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平定前蜀 郭崇韬)
后唐权臣兼名将郭崇韬,七十天时间,灭亡了前蜀。
这本来应该成为他政治生涯上的最后一场活动,军事生涯上的最后一场仗,前蜀既然拿下了,郭崇韬就应该及时隐退,完美谢幕。
但是,郭崇韬没能放手。
在巨大的困难,接连的失败时还能坚持不懈,绝不退缩,这种勇气很多人都可以拥有,但是在功成名就,权柄在握,生活事业各方面都节节攀升的时候急流勇退,懂得及时停止,却很少有人能做到。
拿下前蜀之后,郭崇韬基本就把整个前蜀操起盘来了,军务,民务,政治工作,等等各方面,全都是郭崇韬一把抓。
其实他这么做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擅权,不一定是享受这种封疆大吏的快感,他的大部分动机,是为了让后唐政权快速在蜀地站稳脚跟,他要尽快稳定局面。
说白了,他还在为李存勖办事儿,何况他出征之前已经推荐了孟知祥,所以只要孟知祥来了,他就撤了。
讨伐前蜀的后唐军,主将是李继岌,副将是郭崇韬,当然李继岌是庄宗的儿子,他这趟来,就是来镀金的,实际上当时蜀地的一号话事人,就是郭崇韬。
(坐观成败 李继岌)
李继岌岁数比较年轻,也没有什么坏心,更无意和郭崇韬争功,所以他和郭崇韬本质上没有矛盾。
只是,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上,都免不了有坏人存在。
李继岌对郭崇韬是没有意见,可是李继岌身边有不少宦官,这帮宦官以前就和郭崇韬有矛盾还不算,现在郭崇韬把安顿蜀地的大权,比如接收降将,调度民生等等事务全都握在了自己的手里,这帮宦官们插不进去手,既无法插手,那他们就没有油水可捞,不能从中牟利,郭崇韬这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因此他们就很记恨郭崇韬了。
而且,郭崇韬自从打下前蜀之后,他办公啊,住宿啊,一直是住在前蜀降臣王宗弼的家里。
王宗弼这个人,很难评,作为前蜀的重要大臣,他曾经辅佐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夺东川西川,还对抗过李茂贞的岐国,为前蜀的基业奠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是到了前蜀末代皇帝王衍执政的时候,他人就变了,利欲熏心,大肆敛财,破坏朝纲,前蜀的衰败,他也要负主要的责任,甚至王宗弼还是后唐攻打前蜀时,前蜀方面主要的投降派。
王宗弼作为降臣,他邀请郭崇韬来自己府上住,又一味巴结郭崇韬,其目的不言而喻,那就是希望借郭崇韬的力量,让郭崇韬向朝廷建议,把自己设置为后唐在蜀地地区的留守。
郭崇韬呢,他当然是知道王宗弼是个什么货色,他和王宗弼交好,不是因为他喜欢王宗弼,而是出于安抚降将的考虑,毕竟王宗弼在前蜀的降臣降将里比较有身份地位,有威望,交好一个王宗弼,那就可以树立一个典范,对于集团化规模化的接收和整改前蜀方面的势力,是有帮助的。
因为我们也知道,郭崇韬灭亡前蜀,这灭的太快了,有点像《西游记后传》里那句经典的台词,那就是,我还没用力,你就倒下了。
前蜀的灭亡如此之迅速,即说明前蜀政权其实并没有或者并没有来得及进行激烈的抵抗,就已经被后唐拿下了。
(另有打算 王宗弼)
也就是说,前蜀的士大夫和武人集团并没有因为灭国而遭到破坏。
五代十国是乱世,乱世一方面是杀人机器,可想要在乱世里立足,也要懂得拉拢人心,你总不能把前蜀如此之庞大数量的大臣和将领全都杀掉。
既然杀不掉,那么郭崇韬的安抚政策就是有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
王宗弼跟郭崇韬说,说您多多美言,让朝廷把管理蜀地的工作交给我呗,郭崇韬呢,那是满口答应,但是请注意,只是口头上的答应,郭崇韬并没有付诸实现。
这时间一长,王宗弼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他也明白,以他这个降将的身份,想要从后唐的手里接手蜀地事务,那难比登天,很不容易,所以他干脆退而求其次,他找来一些前蜀旧臣,然后联名向李继岌,以及后唐朝廷请愿,说郭崇韬众望所归,前蜀官民都希望朝廷可以把郭崇韬留在蜀地,让他主政。
王宗弼的想法是,至少别让后唐方面再派人来管理蜀地,先把和自己交好的郭崇韬留在蜀地,那么自己就可以通过依附郭崇韬,为自己再做打算,再谋利益。
可是王宗弼不知道,他的这个行为,实际上是把郭崇韬给害了。
因为,这请愿书本来是你王宗弼自作主张,你这么做,很容易就会让人怀疑,是郭崇韬指使你王宗弼这么干的,别人不这么认为,至少李继岌一定会这么认为,所以在收到了请愿书之后,李继岌立刻就找到了郭崇韬,对郭崇韬说了这么一段话:
皇帝如此器重您,怎么舍得把您留在蜀地这么偏远的地方呢?何况这么大的人事安排,也不是我能做的了主的。
(蜀地风光)
李继岌对这件事的态度是,他对郭崇韬留在蜀地没有意见,但是这事儿已经超出他的职权了,最终还是要皇帝来决定。
那看起来李继岌是把自己从这个事件中摘出来了,实际上李继岌也是这么一个心态,但是坏就坏在,这李继岌身边的宦官,他不垫好话,他们对李继岌的引导是:
