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史上最严重的皇族内乱,司马懿三代基业近乎毁灭

小瑀说史吧 2024-11-07 15:22:55
序言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司马氏皇族内部之间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发生的内战。

这场内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是从299年到306年,历时七年。

八王之乱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皇族宗室内斗,这场空前浩大的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直接伤亡五十余万。

同时也埋葬了司马懿祖孙三代建立的基业,西晋王朝迅速走向崩溃,周边少数民族趁虚入侵,华夏文明和中原汉人遭遇前所未有的劫难。

八王之乱的源头:晋武帝司马炎种下的恶果

关于八王之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身上。

西晋是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极为特殊的存在,它是唯一一个由门阀士族完全控制的朝代,司马氏政权也是在士族集团的支持下取得。

历史上的其他朝代,如汉唐宋明等汉人王朝,虽然也有相对固定的政治集团原始股,但开国皇帝本人却是极其强有力的存在,皇族宗室永远是领路人和核心。

而司马氏表现的特征则完全不同,它能够取得最高权力完全是士族集团拥戴和让渡出来的结果,权力来源下层化注定司马氏政权的弱势。

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建立西晋,其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保护士族既得利益而展开,以此换取士族的支持,如以家室背景作为选官条件的九品中正制。

不过司马炎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十分清楚士族作为一个特权阶级,若任由其势力不断膨胀,就会对司马氏政权形成反噬和威胁。

同时,司马炎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在他看来,曹氏政权能被取代就是因为缺乏宗室藩屏,导致任由士族欺凌。

为了避免自己“禅代”的故事重演,司马炎决定大力扶持宗室,具体是参考西周时期分封制,大封同宗子弟为王。

他在西晋建立第一年一口气分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在此后的几年里又陆陆续续分封三十个诸侯王,大的封国民户有两万户,小的有五千户。

诸侯王不仅自行选用国内文武官员,收取租税,而且兼任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掌握封国军政大权。

司马炎大封宗室子弟,就是想对抗士族集团,以此形成士族在中央辅佐朝政,宗室在地方藩屏皇权的格局,二者互相制衡,互相牵制。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和矛盾性,司马炎只关注宗室对皇权的屏障力量,却没有看到宗室势力膨胀的潜在威胁。

西晋遍布各地的宗室王爷

这些宗室会利用自身的特权,破坏中央政权的正常运行机制,从而引起整个局势的动荡。

而宗室们的特殊政治背景和超然于朝臣的政治地位,注定一旦尾大不掉,会是一个比士族集团更加危险的存在。

显然,司马炎没有察觉这一隐患,267年,他立年仅九岁的司马衷为太子。

司马衷性情鲁钝、智力低下,以卫瓘与和峤为首的元老重臣从国家和士族利益出发,劝谏司马炎将其废掉,但司马炎犹豫再三,不为所动。

在他看来,只要士族与宗室能够维持平衡,无论是怎样的人当皇帝都可万无一失,加上司马衷之子司马遹天资聪敏,被世人评价似有人君之资,司马炎为使爱孙日后继承大统,遂不易储。

然而日后事情的发展却远超其预料,不仅司马衷没有守住江山,就连“好圣孙”司马遹也丢了性命。

换句话说,如果司马炎选择的储君不十分愚蠢,哪怕是个中等之才,也能够控制政局,八王之乱就没有可发生的合适环境。

因此从司马炎大肆分封诸王,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开始,皇权旁落,乱源已生。

八王之乱的爆发:贾南风开启祸乱西晋的潘多拉魔盒

公元290年,司马炎病逝,临终前任命外戚杨骏和司马亮为辅政大臣。

杨骏出自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在东汉时期“四世三公”,威名赫赫,是西晋初期的顶级士族,同时杨骏还是皇后杨芷的父亲。

司马亮则是司马懿第四子,司马昭之弟,司马炎的叔父,被封汝南王,在宗室内部举足轻重,就连司马炎都让他三分。

杨骏和司马亮作为士族和宗室的领袖担负起辅佐幼主的重担,互相配合也能互相牵制,这是司马炎留的一招好棋。

然而事情的结果却大跌眼镜,首先,杨骏利用司马炎病重,单独侍疾的机会将司马炎与所有人隔绝。

同时杨芷又逼迫奏请让杨骏单独辅政,司马亮为避祸,不得已出逃许昌,就这样,司马炎精心设计的平衡被轻松打破。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司马氏掌控地方主要军政,足以压制杨骏,然而太子妃贾南风的杀出让朝局彻底失控。

