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后唐庄宗李存勖 绘像)
后唐庄宗李存勖派使者出使前蜀,使者回来之后,说皇帝啊,前蜀那政治腐败的都不行不行了,整个国家都乱套了,正是我们出兵攻灭他们的好时机。
正好当时荆南国主高季兴也在后唐朝廷,李存勖正在攻打南吴还是攻打前蜀之间犹豫不决,高季兴和前蜀在领土争端上有点摩擦,于是他也趁热打铁,劝李存勖攻打前蜀。
所以,后唐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基本确定,那就是要把前蜀给拿下来。
李存勖创业的时候,他很喜欢御驾亲征,他也是历史上比较难得的那种十分骁勇善战的马上皇帝,但是现在后唐占据中原了,一来他已经有点懒惰懈怠,二来他也没时间,他就像一柄尘封的宝剑,挥动起来,都是尘土,还不够捯饬卫生的呢,所以李存勖的计划是,派自己的弟弟李嗣源统领军队,攻伐前蜀。
这个李嗣源啊,他其实还不是李存勖的亲弟弟,俩人没有血缘关系,李嗣源是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的养子。
这哥们对沙陀李氏的命运非常重要,当年在上源驿的时候,朱温放火想要烧死李克用,就是李嗣源拼死护卫李克用,这才让李克用捡回一条命来。
所以吧,这对哥俩,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而且李嗣源当时还是诸道兵马总管,他就负责这个军事方面的工作,所以他领军攻打前蜀,很合适,没毛病。
但是这个时候,郭崇韬就有不同的想法了。
作为后唐权臣,郭崇韬最近有点难做,一方面,他和皇帝之间有隔阂,君臣之间的信任关系已经出现裂缝,另外一方面,郭崇韬在朝廷里树敌太多,伶人宦官每天都在抓他的小辫子,想要狠狠的整治他一顿。
身为权臣,自己谨小慎微,步步为营,自己规行矩步,临深履薄,可是自己也无法保证,自己不会犯错。
(李嗣源 形象)
地位越高,自己的行为越容易被放大,哪怕是出现极小的错误和失误,都有可能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权力这条道路,走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自己辅佐庄宗,献策灭梁,定鼎开国功臣之列,自己这一辈子已经实现了个人价值最大化,自己不可能拥有下一个巅峰了,那么现在要做的,就是完美的收尾。
所以在郭崇韬看来,后唐举兵讨伐前蜀,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自己抓住这个机会,再建奇功之后,就可以功成身退。
所以,就在要出兵前蜀之前,郭崇韬对庄宗说了这么一段话:
契丹时常滋扰我们后唐的疆域,这么多年以来,都是李嗣源领兵抵御,他的威望数年间已经很高了,所以倒不如把这个攻灭前蜀的机会给您的儿子李继岌。
诚然,郭崇韬是比较懂得揣摩李存勖的心思的。
决定要攻打前蜀这一年,李存勖已经奔四了,已经到了这个岁数,他就不得不考虑立储传嗣的问题,后唐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政权是唐朝的延续,那么李存勖虽然是沙陀族,他必然会贯彻汉人朝廷一直执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而郭崇韬所推出的这个李继岌,正是李存勖的长子。
所以郭崇韬有这个把握,庄宗一定想要借此机会为儿子铺路,就像之前郭崇韬也能揣摩出庄宗想要把刘氏立为皇后一样。
这是一对有默契的君臣,不用说话,就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
所以,郭崇韬建议让李继岌带兵征讨前蜀,李存勖还故意推辞说:
吾儿尚小,恐怕难以担此大任。
郭崇韬给庄宗的儿子修桥铺路,那庄宗自然也要给郭崇韬一个台阶下。
(李继岌 形象)
这无端献殷勤者,必然是想要受益者,郭崇韬如此向自己推荐自己的儿子,其目的不就是为了让自己放弃使用李嗣源而改用他郭崇韬么。
而且,庄宗说我儿子做主将可以,但还是需要一个副将来辅佐他,庄宗让郭崇韬推荐人选,郭崇韬满口答应,但却一直没有给庄宗提供人选。
没有提供人选的意思,那就是我郭崇韬,就是最好的人选。
庄宗当然明白郭崇韬的意思,一来他和郭崇韬相互利好,二来郭崇韬的实力在那里摆着呢,他能灭后梁,就能灭前蜀,所以庄宗最后确定的伐蜀人选就是,主将,是都统李继岌,而副将,则是招讨使郭崇韬。
所谓主次之分,其实是子虚乌有,大家都知道,实际上统领大军的是副将郭崇韬,主将李继岌,就像当年隋文帝派杨广跟着高颎去灭南陈,其目的是为了刷资历是一样的。
郭崇韬出发之前,还专门去见了庄宗一趟,这趟去见皇帝,他胸有成竹,还没等出征呢,他就已经盘算起了灭蜀之后的事情了,甚至和皇帝建议,说前蜀打下来之后,朝廷肯定要派人驻守,我推荐孟知祥去,也只有他值得信任,让人放心。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是晋人陶渊明的名句,也是讲一个人的常态。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过去犯下的错误已经不可更改追回,那么我们就能明白,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还可以努力。
当时已经是十一月,洛阳已入深秋,城垣巍峨,古韵悠长,薄雾轻轻笼罩,街巷间有青石铺就,银杏叶金黄璀璨,随风轻轻飘落。
洛河悠悠,河水在晨光中闪烁着银色的波光,河畔的垂柳虽已褪去了夏日的翠绿,却依旧风姿绰约,枝条轻摆,与河面的倒影交相辉映,增添了几分宁静与深远。
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马蹄声或是悠长的车辙响,打破这份宁静,那是商贾或行人穿梭于洛阳城内外...
