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将士归玉门后,带头的耿恭,为何会被免除了所有官职?

慕卿容 2025-01-26 20:29:40

耿恭与十三位将士一同返回汉朝后,其结局着实欠佳。到了耿恭的晚年时期,他竟被直接免去官职,而后被遣返回原籍,最终也只能在老家度过余生,直至老去。

然而,其主要原因在于,耿恭在那时陷入了汉朝高层所展开的权力争斗当中。

并且,相较而言,耿恭最终尽管被免去了官职,可好歹也算是得以善终。他能有这样的结局,与他此前坚守西域所做出的贡献关联极大。要是换成别的人,一旦卷入这类事情当中,恐怕早就被直接处死了!

我们不妨从耿恭从西域回来之后的情况,来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公元76年,耿恭在西域已然坚守了一年有余,就在这一年,他苦苦期盼的汉朝援兵终是到来。随后,耿恭便带着仅仅余下的二十多人,随着援兵一同踏上返回汉朝之路,结束了这段艰苦卓绝的西域坚守历程。

当耿恭最终返回玉门关时,他的身边仅仅剩下了十几个人而已。曾经经历诸多艰难险阻的他,带着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在抵达玉门关这一刻,那仅存的十几人,成了这段艰苦历程的见证者,也凸显出此番经历的无比艰难与残酷。

此前耿恭等人于西域坚守奋战,着实彰显出汉朝的无上骄傲。也正因如此,当他们返回汉朝之际,那仅存的十几个人,差不多每一位都收获了朝廷的嘉奖,他们以顽强坚守换来这份应得的荣耀。

有那么几个普通士兵幸运地存活了下来,随后便直接获任为羽林,这羽林其实就是禁军里的士兵。要知道,依据东汉时期的管理规定,通常情况下,唯有世家大族的子弟才能够拥有成为禁军士兵的机会呢。如此看来,对于这几位普通士兵而言,可真称得上是一下子就平步青云啦。

耿恭身为将领,获任骑都尉一职。在东汉的官员体系当中,此官职的级别与西域都护大体相当。其主要职责在于统领禁卫军,要知道,能担任这一官职的,那可绝对都是皇帝极为信任的心腹之人。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曹操刚开始带兵去攻打黄巾军,彼时他所担任的正是这一官职呢。得注意的是,在那个时候,曹老板的父亲,那可是东汉的太尉,这太尉的职位放到现代来说,就相当于国防部长的级别啦。

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彼时的耿恭,其年龄顶多也就三四十岁罢了。就这般年纪,便已然获得了这样的职位,而且还有耿家的家世背景作为有力支撑呢,如此情形下,耿恭那绝对可以说是有着无比光明、不可限量的前途。

果然,在一年过后,耿恭得以升任长水校尉,就此成为京城驻防军队里的主要领导人员之一。就在同年,陇西一带的羌族发起了叛乱之举。耿恭随后便向汉章帝呈递上书,在其中详细陈述了自己平定此次羌族叛乱的相关计划。紧接着,汉章帝召见了耿恭,还让其牵头来制定更为详细的作战方案。

这件事差不多就意味着,耿恭已然踏入东汉高层的决策圈子啦!几乎可以说,通过这件事,耿恭在东汉高层决策方面,已经拥有了一席之地,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就好似已然迈进了那个极为关键的决策圈当中。

然而,恰恰就是这一场战争,将耿恭彻彻底底地给毁掉了。它如同一场无情的风暴,把耿恭原本的一切都冲击得支离破碎,让耿恭曾经的安稳、抱负等等都在这场战争的肆虐下化为泡影,致使耿恭的人生轨迹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接下来的剧情实际被划分成了两条线,也就是战争线以及权力斗争线。对于这两条线,得分开来讲才行,不然的话,后续许多事情我们想要理解起来可就太难啦。

先来讲讲战争这条脉络,后续发生的那场战争,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要知道耿恭可是参与到了战略规划的制定工作当中,并且他自身也具备带兵打仗的丰富经验。如此一来,在这之后,耿恭便理所当然地肩负起责任,率领着自己麾下的军队,前往平定羌族的叛乱了。

但与此同时,在耿恭的上头,存在着另外一位将军,此将军名为马防。

马防的身份颇为特殊。其乃东汉初期名将马援之子,身为将门之后,打仗很是在行。再者,马防有一妹妹,她嫁给了汉明帝。此后这位马皇后虽未生育儿子,却将汉章帝抚养长大,从这方面来讲,她就如同汉章帝的养母一般。

