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漫长历史进程当中,涌现出的杰出女政治家着实不在少数。从诸多的史料记载以及流传下来的事迹来看,都能发现有不少这样优秀的女性,她们凭借着自身的智慧、谋略等,在政治舞台上展现出非凡的风采。
唐朝的武则天那可是相当有名,凭借自身非凡的手段与能力,最终登上皇位,成为一代女皇。其实呢,除了武则天外,在别的朝代,以太后的身份掌控朝政、行使皇帝权力的女子也有不少。像西汉的吕雉、东汉的邓绥、北魏的冯太后、北宋的刘娥以及元朝的答己等,皆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
然而,在这群女政治家里面,存在着一类较为特殊的情况。
她们或许并不具备很强的政治手段,仅仅是在机缘凑巧的状况下,便被推上了皇后抑或太后的位子,进而开始掌控国家大权。然而,由于她们压根就不晓得该如何玩转政治,即便侥幸获取了权力,最终也难以稳固自身的地位,反倒为自己惹来了极大的灾祸。
东汉后期的太后窦妙堪称这类特殊案例的典型代表。她身为汉桓帝的第三位皇后,在汉桓帝驾崩之后,曾一度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然而最终,这权力并未使她青史留名,仅仅过了短短几年,她便因政变而失去权势,还被直接软禁起来,直至离世。
事实上,这就是一个悲剧故事。
窦妙的人生故事,得从她的家族背景说起。早在许多年前,窦妙尚未降临人世之时,她的家族便极具权势。回溯到东汉中期,窦家就已然诞生了一位皇后,这位皇后正是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的皇后呢。
之后,汉章帝离世,窦皇后开始临朝称制,这一持续便是数年之久。在那数年间,窦家权势滔天,几乎将所有权力都揽于手中,可谓达到了权势的巅峰状态。然而,好景不长,待汉和帝长大成人,为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便果断发动政变,一举反制,让窦家遭受重创。
自那场政变发生之后,窦家便迅速走向了衰落。那场政变宛如一场风暴,彻底改变了窦家的命运,此前或许还兴盛一时的窦家,在此之后就一蹶不振,曾经的风光不再,转而陷入了衰败的境地。
在亲戚关系层面来讲,窦妙的祖父与曾经临朝称制的窦太后存在着族兄妹的关联。这意味着,他们二人有着同一个曾祖父,而且他们各自的爷爷乃是亲兄弟。
在当年那场政变发生之际,汉和帝对于窦家的态度着实微妙。从一方面来讲,窦家无疑阻碍了他对皇权的掌控,行事极为嚣张跋扈。可从另一方面来看,曾经临朝称制的窦太后,对汉和帝是有着养育之情的。
当年那场政变告终后,汉和帝并未对窦家赶尽杀绝,仅是处置了数位关键人物罢了。至于窦家其余的族人,则被暂时搁置一旁,经历了一段冷处理时期。反正只要汉和帝在世,窦家之人想要再度掌权,那可就极为困难了。
不过在这之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情况。
有这么一个人,他叫窦奉,而窦妙大家应该有所耳闻吧,窦奉便是窦妙的祖父。
窦奉乃是临朝称制的窦太后的远方族兄弟,按常理来说,他这辈子的前途基本算是没什么指望了。可谁也没想到,之后也不知他究竟付出了何种努力,反正最终竟坐到了太守这一级别的官职位置上。
东汉时期,太守称得上是高级官员了。正常来讲,若平调入京,差不多能担任九卿级别的官职。然而,由于窦家曾经发生的那些事儿,窦奉想要进京谋取高官之位,明显是没什么可能的。就这样,直至离世,窦奉最终也只是定襄郡的一名太守罢了。
不过,这样其实也就够了。
窦奉这一脉的传承,靠着太守之位得以有足够的保障。随后呢,窦奉精心培育出了一个十分出色的儿子,而这个儿子不是别人,正是窦妙的父亲窦武。
窦家的复兴之路,是自窦武起程的。自窦武出现之后,窦家便开启了再度兴盛的篇章,曾经或许稍显沉寂的窦家,因着窦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从此踏上了复兴之途,使得窦家又逐渐在相关的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起来。
史书记载,窦武年少时走的是读书人的道路。在家族安排下,他年纪尚轻便已名闻天下,是关西地区广为人知的学者。并且,经窦家大力宣传,窦武被塑造成一个淡泊名利、德行高尚的读书人形象,之后还当上老师,教导了诸多学生。
凭借着这份声誉,窦武迅速获得了彼时士族集团的认同。特别是士族集团当中的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大佬以及知名儒士,他们对窦武格外看重,给予了其相当程度的重视。
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之中,这一身份所起到的作用实则极为关键,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史书当中并未记载窦武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搭上士族这班车的,也未曾提及他是怎样获得同时代那几位士族领袖认可之事。不过很明显,在之后的发展进程中,窦武获得了一位关键人物给予的有力支持。
有这样一个人,其名为陈蕃!
