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一年(1638年),对于大明而言,可谓风雨飘摇。国内李自成、张献忠揭竿而起,境外皇太极领导的满清雄狮正伺机而动。
这一年,皇太极命令多尔衮联合蒙古兵分两路,从西线墙子岭、中线青山口突破长城,大举南下。
连年战火与内乱,已令明朝的国力大幅衰退,面对清军的凌厉攻势,明军应对乏力,形势岌岌可危。
正当此危急存亡之秋,卢象升却遭遇家父逝世的晴天霹雳。按照礼法,官员需回籍守孝三年,是为“丁忧”。
但崇祯帝五次驳回卢象升的奔丧奏请,反授予其兵部尚书之职,令其总督军事,并再度赐予尚方宝剑,期待他能抗敌保国。
此时的卢象升面临艰难抉择:一边是孝道人伦,不能不回;一边是国家危难,不可不赴。
最终他忍痛舍小家而为大家,身着丧服,毅然走马上任。面君之时,卢象升言辞悲壮:
微臣非将帅之才,然心系家国,本不应辞。惟家父遽归道山,臣奔丧途中心力交瘁,已非昔日之我。
此时的卢象升,面容憔悴但眼中闪烁着坚毅,他明白自己承担着拯救社稷的重任,即使前路荆棘载途,亦无惧无悔。
二、战与和的矛盾:得罪杨嗣昌正当卢象升下定决心,誓以生命捍卫国家,准备与清军进行生死对决之际,朝堂之上却掀起了一场激烈的“战和之辩”,这场辩论不幸成为了卢象升悲剧命运的序章。
此时的崇祯帝内心颇为矛盾,他深知大明王朝正遭受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国力已难以为继,长期的双线作战令国家不堪重负。
但他又担忧和谈之举会引发朝臣的非议,背上卖国的罪名。在这种复杂的心理作用下,崇祯帝犹豫不决,时而倾向于用兵,时而考虑和谈。
兵部尚书杨嗣昌则是和谈派的领军人物,他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主张,认为应先与清廷和谈,集中力量剿灭国内的叛乱,待国内安定后再全力对抗清朝。
杨嗣昌深知明朝的国力已不足以承受两线作战的巨大压力,和谈虽看似屈辱,却能赢得宝贵的喘息之机。
他多次向崇祯帝进言,力陈和谈的紧迫性,试图说服皇帝接受和谈之策。
然而卢象升坚决反对和谈,他认为与清廷和谈是对大明尊严的侮辱,会损害国家的威望。
在他看来,作为忠臣,应当为国尽忠,与敌血战到底。卢象升在朝堂之上与杨嗣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直言:
臣主战,绝不和谈!
杨嗣昌作为兵部尚书,掌握军事大权,希望通过和谈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巩固权位;而卢象升作为掌握重兵的将领,他的主战立场无疑对杨嗣昌的和谈政策构成了挑战。
两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变得势同水火。
在这场“战与和”的争论中,崇祯帝始终未能明确立场。他既未全力支持杨嗣昌的和谈主张,也未完全站在卢象升的主战一方。
这种模糊的态度加剧了朝内的矛盾,也将卢象升推向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他的军事行动受到杨嗣昌等人的阻挠,无法得到充分的支持与配合。
而崇祯帝对卢象升的信任也逐渐转变为怀疑,这让卢象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望。
三、孤立无援,血洒疆场在杨嗣昌等人的重重阻挠下,卢象升的处境愈发险恶。
他虽名为全国兵马的总指挥,但实际能够调遣的兵力却不足两万。随着战事的不断进展,他的军队规模更是遭到了进一步的削弱。
关键时刻,大同总兵王朴临阵脱逃,卷走了众多兵士,使得卢象升的麾下仅剩杨国柱和虎大威两位猛将,兵力锐减至不足一万。
祸不单行,卢象升的粮草供应也遭到了中断。
杨嗣昌暗中指使地方官员拒绝为卢象升的军队提供粮秣,导致士兵们常常饿着肚子作战。卢象升派人四处寻找粮草,却屡次遭遇闭门羹。
士兵们不得不以野菜和树皮果腹,甚至有人在行军途中饿死,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卢象升的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幅下降。
然而卢象升并未因困境而退缩,他怀抱必死之心,率领这支饥寒交迫的军队,毅然决然地向清军发起了猛攻。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卢象升带领部队抵达巨鹿贾庄,与清军主力展开了激烈的遭遇战。
当时清军兵多将广,装备精良士气旺盛,远超卢象升的疲弱之师。但卢象升毫无惧色,他亲率先锋,勇猛冲锋,极大地激励了士兵们的斗志。
战斗从黎明持续到黄昏,卢象升的军队坚韧不拔,未曾有丝毫退却。但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加之粮草短缺,卢象升的军队逐渐陷入了绝境。
在战斗的紧要关头,卢象升派人向五十里外的高起潜求援。
高起潜掌握重兵,却对卢象升的求救置若罔闻,按兵不动,冷眼旁观卢象升的军队孤军奋战。
在孤立无援的绝境中,卢象升依然坚守阵地,他带领着剩余的士兵,与清军展开了生死搏斗。
卢象升身受多处创伤,鲜血染红战袍,士兵们在主将的英勇激励下,也都舍生忘死,以一当十。但终究力量悬殊,卢象升的军队逐步被清军团团包围。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卢象升身边只剩下寥寥数名亲卫。他深知突围无望,却依然选择战斗至最后一刻。他对亲卫们慷慨陈词:
吾等捐躯赴国难,正当其时!