因此,就这一层亲属关联来讲,马防实际上等同于汉章帝的亲舅舅。也就是说,从他们之间特定的亲属层面去看,马防完全可以说是汉章帝有着直系亲属关系的亲舅舅呢。

不过要知道,汉章帝的生母贾氏,乃是马防另一位姐妹的女儿。这就意味着,在过去,马皇后和她自己的外甥女一同嫁给了汉明帝呢。之后外甥女生下了汉章帝,却把孩子交给身为皇后的小姨来抚养。如此一来,从生母这边的亲属关系来讲,马防可就成了汉章帝的舅爷啦。

这层关系稍显复杂,不过无论怎样,双方确为实在亲戚,马防可是汉章帝的直系长辈呢。因而在汉章帝登基之后,马防备受重用,在那时的汉朝军界当中,其地位颇高,轻轻松松便能排入前三之列呢。

因此,在汉朝出兵进行平叛行动之际,让马防出任主帅一职,耿恭出任副手之位,这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各安其位,顺理成章,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不存在任何不妥之处呢。

马防也好,耿恭也罢,皆为名副其实会带兵打仗的将门子弟。当东汉大军开赴前线之际,果不其然,没出现啥意外状况,轻轻松松就把叛军给击溃了。至于整个战争的经过嘛,实在是乏善可陈,没多少值得详细去说的地方。

打完那场仗后,身为主帅的马防带着大部分军队径直撤了回去。耿恭作为副手,接到命令留下来,继续坚守当地,同时负责处理羌人的叛乱事宜。随后,十几个羌族部落纷纷向耿恭投降,至此,这场羌族叛乱便被彻底平定下来了。

然而随后,在耿恭打完这场仗以后,意想不到的状况竟出现了。

按理说,打了胜仗之后,理应迎来升职加薪的好事。但这次打完仗,情况却并非如此。当时耿恭身边的监军,在仗一打完就递上了奏折,弹劾耿恭,指责其在军事方面不上心,并且在接受诏书时还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满情绪。

当这份弹劾奏折呈至汉章帝面前后,汉章帝旋即下达旨意,把耿恭的兵权予以剥夺。不仅如此,汉章帝又接着下令,将耿恭所担任的一切官职也全部削去,随后派人把耿恭直接押送回来,投进大牢之中,只待进一步审讯!

这一结果,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显得颇为离谱。仗明明已经打赢了,可汉章帝居然把主将给抓了起来。即便耿恭此前或许存在些许不满情绪,但他之前可是立下过极大的功劳,难道就不能以其功劳来抵偿过错吗?非要将他抓起来关进大牢不可?

仅从战争这方面去看的话,想要弄明白耿恭的结局是挺困难的。那接下来呢,权力斗争这条脉络,如此一来,对于耿恭的结局这件事,或许就能比较容易理解清楚啦。

东汉开国之后的那个时期,鉴于一些历史方面的因素,在东汉的统治高层当中逐渐涌现出了数个颇具影响力的大家族。具体而言,这些大家族包含了阴家、邓家、耿家、窦家、梁家和马家这几家。

后来,有六个家族被并称为东汉六大家族。

自然,在那六个大家族以外,诸多东汉的开国功臣同样都留下了各自家族传承。就拿含章的生母贾氏来说,她母亲出身马家,而其父亲乃是东汉开国功臣贾复之子。也正因如此,在汉章帝当政期间,贾家可是没少得到提拔呢。

可问题在于,除开这六大家族以外,其余的功臣家族情况各异。有些是家族人丁稀少,总共也没几个人,实在难以称之为一个完整的家族。还有些则是家族后续未出现厉害的人物,仅仅靠着祖上传承下来的爵位,在官场当中基本没什么影响力可言。

于是在此之后,东汉的高层当中便逐渐形成了六大家族相互对峙、彼此抗衡的态势。这六大家族在东汉的权力高层之中各据一方,形成了一种较为微妙且复杂的权力制衡局面,对当时东汉的政治格局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当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各大家族若还想为自身谋取利益,那就只剩两条途径可选了。其一呢,是率领东汉的军队前往外地征战,通过这种方式把东汉这块蛋糕不断做大;其二则是持续进行内卷,从别的家族那里去争抢位置。