在东汉后期的那段历史当中,有一个角色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说得直白些,他堪称当时士族集团的领军人物,众多的读书人,都把他视作心中的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当窦武与陈蕃有所关联之时,已然处于汉桓帝当政期间了。彼时,汉桓帝已然成功扳倒了大权在握的梁冀,自此开始独自把控朝政大权,并且着手去处理国内诸多的问题。平心而论,在这个阶段,汉桓帝的表现大体上还是说得过去的。
可问题在于,在当时那个情形下,以陈蕃作为首要人物的那一批士族大臣,心里头依旧是不满足的。他们对于相关状况,还是有着诸多的不满情绪,并未因为某些情况而有所改变,仍旧维持着不满意的态度呢。
那帮士族大臣心中存有不满之处,其缘由在于他们一直认为汉桓帝并未足够听从他们的话语。这些士族老是觉得汉桓帝理应完全依照自己所提的建议行事,自己说啥,汉桓帝就得照着去做。而对于宦官以及外戚呢,他们觉得汉桓帝应当与之保持距离,尽可能远远避开才是。
按照诸葛亮后来所讲的,应当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在这群士族大臣的认知里,他们自认为就是贤臣,至于那帮宦官以及外戚呢,在他们眼中那可就是小人啦。
可关键在于,东汉的权力架构中,外戚与宦官本就是权力构成的一部分。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以及士族,已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撑起了皇权。如此情形下,期望汉桓帝能彻底与外戚和宦官撇清关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事儿呢。
那要如何是好呢?
就这样,在如此这般的历史背景之中,一个在正史上并无相关记载的“隐藏计划”,悄然地开始登场了。
据史书所透露出的些许端倪来推断,彼时士族集团的那几位领袖,极有可能是盘算着要做出一项极为重大的变革举措!他们企图凭借自身的种种努力,一步步去掌控外戚势力以及宦官群体。具体而言,便是由他们自行扶持起一股新的外戚势力,以取代原来的外戚;同时再扶植一股宦官势力,从而得以在宫廷之中掌握话语大权!
如此一来,不管是士族,还是宦官、外戚,其背后的实际掌控者从本质上讲都是士族。而后,士族便能够随心所欲地操控汉桓帝,使得汉桓帝彻底听从士族的吩咐,去贯彻执行士族所秉持的执政理念了。
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窦妙的故事拉开了帷幕。
在该计划启动之前,士族们一开始便将目光锁定在了外戚的位子上。想当年汉桓帝扳倒梁家以后,接着便扶持了自己极为宠爱的妃子邓猛女登上皇后之位。如此一来,在这个时候,所谓的外戚势力,指的便是邓家了。
接下来究竟发生了何事,无人知晓。毕竟在史书当中,对于后续这段历史的记录显得极为隐晦,让人难以从中确切了解到真实发生的情况,一切都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真相就此隐匿在了那隐晦的记载背后。
据史书记载,在后来的日子里,身为皇后的邓猛女与宫中一位备受宠爱的妃子起了争执。这两位女子在争吵过程中互相恶语相向、彼此诋毁。如此这般的吵闹不休,让汉桓帝实在难以忍受,于是汉桓帝盛怒之下,径直将邓猛女的皇后之位废黜,还顺带对邓家进行了一番清理。
在这一整个过程里,士族集团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没做。然而就从之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去看呢,这次的废后事件当中,士族集团实际上才是最大的赢家呢。
