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这一整个历史时期当中,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人口出现了极为明显的下降,而且是导致人口降低数量最多的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战争,也不是像地震、蝗灾、干旱等这类天灾,真正的答案乃是瘟疫。
汉末的那场瘟疫,究竟致使多少人丧生,在史学界一直颇具争议。有的观点认为死亡人数达到两千万,还有的觉得是四千五百万之多。即便按最保守的估算来看,因这场瘟疫离世的人数也超过了千万。
后世称之“杀神”的白起,其一生经战争所屠杀的人口,差不多总计百万上下。这在整个古代史当中,已然是极为骇人的了。可要是与这场汉末的瘟疫相较的话,那可就显得微不足道,完全没法比啦!
并且要知道,白起杀人是依照参战人数来进行的。但瘟疫致人死亡的情况可不一样,它是按照总人口数的百分比来计算死亡数量的。也就是说,总人口数越是被夸大,那么瘟疫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就越发显得恐怖至极!
当时那场瘟疫肆虐中原大地,致使人口至少减员一半有余。而对于这场可怕的瘟疫,在史书当中是将其称作“伤寒”的。
咱们得从伤寒自身开始说起这段历史。
现代医学是这样阐释伤寒的,它属于一种因“伤寒杆菌”而引发的高热传染性疾病。患病初期,会表现出发热、头疼以及浑身乏力等症状。发展到中后期的时候,便有可能出现肠道出血的情况,甚至还会引发重症肺炎。
如今,这个病症已没那么吓人啦。要知道,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周边卫生条件很不错呢。就拿饮用水来说,通常都是经过高温消毒的。并且,现代的生活条件使得我们能够常常洗手、洗澡,如此一来,我们也就不容易被这种细菌所感染啦。
当然啦,在世界上部分较为落后的国家,又或是一些卫生条件欠佳之处,人们依旧会染上这种疾病呢。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现今全球每年差不多有1000万至2000万上下的人口会感染此病。最终呢,由于抗生素及医疗水平等因素,大约有12万到16万人因此失去生命。
实际上,这个人数依旧是颇为惊人的。不过相较而言,其致死率已没那么高了。并且在部分医疗条件与卫生条件较为优越的国家,这种疾病对我们而言,已经不存在太大的威胁了。
然而到了东汉时期,情况可就全然不一样啦!
要知道,在东汉那个时期,压根就不存在抗生素。假如真有这么一个人穿越了,并且在穿越之时还带着抗生素回到了古代,那这人毫无疑问会成为众人眼中的神医呢。而且在大部分的时代里,凭借着抗生素,这人是具备改变历史走向的那种能力的。
其次,东汉末年处于战乱的环境之中,这使得众人的生活环境变得极为糟糕,卫生状况堪忧。就单单是喝开水这么一个条件,在当时来讲,能够有资格享受到的人都寥寥无几。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东汉末年所出现的那种被称作“伤寒”的病症,它与我们如今所界定的“伤寒”在概念上好像是存在差异的,二者并非完全相同的情况。
据史书记载,在东汉时期,染上伤寒的患者,常见情况是出现高热进而导致气喘,最终气绝身亡;还有部分患者身上会出现血斑瘀块。对比之下就会发现,这些症状与我们如今所熟知的伤寒症状,实际上是存在差异的。
于是,后世存在这样的猜测,东汉时期所说的伤寒,极有可能是对诸多“外感病”的一个统称。其范畴不仅涵盖了如今我们熟知的伤寒,而且还将痢疾、肺炎、霍乱等大量病症包含在内。另外,也有人对此持有怀疑态度,觉得东汉那场大瘟疫中,当时很多人患上的或许就是鼠疫。
不管怎样,在当时那种医疗条件下,这场瘟疫差不多就是没办法解决的。一旦有人患上了,基本上就没有活路,死亡几乎是必然的结局,几乎不存在其他可能性。
由于战争因素的影响,彼时人口流动的规模达到了极大的程度。也正因如此,这场瘟疫得以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
紧接着,一个极为恐怖的结果便呈现了出来。
史书记载显示,汉末的第一次大规模瘟疫爆发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71年。彼时汉灵帝刚成年,还举行了加元服仪式呢。而就在汉灵帝在位的短短14年期间,竟然先后发生了多达五次的大型瘟疫,可见当时瘟疫肆虐的严重程度。
公元184年,在经历了连续数次瘟疫肆虐过后,黄巾起义正式爆发了。
从一定程度来讲,东汉走向崩溃,其根本缘由在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以及社会阶层逐渐固化。然而,致使东汉最终崩溃的直接因素里,很大程度上恰恰是那些肆虐的瘟疫所造成的。
再者,在汉灵帝尚未登基之时,东汉人口数量达到过巅峰,大致有5600万人左右。然而待西晋实现天下一统之际,全国人口竟然只剩下不足1600万人了。虽说在此期间,战争与饥荒的确致使众多人口消亡,可人口锐减如此之多,依旧显得极为夸张。至于这当中瘟疫因素所占比重究竟多少,实在难以确切统计出来。
并且,在这场瘟疫跟前,那些所谓的身份、地位之类的,压根就没什么意义。不管是高高在上的达官显贵,还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就连名医他们自家的家族,当面对瘟疫来袭之际,所有人都是完全平等的,没有任何差别可言。
就拿著名的建安七子来说吧,他们之中有五个人都丧命于那场严重的大瘟疫。还有名医张仲景,他家原本可是有着两百多人呐,然而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全家竟有三分之二的人都因这场瘟疫离世了。
这场瘟疫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恐怖,其程度丝毫不亚于它致使人口数量大量减少这一情况。可以说,除了造成人口的大幅锐减之外,它在历史进程方面所引发的一系列影响,也是相当骇人的。