在那样的一种局面当中,彼时的那几大家族,基本上两条路都会去走。一方面,它们竭尽全力地朝着外部进行扩张;另一方面呢,又一刻不停地陷入内卷的状态,热衷于玩各种政治斗争的把戏。

就拿此前耿恭驻守西域,最终十三将士归玉门这件事来说吧。从东汉历史的宏观背景考量,是东汉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后,计划重新着手解决匈奴方面的问题。而要想妥善解决匈奴问题,首要的便是拿下西域。也正因如此,当时的东汉才会出兵西域,进而衍生出耿恭坚守西域的那段故事。

然而要是从家族争斗的层面去考量的话,这件事可就颇具趣味了。

汉明帝在位后期之时,率先提出要对匈奴发起作战的乃是耿家三房的耿秉。随后呢,以耿家作为主导,窦家以及马家也都纷纷参与到了这一作战计划当中来。

至于另外那三大家族,为何没有参与到这场战争当中呢?这里面可就大有文章,颇为有意思了。

首当其冲要说的便是阴家了。阴家之所以能位列六大家族之中,关键在于其身为外戚这一身份。阴家的阴丽华,那可是刘秀心心念念的白月光初恋呢,并且还诞下了汉明帝。就凭借着这样特殊的身份,阴家在地位上自然不会逊色于其他家族啦。

然而,阴家因出身外戚的缘故,在战争领域存在着极为显著的短板。特别是在刘秀执政后期以及刘庄在位之时,对外戚更是防范得极为严密,时刻担忧外戚势力坐大,进而重蹈西汉外戚干政的覆辙。于是乎,即便阴家第一代人具备打仗的能力,可到了后面几代人,打仗的本事却渐渐没了,家族的军事传承也就此中断。

由于不懂得打仗方面的事宜,在这一回,阴家显然是难以参与到这场战争当中去的。毕竟打仗是需要具备相应能力和经验的,而阴家恰恰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故而此次战争,阴家没办法参与其中。

梁家这边大体上也是如此情形。梁家之所以能跻身六大家族之列,关键在于当年梁家的掌舵人梁统,他与窦融一道,率领着整个河西五郡,径直向刘秀投诚。也正因如此,在那之后,窦融与梁统便成为了东汉初期河西派官员的典型代表。

凭借着这一优势,梁家得以跻身顶级家族之列。

后来的情况是,梁统本人并不擅长打仗,受其影响,后续的梁家人在军事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不足。于是,梁家后来走的便是外戚这条路了。就拿那场与匈奴的战争来说,彼时梁家人在军中任职的寥寥无几,所以自然也就没办法参与到作战当中去了。

邓家的情况较为特殊。彼时邓家正处于第二代当家时期,其家族军事传承未曾中断,家族中也有人在军队里任职。但或许是邓家人行事向来谨慎,所以在战争伊始,并未即刻直接参与其中,而是先持观望态度过了一阵子。直至攻打北匈奴腹地之时,邓家才正式投身到这场战争里参战。

总而言之,在战争刚刚打响之际,在那六大家族里面,真正下场参与到这场战争当中的,唯有耿家、窦家以及马家这三个家族,其余家族并未参与此次战事。

随后,汉朝拟定了一份作战计划,此计划包含三路佯攻以及一路主攻西域。而负责主攻西域这一路的,正是窦融之侄窦固以及耿弇之子耿忠,他们肩负起了这一路作战的直接指挥等相关职责。

其余三路承担的是佯攻任务,后续确实也没太多值得详述之处。而主攻的那一路,日后却演变成东汉历史的主要脉络。窦固与耿忠负责领兵,如此一来,当时在西域这片区域,相关事务便直接由窦固和耿忠所率的这两家人马负责了。

就拿后来再度打通西域的班超来说吧,他可是窦家的人呢。至于耿恭,那毫无疑问必定是耿家的人啦。

而说到马家,在这场战争里,马家参与其中且负责相关事宜的人,正是马家的长子马廖,这个马廖,还是后来耿恭的顶头上司马防的兄长呢。

因此,在十三将士成功归玉门后,扩张西域所获的收益差不多是由耿家和窦家平分的。要知道在那时的西域地区,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出自这两家的门下。而作为窦家代表的班超,更是担任起了汉朝在西域的负责人这一要职呢。