在邓猛女被废黜过后,以陈蕃作为为首之人的一帮大臣,马上就有了行动!他们在第一时间便将一名女子送进了皇宫之中,而这位被送进宫里的女子,正是窦妙。
没人晓得,在当时那个情境下,窦家与那几位士族领袖之间,究竟达成了何种协议,这一切都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未被后人确切知晓,只留下了这样一个充满疑问的谜团,让人忍不住去猜测其中的究竟。
但很明显,双方之间已然存在着某种不为外人所知晓的合作。
在此次事件发生以前,窦家已然是衰落的外戚家族之后了,而窦武呢,仅仅是个身处民间的教书先生罢了。尽管他颇具名气,可实际上并未担任任何官职,也不掌握什么权力。
然而,恰恰是自窦妙踏入宫中的那一刻起,随后的情况便发生了变化,故事自此开启了不一样的走向。
窦妙乃是窦武的长女,彼时年纪想必也不算大。在数位士族领袖的一番安排下,邓猛女遭废黜之后,窦妙便被迅速送进了皇宫之中。紧接着,那几位士族大佬又一同联名上书,极力保举窦妙来担任皇后之位呢。
汉桓帝心里头着实不情愿。要知道,当时汉桓帝另有一位极为宠爱的妃子,她就是田圣呢。汉桓帝原本打算是要将田圣立为新皇后的,可士族那边坚决不答应。不仅如此,那些士族大臣们还联合起来上书,执意要求必须得立窦妙为皇后才行呢。
史书里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颇为隐晦,致使我们无从知晓当时陈蕃等人究竟是怎样成功说服汉桓帝的。但不管怎样,最终在这帮士族施加的压力之下,汉桓帝无奈只得立窦妙为皇后。
就在窦妙被册立为皇后之际,窦家的其他人也随即得到了快速提拔。像窦妙的父亲窦武,不多时便获任为城门校尉;其堂哥窦绍呢,同样很快就被任命为虎贲中郎将。转瞬之间,一个新的外戚家族迅猛崛起,彼时东汉京城的兵权有一半都掌控在了窦家手里。
而所有的这一切,仅仅是在还不到半年这样短短时间之内就发生了的。
半年前,窦妙不过是一位普通教书先生的女儿罢了,毫无特殊身份可言。然而仅仅半年时间过去,窦妙便一下子跃升为东汉最为尊贵的女子。她的任何一个举动,都足以对整个国家产生牵动影响。
自此刻起,窦妙便在阴差阳错的情形下,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正中央。在接下来的数年时光里,她只能任由历史的滚滚洪流裹挟着不断向前,自身命运已然完全失控,再也无力去左右其走向了。
随后,在被册立为皇后没过多久,历史的进程中便迅速有一件重大的事情发生了。这件事便是众人知晓的“党锢之祸”。
就时间顺序而言,这段时期着实有趣。在公元165年,二月末邓猛女遭废黜,邓氏一族也随之逐渐被清理。待到七月时,陈蕃得以升任太尉,就此在朝堂之上成为手握头号实权的官员。而到了十月二十日,汉桓帝正式颁布旨意,将窦妙立为皇后。
然而时间刚转过一年,还不到半年的工夫呢,那令人瞩目的党锢之祸便拉开了帷幕。
但凡对东汉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清楚党锢之祸颇为特殊。扼要来讲,彼时汉桓帝颁布大赦天下的诏令,可一些士族出身的地方官员,全然不顾旨意,直接将当地为恶的宦官给杀了。这一行为使得汉桓帝惊恐万分,觉得是士族集团在向他施压以争夺权势,于是便大力抓捕涉事官员,还判处他们无期徒刑。
这接二连三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真的让人很难做到不多去想一想。实在是这些事情摆在眼前,不由得人不去琢磨琢磨其中的缘由之类的,很难克制住自己不去展开一些思考呢。
可以这样说,窦妙得以被立为皇后这件事,其实是士族集团对外戚方面进行了干预。而党锢之祸最初的发端呢,同样是士族集团把手伸到了宦官群体当中。正是由于这样的插手行径,让汉桓帝极为敏锐地觉察到了其中的不同寻常之处,于是乎,汉桓帝随后便突然出手抓捕了那些带头闹事的士族之人。
