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一场激烈的“总部争夺战”正在各地悄然上演。从国内的一二线城市,到县级小城,乃至香港等地区,都纷纷加入这场角逐,试图在总部经济的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其中,雄安新区的崛起,成为了这场争夺战中的焦点区域。

央企总部迁移的新热土,雄安
提及雄安,其发展态势可谓蒸蒸日上。2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央企的陆续入驻。中化、华能等大型央企纷纷在此落子,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总部经济的外迁趋势。

自2016年起,央企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步伐逐步加快。中远海运于2016年落户上海自贸区,毕竟海运业务与海洋紧密相连,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成为理想之选。
2018年,中旅集团境内总部迁至海口,彼时海南正大力推进封关运作与自贸区建设,作为国际旅游岛,海南为中旅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21年,中船集团、上海电子集团奔赴深圳,三峡集团前往武汉,稀土集团扎根赣州,赣州素有“中国稀土之都”的美誉,其重稀土资源更是品质优良。
同年,中国卫星集团、中化控股等也选择了雄安新区,2022年,华能总部、国家电投核能总部、矿产资源集团总部也相继落户雄安。如今,中化和华能在雄安的大楼已拔地而起,气势恢宏,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


各地角逐总部经济,招数频出
面对总部经济带来的巨大机遇,各地纷纷出台一系列举措吸引总部入驻。杭州率先发布“总部经济新政22条”,目标明确,力争到今年全市总部企业数量新增100家以上。
作为中国的互联网之都,杭州不仅将目光聚焦于央企、国企,还积极吸引大型互联网私企,阿里的全球总部也基本竣工投入使用。
深圳,这座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同样对总部经济充满渴望。在得知中国电子集团有意向入驻时,毫不犹豫地加入争夺行列。
深广两地先后推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重磅政策,合肥也不甘示弱,对将上市主体迁入的总部企业给予300万元一次性奖励,并喊出到2025年总部企业数量超过150家、实现三年翻一番的目标。

郑州则大力开发中原总部基地和中原超级总部基地,以优厚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县级市也积极投身其中。江苏启东23年出台引进央企总部的工作方案,力争招引一家央企总部,并提供不少于20条央企总部有效项目信息。
呼和浩特也在谋划将大唐集团引入本市。这场总部争夺战,已然呈现出全民参与的态势。
不仅内地城市竞争激烈,香港和新加坡也在这场全球总部经济的争夺中发力。香港凭借金融便利、税制简单税率低、教育医疗水平先进以及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优势,吸引了众多企业设立总部。
近年来,香港更是制定了力度空前的鼓励总部发展的优惠政策。宁德时代国际总部落户香港科技园,计划投资12亿港元并招聘超过500名员工。哪吒汽车、黑芝麻智能科技、地平线公司等也纷纷在香港布局。

美团在香港推出Kitta平台高薪挖骑手,蜜雪冰城也在香港旺角开设首店。2023年上半年,香港本地新成立公司数量众多,还有大量非香港公司设立转业地点。

总部经济的魅力与风险并存
各地之所以对总部经济趋之若鹜,是因为总部所具备的强大影响力。总部犹如企业的大脑,起着总体协调的关键作用。
以北京金融街为例,这里汇聚了众多国有大型银行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总部,为北京带来了巨额的利税,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和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在这场激烈的争夺战中,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个城市在积极争取总部入驻时,务必充分考量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实际能力。倘若盲目跟风,超出自身能力范围去打造所谓的总部经济区,最终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

例如,南京五象新区的CBD,虽规划宏伟,但仅有麦当劳、肯德基和星巴克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武汉王家墩商务区,对标北京国贸和上海陆家嘴,却因泛海的问题进展缓慢;南京夹江CBD、厦门东屿岛CBD等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对于年轻人和新企业而言,在选择发展之地时,也应谨慎考量。一个地方若只是高楼林立却缺乏企业和人才的集聚,如滨海新区CBD,那么其发展前景必然黯淡。
唯有企业扎堆、年轻人汇聚的城市,才拥有光明的未来。
城市需要精准定位,结合自身优势合理布局,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无论是城市还是企业,都要秉持理性的态度,避免陷入盲目跟风的陷阱,如此才能在总部经济的发展浪潮中稳健前行,实现可持续的繁荣。
文章来源:金融民工吉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