言罢他再次冲入敌阵,与清军展开了最后的决斗。
据史料记载,最终卢象升身负四箭三刀,壮烈殉国年仅三十九岁,其亲兵杨陆凯,为保护他的遗体,扑身其上,被清军乱箭射杀,身中二十四箭。
卢象升的噩耗传来,全军上下无不悲痛欲绝,百姓们闻之,亦纷纷泪如雨下。
他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忠臣良将而痛心疾首,对朝廷的昏聩腐败更是愤怒不已。
四、死后冷落:崇祯为何毫不在意?卢象升的忠贞与勇敢本应赢得崇祯帝的尊敬与嘉奖,然而现实却异常冷酷,崇祯帝对卢象升的牺牲似乎无动于衷。
他未曾给予卢象升应得的抚慰与荣誉,甚至在卢象升的遗体停放八十余日后,才勉强同意安葬。
卢象升家属在申请抚恤时,亦屡遭杨嗣昌等人的阻挠,使得其家人生活陷入窘境。这一切背后的原因究竟何在?
崇祯帝的性格缺陷,是他对卢象升之死冷漠的重要原因。
崇祯帝性格多疑且固执己见,他在位期间,频繁更换内阁与将领,对臣子缺乏信任。
在“战与和”的争论中,崇祯帝虽内心倾向于和谈,却不愿承担和谈的罪名,因此始终未明确表态。
卢象升的坚决主战,让崇祯帝感到他不理解自己的苦衷,甚至怀疑他是有意与自己为敌,加之杨嗣昌等人在旁挑拨,崇祯帝对卢象升的误解日益加深。
他认为卢象升的失败是其固执的结果,忽视了卢象升在战场的英勇与对国家的巨大贡献。
朝廷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也是关键因素。
卢象升与杨嗣昌的矛盾,不仅是个人恩怨,更是朝廷中主战与主和两派的政治较量。
杨嗣昌作为主和派的领袖,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极力打压主战派。卢象升作为主战派的骨干,自然成为杨嗣昌的眼中钉。
卢象升战死后,杨嗣昌为掩盖责任,故意封锁消息,阻挠朝廷对卢象升的抚恤与表彰。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崇祯帝未能明辨是非,反被杨嗣昌等人所蒙蔽,对卢象升之死表现出了冷漠。
五、卢象升之死对明朝的影响卢象升战死沙场,对明朝而言不啻为一次沉重的打击,它成为了明朝衰亡道路上的关键转折。
从军事角度来看,卢象升是明朝晚期稀缺的军事英才,他不仅骁勇善战,更具备深远的战略眼光。他所带领的“天雄军”,战力强悍,在对抗清军与农民军的战斗中屡建奇功。
他的军事天赋与领导力,是明朝军力的支柱。他的牺牲使得明朝痛失一位能够统筹全局的杰出将领,军队的指挥体系与战斗力因此遭受重创。
自此明朝在对抗清军的征战中更显力不从心,难以凝聚有效的抵抗力量。
在士气层面,卢象升深得士兵们的爱戴与尊敬,他与士卒共患难,冲锋陷阵始终身先士卒,这种榜样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士兵们的战斗意志,士兵们心甘情愿为他效死,在战场上勇猛无畏。
卢象升的死讯传来,士兵们如丧考妣,士气急剧跌落。他们对朝廷的失望与不满达到顶峰,感到被朝廷抛弃,主帅的牺牲成了徒劳。这种低迷的士气严重侵蚀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明朝军队在后续战斗中斗志涣散,难以发挥战力。
卢象升的离世,对明朝民心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民众心中,卢象升是忠良的代表,他为国为民,不惜捐躯。他的死让民众见证了朝廷的昏聩与腐败,对朝廷的信任急剧下滑。
民众对明朝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本就内外交困的明朝,失去了民心的依托,愈发岌岌可危。
正如后世所评:“明之亡,始于孙高阳之退休,成于卢忠烈之死败。”卢象升的逝去,让世人目睹了明朝的腐朽与衰败,对明朝的未来充满了绝望,成为了明朝走向终结的重要征兆。
六、写在最后卢象升原是温文尔雅的书生,却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决然放下笔墨,以文人之身担当起武将之责。凭借出类拔萃的军事天赋和无畏的勇气,他在沙场上屡建奇功,成为明朝晚期坚不可摧的支柱。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征途中,他令义军闻名丧胆。面对清军的侵犯,他更是坚定不移地主张抗战,毫不畏惧,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守护国家的坚固屏障。
他的忠贞与勇敢,不仅赢得了战士们的敬爱,也让民众看到了明朝的光明未来。
然而这位英雄,最终却倒在了自己人的暗箭之下。
他的陨落不仅是明朝的惨重损失,更是历史的悲哀。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忠臣义士的奋斗与牺牲,常常被朝廷的昏聩与腐败所掩埋。
卢象升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忠臣良将的拥护,其衰败与覆灭便成了无法逆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