耿恭在全国都非常有名,他堪称是战斗英雄的杰出代表,甚至可以说他所展现出的特质比一般的英雄还要突出,是那种能让人由衷钦佩、代表着更高层次英勇无畏的存在,无愧于全国闻名战斗英雄这一称号。

只有马家,在这个时候是什么都没能得着。其他家或许或多或少都有所收获了,可就马家,到了这般时候,仍然是两手空空,啥好处、啥成果之类的,统统都没捞到呢。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马家实则正处在极为兴盛的阶段呢!要知道,那位明德太后马氏当下仍然健在,并且还时常介入到朝政的讨论当中。即便是汉章帝,遇到事情的时候也得向她请教一番,去征求她给出的意见。

就这样,在这场战争里,原本最为强势的马家最后啥好处都没得到。与之相反,窦家和耿家却是收获满满,赚得盆满钵满。到了这个时候,马家肯定不会甘心,势必要采取行动,想法从窦家与耿家手里争得一部分利益才行。

这并非是某一个人的念头,而是一个利益集团所做出的抉择。彼时马家的若干高层,像马太后以及马家的诸位兄弟等,或许从始至终都未曾有过这样的想法。然而,他们没这般考虑,可不意味着其下属的那些附属家族也不会如此去想。

就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公元78年的时候,马防领命率领军队,前去征讨发生叛乱的羌族。从一定层面来讲,此次战争实际上是马家这个利益集团用以争取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待这场战争开启之后,马家与耿家都纷纷参与其中,唯有窦家,并未涉足这场战争。

窦家并未参与那场战争,缘由颇为简单,彼时窦家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了西域方面。想当年窦家的开创者窦融,向来行事谨慎,可唯独到了晚年,在教导儿子一事上却出现了差错。结果呢,窦融的长子窦穆胆大妄为至极,居然敢假传阴丽华的懿旨,就为多获取些封地。

后来,就因为这件事,窦穆直接被打发回了老家,最后竟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监狱之中。而这件事发生的时候,距离耿恭坚守西域仅仅过去了十几年而已,都还不到一代人的时间跨度呢。

故而在当时,窦融的那些直系后裔在窦家这边,均没什么大的作为。也正因如此这般,在那个时候能够代表窦家出去争夺利益的,便成了窦融的侄子窦固。

窦家能在西域获取主要利益已属不易之事,就其当下情形而言,想再去涉足羌族的战争,那可真的是力所不及,根本就不具备这样做的能力呢。

另外,还有个更为关键的缘由。彼时窦家正在全力角逐汉章帝皇后之位,并且正处在最为紧要的关头。差不多就在耿恭领兵出征的同一时间,窦家在宫中已然对皇后之位展开了全力猛攻。短短几个月后,当耿恭还在前线奋战之际,窦家的女子便被册立为皇后,也就是后来的窦皇后。

在如此关键的时刻,窦家怎会去和马家相争呢?毕竟相较于战场上能获取的利益,宫中皇后之位无疑更为重要啊!要知道,在那时,能够真正决定窦家女子能否登上皇后宝座的关键人物,恰恰就是马家的马太后。

因此,就这场与羌族相关的战争而言,窦家并未参与其中,承担此次战事的是马家和耿家。

上述所提及的这些斗争关系,由于牵涉到好几条不同的历史脉络,故而呈现出些许复杂的态势。不管过程如何,最终的情况是,马家以及耿家都参与到其中了。

一直到这个地方,实际上都不存在什么问题。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等仗一打完,主帅马防就被汉章帝给调回京城了。然而,身为副手的耿恭呢,却奉命留在了羌族所在的那片地方,继续履行相关职责,这后续的安排着实有些让人意想不到。

马家那边的利益集团,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一个结果!在他们看来,这个结果完全背离了他们所期望的,与他们的利益诉求相差甚远,所以根本就没法去接纳它。

就这样,到了此刻,马家那些众多的附属家族势力,是再也忍耐不下去啦!