就拿文化层面来说吧,在东汉末年之前,汉朝人对作赋颇为热衷,其文字往往以华丽为特色。然而历经那场长达几十年的大瘟疫后,彼时的主流文化界一下子来了个集体转向。于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风貌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有些颓丧,风格也从原先的华丽转变为“生死无常论”了。
此外,瘟疫的发生使得众人对于那所谓的神怪之学愈发怀有敬畏之心。其结果便是,在随后的两三百年间,各类宗教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态势,实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成长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就战争层面而言,这场瘟疫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就拿历史上那场声名远扬的赤壁之战来讲,曹操最终战败,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彼时曹操所统领的军队内部,有大规模的瘟疫肆虐爆发。
倘若不存在这场瘟疫的话,即便周瑜成功地点燃了那把熊熊大火,只怕到最后依旧难以阻拦曹操南下的步伐。
即便面对如此骇人的瘟疫,古人也未曾放弃抗争之举。就这样,在那长达几十年的时光里,古代中医技术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契机。声名远扬的建安三神医,也在这一时期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人们常说的建安三神医,说的就是张仲景、华佗以及董奉这三位。在历史上的建安时期,这三人凭借着各自卓越的医术闻名遐迩,他们在医学领域都有着非凡的贡献,故而被合称为建安三神医,其中张仲景、华佗和董奉各自的医术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
在三位神医里,对于伤寒的钻研程度,张仲景当属最深的那一个。之后,他更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其内容专门围绕着怎样去治疗伤寒展开详细记载,为伤寒病症的医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然而,张仲景所撰写的原版医术著作,在流传过程中不幸失散了。直至晋代,当时的名医王叔和着手对那些遗留的残篇进行了悉心搜集与整理工作,如此,才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所见到的《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这两部医书。
在张仲景所处时代之前,历史上压根未曾出现过类似能够系统介绍临床医疗的书籍,也就是那种可以对各类疾病治疗方法展开系统性剖析的书籍。而《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它实实在在地为后世的“中医治疗学”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正因为如此,大家后来都将张仲景尊奉为“医圣”,其地位相较于历史上的其他名医要高出许多。直至今日,《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这两部著作,仍旧是我们中医院校所开设的基础课程。
倘若要论谁在医学理论方面堪称最强,且对后世医学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那无疑是张仲景。而与之相对的,若提及哪位名医有着最多的传奇故事,恐怕就要数另一位大名鼎鼎的华佗了。
相较于张仲景而言,华佗在外科学方面造诣更深,像手术以及针灸这些领域,华佗都极为精通。并且,华佗在养伤一事上也颇有专长,其相关技能十分突出。
大家想必都熟知与华佗相关的两个故事。其中一个便是华佗为关二爷刮骨疗伤,咋一听,这故事着实厉害非凡,可实际上在正史当中,此事应当是不存在的。为啥这么说呢?原来在正史记载里,早在关二爷中箭的好几年前,华佗就已经离世了。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华佗为曹操医治头疼病,甚至打算给曹操做开颅手术呢。不过,这故事大概率也是虚构的。实际上,正史记载的情况是,那时曹操确实因头疼想让华佗来治疗。可华佗表示,这种病短期内难以治愈,就算长期治疗,要想彻底根治也很困难。
在此之后,华佗或许是察觉到曹操可能会对自己不利,便径直告假返回家乡了。待回到家中,面对曹操接二连三的催促,华佗屡屡推辞,坚决不肯再回去。最终,曹操依照当时的律法,把华佗抓捕起来投进监狱,还将其拷打至丧命。
相比前两位名医,第三位名医董奉的名气要稍微小一点。
然而,这其实是与董奉的活动范围存在关联的。要知道,张仲景与华佗皆是在中原地区行医,如此一来,他们和同时期的诸多重要人物往来密切,相关故事自然就丰富多样了。但董奉却常年于江西、福建一带行医,彼时当地人口相对稀少,也鲜少有历史主线情节发生,故而其相关故事也就少了些。
然而董奉就是这般,多年来始终不知疲倦地行医治病。并且,每一回把病人治好之后,他向来不收钱财。他仅仅要求那些经他治愈的病人,在他隐居之处种下杏树。病情严重得以痊愈的,需种下五棵杏树;病症较轻而痊愈的,则种下一棵杏树。
就这样,在那之后,董奉所居住之处,渐渐出现了一片杏树林。这片杏树林的形成,正是源于后来发生的种种。随着时间推移,董奉居住的那个地方,便有了这么一片郁郁葱葱的杏树林呢。
“杏林”一词的来历便是如此。正是由于董奉的那段佳话,在后世,人们便常用“杏林”这个词汇来代指医学界啦。
总而言之,东汉末年爆发的那场瘟疫,实实在在是从根源之处,径直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走向。与此同时,在这场肆虐的瘟疫期间,诸多古代的贤能之士毫不畏惧病魔,勇于同瘟疫展开抗争,于是乎便涌现出了像“建安三神医”这般了不起的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