然而,仅仅时隔不到一年的光景,汉桓帝便无奈再度大赦天下,将那些之前遭到禁锢的士族全部释放了出来。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他已然渐渐病势沉重,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生命也所剩无几,没多少时日可活了。
要知道,经历了上述那些政治方面的风波后,窦妙一入宫,汉桓帝对她就极为不喜!说得再直白些,汉桓帝简直是讨厌窦妙呢。为啥会这样?还不是因为窦妙的存在,对汉桓帝手中的皇权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
然而,对于上述这些情况,窦妙却全然不知晓。她似乎并没有理解到这些方面的种种事宜,就这么处在一种懵懂的状态之中,对于这些所涉及的一切,窦妙就是弄不明白呢。
自幼起,她便从未接受过政治思维方面的训练,对政治可谓一窍不通。在汉桓帝开始对她冷落之际,她别无他法,只能将满心的怨恨都归咎于其他得宠的妃子。窦妙始终认定,正是那些宠妃迷惑了汉桓帝,才致使自己没能收获汉桓帝的爱意。
随后,汉桓帝病情愈发严重,没过多久便离世了。汉桓帝去世后,窦妙当时成为皇后才仅仅两年时间,就又往上迈了一步,摇身一变,成为了这庞大帝国的太后。
此后便进入了常规的权力交接流程。鉴于汉桓帝离世之时并未留下子嗣,如此一来,众人便只能从宗室里进行挑选了,最终选中了汉桓帝堂弟的儿子,将其过继到汉桓帝名下,进而让其继承皇位。
此即为汉灵帝也。
彼时窦家与那几位士族领袖同属一派,正因如此,整个权力交接进行得极为平顺,未起丝毫风波。毕竟当时全部的权力皆掌控在他们这一派手中。与此同时,窦妙成为太后之后,其父亲窦武获任大将军一职,窦家的其余人员也很快将实权牢牢掌握。
窦妙得以扶持窦家上台,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陈蕃,自然就被窦妙给予了极为重要的任用。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东汉朝堂之上所发生的各类事务,大体上全都交由陈蕃与窦武这两人去掌管把控了。
接下来,史书对于陈蕃、窦武上台之后的朝政描述,颇具意味。据《后汉书》记载,陈蕃和窦武一同辅政,在此期间,他们大力起用士人,使得朝廷气象焕然一新,还广泛征召天下的知名贤才。也正因如此,天下的士人个个都伸长了脖子,满心期盼着太平盛世的到来。
从客观角度来讲,陈蕃与窦武二人着实具备一定能力。不过呢,相关对他们的描述里必然存在着夸张之处。其实这也属于正常情况,要知道后来撰写史书的乃是士族那批人,他们出于自身主观立场,自然是期望士族能够掌握大权的。
在汉桓帝离世后,诸事皆平稳如常。彼时朝政由窦武与陈蕃操持掌控,而新被拥立的汉灵帝,起初也颇为乖巧顺从。如此情形下,身为太后的窦妙,看上去仿佛能够毫无忧患,安享太平了。
然而就在这一期间,窦妙还着手做了另外一件事情。
此前汉桓帝的宠妃田圣,竟被她在汉桓帝灵柩跟前直接杀害了!不仅如此,窦妙在杀了田圣之后,还妄图将其余宠妃也一并杀掉。所幸后来有两位掌权的宦官出面,替那些宠妃讲情,这才使得她们得以保住性命。
通过这件事我们便能察觉到,窦妙对那些宠妃的恨意究竟有多深啊!说不定在那时,窦妙已然将自身遭遇的所有不幸,通通都算在了这些宠妃的头上呢。
而在那之后,汉灵帝的登基仪式圆满完成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日子,压根就不像众人所预想的那般美好。
事情是这样引发的:彼时窦家与陈蕃一方已然掌控了全部的权力。在此情形下,陈蕃便想着乘势而上,进一步展开行动,企图将所有手握大权的宦官都彻底清除掉,一个都不放过,以此来巩固自身的权势地位。
窦妙实际上对此也是持支持态度的。在陈蕃给出建议之后,她旋即下达命令,将此前那几个手握大权的宦官,一个不留,全部予以铲除了。