先前与匈奴作战之时,马家在其中就未曾分得多少好处。没料到如今对付羌族,情况依旧如此!这般情形,叫马家怎能甘心接受呢?于是,没过多久,当时在耿恭身旁担任监军的那个人,便径直递上了奏疏,对耿恭进行弹劾。

在这份奏疏被送到京城以后,真正拥有决定权的人,毫无疑问就只能是汉章帝了。毕竟在那样的情境之下,所有相关事宜的最终定夺,都得看汉章帝的意思,这份奏疏所涉及之事的走向,也全然取决于汉章帝的抉择呢。

恰恰就在这样的时刻,汉章帝他自身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着实是极为含糊不清的。让人摸不透他到底是怎样的想法,在这件事情上,他这种含糊的态度也着实给局势增添了几分难以捉摸的意味呢。

从后续的历史进程去看,汉章帝在当时恐怕是默许了对耿家进行打压一事的。要知道,彼时马家与窦家同样身为外戚,其势力也不容小觑。然而这两家,起码在当时还未到让汉章帝有所忌惮的程度。相较而言,耿家在那个时候于军中的势力却显得有些过于强大了。

彼时在耿家的第三代人中,有诸多成员皆在军队里担任职务。至于汉章帝对此状况究竟作何想法,实难确切言说。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其余的那几大家族,定然是极为反感这种情形的。

于是,在那个监军呈上相关奏书之后,其余的几大家族即刻联合起来一同上书,其目的便是要联手对耿家进行打压。而耿恭呢,由于处在此次事件的核心位置,自然而然地就沦为了众人联手弹劾的目标所在。

恰恰就在这样一个时刻,耿恭在耿氏家族内部所处的地位,呈现出一种极为微妙的状况。

彼时,耿恭的地位着实不低,称得上是耿家的领头人。不过呢,耿恭并非耿家在军中唯一身处高层的。要是牺牲耿恭,仅仅撤掉他的官职,就能让其他家族满意的话,这样的结果,耿家也是能够接受的。

因而到了最后,在耿恭遭到弹劾的情况之下,耿家这边所呈现出来的态度,着实是极为微妙的。

耿恭作为一位战斗英雄,汉章帝对其颇为喜爱。汉章帝乃明君,心中对其中情由明白得很。故而在耿恭遭到弹劾后,汉章帝仅仅是摆出了一副要打压的姿态罢了,并未即刻就对耿恭进行直接的处理。

然而,恰恰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命运仿佛故意要为难耿恭一般,又给他加上了最为沉重的那最后一根稻草,让他所面临的处境愈发艰难起来。

公元79年4月的时候,马太后离世了。在那个时候,这位马太后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她的去世也成为了这一年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一个时代人物的退场,而时间就此定格在了公元79年的4月。

马太后离世后,马家顿时没了权力根基。汉章帝见状,自然得对马家加以安抚,哪能让马家立刻就“人走茶凉”呢。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将耿恭的官职彻底免除这件事,便成了用来安抚马家且同时震慑其他家族的一种信号啦。

最终的结果是,耿恭所有的官职都被免除掉了,然后就被径直打发回了老家,要在那里进行停职反省,以此来反思自身的种种情况。

要知道,就耿恭所处的状况而言,只需再过几年,说不定就会迎来再度被起用的契机呢。起码在汉章帝的心目中,耿恭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将领。要是往后碰上大的战事,耿恭必定能获得重新出山、一展身手的机会。

然而在此之后,直至汉章帝离世,中原地区都未曾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事。虽说在西域那边,班超在这期间作战颇为频繁且战果丰硕。但要知道班超是与窦家相关之人,自然不会给耿家提供什么机会。如此情形下,耿恭最终也就无法再有东山再起的契机了。

耿恭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遭到免职处理,此后,他便回归家中,度过自己的余生,直至最后在自家宅院里安然老去,走完了人生之路。

耿恭最后的结局便是如此。

归根结底,耿恭最终遭到免职并被下狱,其缘由便是被卷入了那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之中。在这场争斗里,实际上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坏人。就拿马防来说,他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位不错的大臣。但关键之处在于,当处于他们这样的地位时,做事就不能仅仅只从自身出发考量了,还必须顾及身后的利益集团啊。

耿恭在被免职后,于家中度过余生直至老去,乍一看似乎有些凄凉。不过平心而论,这样的结局着实不算糟糕。要知道,在他被关进监狱之后,并未遭受过多的刁难。这件事起初看似闹得很大,可到最后却也轻轻巧巧就被放下了,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要是换成别的人,贡献没耿恭那么大的话,一旦卷入这类斗争当中,到最后差不多都是死路一条,压根儿就不会有能安安稳稳老死在家中的那种机会喽。

不得不承认,历史当中的政治斗争着实残酷无比。并且这其中所蕴含的种种门道,恐怕对于寻常人而言,真的是极难想得通透明白的。

1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