蜀地之人如此推崇郭崇韬留在蜀地,我们不得不提防郭崇韬的志向啊,他到底是想要替皇帝镇守前蜀,还是要图谋自立呢。
宦官这么一说,李继岌心里也有点不是滋味,所以李郭二人之间,从这个时候开始,那就有隔阂了,相互就猜忌上了。
王宗弼认为自己是姜维,而把郭崇韬当成了钟会,但其实郭崇韬不是钟会,而是邓艾,他对后唐,对庄宗李存勖一定是忠诚的,所以郭崇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在这个前提下进行。
王宗弼想要巴结利用郭崇韬,郭崇韬并不上当,蜀地官员和将领安抚的差不多了之后,郭崇韬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王宗弼给杀掉了。
王宗弼死,蜀地初定,那么郭崇韬就没有待下去的必要了,他也不想要再待下去了,所以他就准备班师回朝了。
与此同时,后唐朝廷命令郭崇韬班师回朝的诏书也到了蜀地。
这命令,是由宦官向延嗣带过来的。
也许是郭崇韬工作比较忙,也许是他和宦官本来就有矛盾,他瞧不上宦官,所以向延嗣来蜀地宣布让他班师的诏书的时候,郭崇韬就没怎么给向延嗣好脸,吃的啊,住的啊,礼仪安排都比较随便,说白了就是根本不待见向延嗣。
(来势汹汹 向延嗣)
您想想,你郭崇韬对向延嗣没好脸儿,那向延嗣是宦官,本来人家就跟你有仇,你连表面工作也不做,自然就不能指望这个宣旨的向延嗣回去能说你的好话。
其实,这也是郭崇韬的一个失误,因为,别的宦官你可以不伺候,但是此番到来的向延嗣,他有皇帝的旨意,他有诏书,你不给他面子,你也得对他身上的诏书重视起来——当时的向延嗣,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代表的更是皇权,他是庄宗意志的延伸。
所以,郭崇韬对向延嗣的冷落,就落了向延嗣的口实,加上蜀地本地的宦官,在向延嗣回京师复命的时候,也跟向延嗣说了郭崇韬不少的坏话,反正那是把郭崇韬给埋汰完了,那向延嗣就甭说了,本来在蜀地就受了郭崇韬一肚子气,出个差被郭崇韬冷落了一顿,因此他返回京师之后,就向庄宗李存勖递上了一份极尽抹黑郭崇韬的奏疏,中心思想是两点:
一,郭崇韬贪赃枉法,擅权势大。
二,郭崇韬叛君谋逆,意欲谋反。
庄宗呢,那个时候已经黑化的差不多了,但是面对宦官们对郭崇韬的构陷,他还是保持了基本的理性和冷静,没有说偏听偏信,直接就要杀掉郭崇韬,而是又派人到蜀地去一趟,要调查一下向延嗣的这份奏疏的内容是否属实。
不过你说李存勖聪明吧,他也不太聪明,因为他虽然说是派人去调查了,可也没派别人去,闹来闹去还是派了个宦官。
宦官和郭崇韬是死敌,派宦官去调查,那约等于是没派人去,约等于没调查。
庄宗这趟派出去的宦官,叫做马彦圭。
庄宗的意思是,让马彦圭尽快出发,到蜀地看一看情况,因为上一趟派向延嗣去,就已经下达了让郭崇韬班师的命令,那么这个时候,郭崇韬应该就已经出发了。
(日渐昏庸 李存勖)
所以皇帝对马彦圭说,你到了蜀地,如果郭崇韬已经班师回朝,那也就算了,如果郭崇韬拖拖拉拉,回来的慢,或者他压根就没回来,那就说明他有问题,那就把他就地正法。
偏偏,郭崇韬还真就没有如期班师,而是延误了一段时间。
就是这段时间,最终让郭崇韬,断送了最后的机会。
此时,郭崇韬正勒马驻足,眺望远处的村庄被炊烟袅袅笼罩,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霜雪,显得洁白无瑕。
田野间,偶尔可见农人忙碌的身影,他们穿着厚重的棉衣,在寒风中劳作,为来年的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做准备。
后唐攻灭前蜀之战,速战速决,战事并不激烈,因此当地百姓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受到打扰。
温润而寒,云雾缭绕,冬天的天空常常被轻纱般的云雾所笼罩,这些云雾时而聚拢,时而散开,好像一个人的一生,不断的相聚,不断的别离。
不过眼见的风光,也算得上是人间的好风景。
以前,郭崇韬醉心权谋,劳苦奔波,终年征战,他已经脱离了一个人正常的生活。
而直到这一刻,他才发现,天地是多么的辽阔,四时景状的变化是多么的美妙,人间的烟火和生活气息是如此的让人平静。
是啊,只要郭崇韬肯去领略,他就会发现,人生竟然是如此的可爱,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细节足以让人流连忘返,有太多的美好,可以让人彻底忘记人生的烦恼。
不过可惜的是,当郭崇韬终于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参考资料:
《九国志·卷六》
《旧五代史·卷五十七》
《资治通鉴·卷二七四》
牛孟恩.梁唐之际政权形态的构建.中央民族大学,2020
马逍遥,段鑫星.后唐开国元勋郭崇韬的人生悲剧及其鉴戒.领导科学,2018
陈红静.正统与霸国之间:前蜀的立国困境及其转型历程.唐史论丛,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