥之下。

1925年11月初,刘郁芬向李长清提出了整编计划。

根据该计划,甘肃陆军第一师将被缩减为两个混成旅,旅长由刘郁芬直接任命。李长清的亲信部队将被拆分,并入不同旅团,而李长清本人则将被安置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从而剥夺其实际军事指挥权。

李长清在得知此方案后情绪异常激动,他认为刘郁芬此举旨在削弱其势力,是对自己的直接挑衅。

在他看来,其在兰州多年的经营成果,如今却要被刘郁芬一笔勾销,这是他无法容忍的。

李长清随即召集亲信部下,紧急商议对策。

会议中,众人情绪激昂,一致反对刘郁芬的整编计划。李长清的得力干将包玉祥愤慨地表示:

刘郁芬此举无异于斩尽杀绝,我们绝不能束手就擒!必要时,与之决一死战!

其他人员亦纷纷表态支持,会议室内气氛紧张,李长清在深思熟虑后,决意暂不与刘郁芬正面冲突,而是采取拖延战术,寻求其他解决方案。

因此他以各种借口拒绝了刘郁芬的整编要求,双方矛盾由此进一步升级。

此后李长清与刘郁芬的关系日趋紧张,李长清加强了部队的警戒,在兰州城内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并从外地调集武器弹药,以备不时之需。

刘郁芬亦不甘示弱,一方面调集部队对李长清形成包围态势,另一方面暗中联络甘肃其他地方势力,以期孤立李长清。

双方的对峙态势日益严峻,战争似乎一触即发。兰州城的居民也感受到这股紧张气氛,纷纷闭户不出,以免卷入即将爆发的冲突。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一场精心策划的陷阱正在暗中布局,而李长清却未察觉,逐步走向刘郁芬为其设下的圈套。

五、赴宴:踏入死亡陷阱

1925年11月12日,兰州城的天空阴云密布,一份邀请函被送到李长清手中,信中刘郁芬放低姿态邀请李长清赴宴,共同商议整军事宜。

但在甘肃省督军署内,刘郁芬早已周密部署,调集了他最为精锐的手枪队,潜伏于督署的各个隐蔽角落,静待李长清等人的到来。

李长清在接到宴请邀请时,内心充满了疑惑,他的部下包玉祥极力劝阻:

师长,刘郁芬素来狡诈,此次宴请恐怕不怀好意,我们还是避免前往,以防不测。

李长清眉头紧锁,在屋内踱步沉思,最终决断:

我亦知此行可能凶多吉少,但刘郁芬已广发请柬,邀请我部营以上军官,若我缺席,恐被视作胆怯。况我近日多次出入督军署,均安然无恙,或许此次亦能平安。

包玉祥见无法改变其主意,只能无奈叹息:

师长务必小心,此事恐有蹊跷。

尽管心中有所犹豫,李长清还是决定出席宴席,他自恃为一师之长,手握重兵,认为刘郁芬即便有阴谋,也不敢轻易对他下手。

于是他带领卫队,昂首阔步地踏入了省督军署。

李长清刚踏入会餐室,督署府的大门便轰然关闭。刘郁芬的手枪队迅速控制了督署府的各个要道,而此时的李长清,对门外的变故尚无察觉。

刘郁芬见李长清已陷入圈套,心中暗自窃喜,他在席间寒暄几句后,便匆匆离去。

此时赵登禹登场进入宴席,赵登禹是刘郁芬精心挑选的猛将,以武艺高强和力大无穷著称,后来成为抗日名将,是中国军队中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

赵登禹装作泰然自若,缓缓接近李长清,在李长清毫无防备之际,赵登禹突施辣手,一脚猛踹李长清腰间。

李长清虽武艺高强,但事发突然未能及时防备,被踹得向前踉跄。

未及李长清站稳,赵登禹已迅速上前,制住其双臂,李长清竭力挣扎,却发现赵登禹力大无穷难以挣脱。

与此同时,埋伏的手枪队一拥而上,将其他与会者全部缴械。

李长清目睹眼前一切,心中充满了悔恨与愤怒,他未曾料到,自己竟会落入刘郁芬的计谋之中。他大声咒骂刘郁芬的卑劣行径,但此时他已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六、悲剧结局:活埋后花园

在李长清被捕之后,刘郁芬并未给予其任何辩解的机会,即刻下令将其押解至省政府后花园。该处已预先挖掘了一个深坑,静待李长清的到来。

当李长清被带到坑边,面对眼前的深渊,他心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深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刘郁芬的士兵将李长清及其亲信包玉祥等人推入坑中,随即开始填土。

李长清虽拼命挣扎,大声呼救,但声音很快被泥土掩盖,随着泥土的逐渐堆积,李长清的生命亦随之消逝。

曾经权倾一时的甘肃陆军第一师师长李长清,结束了他充满罪恶且短暂的一生。

李长清被活埋之后,刘郁芬对外宣称其失踪了,下落不明。

然而真相终究难以永远掩盖,1937年抗战期间,甘肃省政府后花园在修建防空地下室时,发掘出戴有镣铐的三具遗骨,经辨认确认为李长清及其下属包玉祥等人,李长清被活埋的真相方才水落石出。

李长清之死,对甘肃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部队因群龙无首,迅速被刘郁芬收编。甘肃其他地方势力目睹李长清的遭遇,无不心生寒意,纷纷选择与刘郁芬合作,以避免相同的命运。

刘郁芬借此机会,迅速巩固了在甘肃的统治地位,成为新的掌权者。

然而其残忍行为亦引发了不满与反抗,部分甘肃军阀认为刘郁芬手段过于残忍,遂暗中联络,企图推翻其统治。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甘肃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各种势力争斗不休。而李长清的故事,也成为后人的谈资,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