与杨骏背景相似,贾南风同样出身士族,她的父亲贾充是西晋开国元勋,官居太尉。

关于贾南风的形象,史上记载:“短形青黑色,眉后有疵”“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

总而言之,贾南风是一个面丑心狠的形象,之所以贾南风能成为太子妃还是其父贾充斥巨资贿赂司马炎的皇后杨艳,经杨艳运作,使贾南风成功入主东宫。

此后贾南风表现出极强的控制欲和凶悍手段,她自己不能生育,也不允许太子司马衷亲近其他妃嫔,对发现有怀孕的,当即命人杀死。

司马炎活着的时候还算有所收敛,但在290年司马炎死后,贾南风的野心逐渐躁动不安。

同样,杨骏了解贾南风难以控制,为防其擅权,任命大量杨氏亲信掌管禁军,贾杨之间的矛盾日益白热化。

为阻杨骏独揽政权,贾南风秘密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

司马玮是司马炎的第五个儿子,时年二十一岁,都督荆州诸军事,是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地方宗室之一。

如果说贾杨之间的摩擦还是士族内部矛盾,那么贾南风召二司马入京将矛盾复杂化。杨骏对贾南风的阴谋一无所知,没有作任何准备。

291年三月,贾南风哄骗司马衷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令司马玮领军讨伐杨骏。

而司马玮早就对杨骏专权不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进杨骏府邸,血洗杨府。

杨骏逃到马厩中被杀,太后杨芷被贬为平民,囚禁在洛阳郊外的金墉城,杨骏三族全部被杀,受株连的共有数千人,至此杨骏政治势力被彻底消灭。

不过请神容易送神难,贾南风召司马诸侯进京标志着宗室力量开始向中央渗透,八王之乱的潘多拉魔盒被开启。

当然,贾南风的目的是独揽朝政,并不想与司马氏分权,为此她开始策划下一步夺权,她先是任命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共同执掌朝政,司马玮则出任卫将军兼领北军中侯。

在这次人事安排上,出力的是司马玮, 摘果子的却是司马亮,而且平素两司马恩怨颇深,贾南风正是利用司马亮与司马玮之间的矛盾,火中取栗。

而后来的事实发展也确实如其所愿,贾南风先是以司马衷名义下密诏使司马玮率兵攻杀司马亮,顺便将卫瓘也一块杀掉,以报其当初劝谏司马炎易储之仇。

不过就在司马玮杀死司马亮的第二天, 贾南风就以司马玮矫招杀害司马亮为由,将其处死。

至此,八王之乱中的两王率先下线,贾南风完全控制了朝政大权。

八王之乱的高潮:西晋政权在手足相残中走向崩溃

贾南风掌权后的八年里,西晋走过了一段来之不易的太平光景,她任用张华等庶族势力,与贾氏外戚同心辅政,即便皇帝昏庸,但仍然海内晏然、朝野安静。

如果贾南风能够按照既定轨道运行政权,也不失为优秀政治家,但她偏偏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找机会折腾。

由于贾南风无子,遂嫉恨太子司马遹,密谋将其废黜。

299年初的一天,贾南风派人用酒把司马遹灌醉,然后让其照抄一篇事先写好要司马衷退位的文章,司马遹迷迷糊糊的抄了一大半便不省人事。

之后贾南风又模拟其笔迹补完,呈送给司马衷,最后的结果就是司马遹的太子之位被废,囚禁于洛阳郊外金墉城,次年三月,贾南风指使手下以药杵将其杀害。

而贾南风的这个举动使八王之乱全面爆发,由此八王中的第三位王爷司马伦闪亮登场。

司马伦是司马懿第九子,受封赵王,司马伦性情暴戾,极有心机,早年任征西将军,镇守关中,因统治残暴,引起氐羌反叛而被召回朝廷。

等到司马衷上位后极力讨好贾南风,深受其信任,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并掌管中央禁军。