然而与此同时,窦妙又起用了另外一批向自己表忠心的宦官。陈蕃与窦武的打算是,干脆把这些宦官全都杀光,如此一来,往后所有事务便都能由士族来定夺了!不过窦妙也并非愚笨之人,虽说她对政治一窍不通,但也明白权力可不能全然交到外人手里,于是她给自己留了一部分宦官。
就在这般相互僵持拉扯的情形下,一晃眼,数月时间便匆匆而过。这几个月里,陈蕃与窦武全力以赴,试图去说服窦妙,力劝其将所有宦官斩尽杀绝。然而窦妙呢,出于对自身权力稳固的考量,始终坚决地拒绝了杀人这一要求。
在那之后,这件事情的相关消息便慢慢地泄露了出去。
在知晓了这个消息以后,先前那些曾向窦妙表过忠心的宦官们,一下子就没法淡定了。他们内心十分担忧,害怕窦妙说不定哪一天就被人给说动了,接着便毫不留情地直接下达命令,要了自己的性命。
就这样,这群宦官朝着刚刚登上皇位的汉灵帝凑了过去。宦官们心里十分明白,汉灵帝既然已经当上了皇帝,那肯定是不会愿意去当一个受人操控的傀儡的。所以,于他们而言,汉灵帝无疑是最为理想的政治盟友。
汉灵帝登基半年左右的时候,宦官群体骤然发动了一场政变。他们假借汉灵帝的名号,径直对窦武与陈蕃痛下杀手,将二人杀害。至于窦妙,同样未能幸免,也被这帮宦官暂且挟持,随后被软禁在了云台宫之中。
后世将这场政变在史书中称作“九月辛亥政变”。
汉灵帝能掌握大权,是在那场政变过后由宦官们扶持所致。窦妙可就惨了,仅仅一夜的工夫,便失去了全部权力,她的父亲惨遭杀害,整个家族也都被流放,命运可谓是急转直下,令人叹息。
然而在政变告终之后,面对该如何处置窦妙这位太后的问题时,汉灵帝彰显出了他的那份坚持。汉灵帝觉得,窦妙曾拥立自己登上皇位,于他而言是有恩情的。故而,汉灵帝坚决不肯对窦妙痛下杀手,仅仅是将其软禁起来便作罢了。
不仅如此,汉灵帝执意要继续尊窦妙为太后,虽然对其限制了自由行动,可依旧让她保有太后该享有的待遇。
就这样,窦妙于云台宫之中,又度过了被软禁的四年光阴。在此期间,汉灵帝曾携百官前往,专门为她贺寿,如此做法,也算是给予了她足够的体面。
然而,那些所谓的待遇以及表面上的面子,对于窦妙来讲,显然没有丝毫的意义可言。要知道,在当下这个时候,窦妙实际上已然丧失了所有的一切啊。
就这样,时间来到公元172年的六月。彼时,窦妙已然被软禁了长达四年之久。忽然间,一则噩耗传来,她得知自己的母亲在流放途中离世了。至此,窦妙发觉这世上自己所有的亲人都已不在。对她而言,继续生存下去,似乎已然没了什么意义。
在获悉这一消息后,窦妙便陷入了深深的忧郁之中,以至于积郁成疾。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因病重而不幸离世了。
窦妙被陈蕃推上皇后之位后,到九月辛亥政变遭软禁,其间仅仅不到四年。在这短短四年里,她历经了人世间最为极致的起伏。她本是普通教书先生的女儿,先是成为皇后,接着当上太后,然而最终却被人软禁,直至失去所有,含恨而终。
说到底,这一切实际上皆是因她对政治不了解所引发的。毕竟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若缺乏对政治层面相关情况、规则等的准确认知和把握,就容易出现种种状况,而她就是由于不懂政治,才致使了当下这般局面的出现呢。
倘若窦妙是个深谙政治之道的人,那么在汉桓帝驾崩之后,她理应第一时间稳固自身地位,牢牢把控住所有权力。可她却并非如此,不仅将全部权力都交予了陈蕃,而且在陈蕃提出要诛杀宦官的主张后,还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实在是不应该。
就东汉当时的政治制度而言,不管是选择重用宦官,还是听从陈蕃的建议将宦官全部杀绝,按说都不至于落得那般凄惨的结局。可关键在于,她对政治压根儿就一窍不通,也正因如此,才最终酿成了那样令人惋惜的可怜结果。
倘若可以重新抉择的话,说不定,打一开始,窦妙便不会选择踏入那宫中,更不会去当什么皇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