人们相信,乱世已经结束了。
李存勖为儿子能在战场上建立军功,收获威望而开心,郭崇韬为自己能即将再取功名而雀跃,所有人心中的所有事情,都在朝着期盼的方向走去。
(五代十国 风起洛阳)
可是人们意识不到,就在此时此刻,每个人的生命轨迹,已经悄悄发生了改变。
不过话说回来,这郭崇韬啊,行军打仗,攻城夺地,那是真没毛病,他领兵攻打前蜀,那是异常顺利。
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您看,这打仗呐,粮食是很重要的,郭崇韬征讨前蜀的时候,特别注意控制前蜀的粮草辎重等资源,率先拿下那些战略守备型的城池,对后勤有利害关系的城池,所以战场形势一边倒,郭崇韬竟然只用了七十天的时间,就把前蜀给拿下了。
总结来说,就是郭崇韬是以掐断前蜀后勤支援为首要,断前蜀军的军需,断他们的粮食,断他们的物资,通过这种方式快速打开了切口,然后扩大优势,最终取得了胜利。
前蜀如此不敌后唐,这原因吧,一方面是郭崇韬的确太猛了,另外一方面也暴露出这个割据政权的一些严重问题。
首先,前蜀当时的皇帝王衍,昏庸无道,做皇帝做的非常不及格,这体现出在君权时代,在帝制结构下,皇帝一旦不中用,一个政权基本上就算是凉了一半了。
其次,前蜀后期奉行宦官政治,这宦官掌权,从中晚唐的甘露之变一直到后来庄宗宠信伶宦以至于引火烧身,历史无数次的证明,宦官虽然比士大夫和武将用起来更顺手,更廉价,可谁重用宦官,谁就会遭到反噬。
不过,教训是在史官的史笔中被吸取和记录,封建统治者只会根据自己的好恶而做选择,不然为什么到了明朝,还会诞生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
最后,前蜀的灭亡具有普遍性,前蜀的内部结构有问题,管理层面有问题,外交政策上有问题,经济制度有问题,甚至就连立国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有问题,诸多原因,就导致了前蜀的灭亡。
有关前蜀灭亡的章节,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目录里往前翻,有专门涉及到前蜀的章节。
七十天灭一国,在古代战争史上,这进度,这效率,简直可以说是光速了。
(郭崇韬 形象)
郭崇韬立了大功,完成了功成身退的关键计划,可是计划是计划,实际执行起来,则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后唐攻灭前蜀,主将是李继岌,可是李继岌真的就只是来镀金,只是来刷资历的,因此我们说,这场战争,基本上全是由郭崇韬来主导的。
怎么布阵,怎么调兵,怎么推进,怎么拿下前蜀的都城成都,甚至于占领前蜀之后,对于前蜀旧将降臣的安置,当地百姓的安抚,被占领的前蜀疆域内的大事小情,郭崇韬等于是全都包揽了。
权力总是让人迷失啊,总是无形之中就会剥夺和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当初郭崇韬来的时候,他还想着只要拿下前蜀,自己就急流勇退,以潇洒的身姿离开这勾心斗角的权力场,结果现在自己手握大权,掌握蜀地军政,民政,各种政务,他又有点舍不得了。
此时,郭崇韬已经成了蜀地第一红人,巴结他的人排起了长队,送礼的人踏破了他的门槛。
于是郭崇韬想,再等等吧,等自己帮助庄宗稳定了蜀地的局势,等到自己帮助后唐在这里扎下根来站住脚,等到庄宗把孟知祥派过来。
再等等,再等等。
等什么呢?郭崇韬也不知道。
郭崇韬只是想,日子总还是勉强还能过得下去的,岁月也会一点点给与他温柔,生活的本质也是美好的。
生活的确是美好的,谁能否认生活不是美好的?
看着蜀中连绵不断的高山,看着夕阳一点点的落下,郭崇韬感觉身子暖洋洋的,他又想起当年征讨幽州,平定后梁的那些岁月。
彼时彼刻,就恰如此时此刻。
可是,尽管生活是美好的,可是痛苦,也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郭崇韬的苦果已经酝酿了太久,也是时候,该品尝了。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列传三·宗室》
《新五代史·卷十四·唐家人传第二》
徐双.论五代后唐征蜀之役.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7
胡鹏.论后唐对关中的控制——以关中藩镇的去割据化为中心.唐史论丛,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