当然,司马伦讨好贾南风可不是仅仅为了荣华富贵,而是有着更大的野心,司马遹被废后,司马伦认为机会来了,便怂恿贾南风除掉太子,以断绝其复位的希望。

司马伦的想法与贾南风不谋而合,就这样,被司马炎寄予厚望的天才太子被他的继母和老师合谋害死。

然而,贾南风没高兴多久就被司马伦推翻。原来贾南风八年前诛除杨骏、司马二王就是通过伪造诏书。

如今司马伦照葫芦画瓢,也伪造司马衷的诏书,以贾南风谋害太子的罪名,发兵收捕贾南风及其党羽。

贾南风本人被送到金墉城羁押,不久被逼迫喝金屑酒而死。

至此,贾南风这个双手沾满政敌鲜血,亲自打开八王之乱潘多拉魔盒的一代妖后终于了断了自己的卿卿性命,真可谓天道有轮回!

司马伦在除掉贾南风后完全掌控朝政大权,与贾南风相比,司马伦的野心更大,手腕也更狠。

对司马衷来说,不管是杨骏还是贾南风,再专权跋扈,也不敢挑战自己的正统皇权地位。

但是司马伦不一样,同样是宗室,同样流淌着司马懿家族的血液,更何况司马衷还是智商低下者,所以司马伦岂肯久居人下。

301年初,司马伦废司马衷,自立为帝,后者被软禁于金墉城。司马伦虽然阴谋手段一流,但治国能力却是末流,党羽之间勾心斗角不断,朝廷一片乌烟瘴气。

对于洛阳的变故乱象,各地方的司马宗室持续关注,尤其是当司马伦称帝后更是蠢蠢欲动。

若是掌权都能勉强接受,但称帝是万万不能的,都是同门同种,凭啥好处都是你一个人的。

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伦。

其中司马冏是司马攸的儿子,司马昭的孙子,司马颖是司马炎的儿子,司马颙则是旁支宗室,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的孙子。

四大司马展开激烈厮杀,双方阵亡超过十万人,司马伦寡不敌众被三王打败,后被囚禁于金墉城,同样被赐金屑酒而死。

至此,司马伦一党被消灭,八王之乱中的第三位王爷正式下线。

此后西晋政权完全陷入司马家族内部大混战。司马冏在除掉司马伦后掌握大权。

此时司马冏意识到称帝这条路肯定是行不通,于是于301年四月迎接司马衷复位,自己则担任大司马一职。

掌权后的司马冏沉迷女色,政事荒废,不可一世俨然如皇帝,司马冏以为有司马衷在前面当傀儡便可万无一失,但其荒虐行径又给其他藩王有了讨伐的借口。

此时,远在长安的司马颙有些心猿意马,但碍于旁支宗室身份,恐怕师出无名,便秘密与驻军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联络。

司马乂是司马炎第六子,是楚王司马玮的同母弟,曾参与捕杀司马伦而被封为抚军大将军。

司马乂对司马冏的专权不满已久,逐渐与司马颙走到一起,经过长期谋划,司马颙在302年底上表陈述司马冏的罪状,兴兵讨伐首都洛阳,司马乂为内应。

司马冏与司马乂互诬对方谋反,洛阳城内大战,箭如雨下,火光连天,司马乂先下手为强,劫持司马衷,而失去天子的司马冏越来越颓势。

经过三天血战,司马冏兵败被杀,两千名党羽被夷灭三族,至此八王之乱中的第四位王爷出局,司马乂成功掌握政权。

此时的司马颙闻听司马乂政变成功后心情跌入谷底,司马颙作为这次政变的始作俑者,本想趁洛阳内乱获取渔利,但没想到司马冏这么不禁打,还没等自己动身就被干掉了。

与此同时,司马乂为了维护好自己的权势,开始改变之前司马伦、司马冏“吃独食”的毛病,表现的十分谦虚,向远在邺城的司马颖请教朝政。

而司马颖在当时的诸侯中威信很高,在攻打司马伦的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素养,司马乂通过让渡一部分权力给自己的同父兄弟以获取支持,至于司马颙这位堂兄弟则被晾在一边。

恼羞成怒的司马颙多次派人暗杀司马乂,但均以失败告终。

既然暗的不行就来明的,司马颙暗中联络司马颖,许诺支持司马颖为皇太弟接班西晋政权,作为起兵讨伐司马乂的条件。

之前,司马乂让渡部分权力换取司马颖的支持,但没想到司马颙给的更多。

在利益面前,人性也好,亲情也好,似乎变得十分脆弱,司马颖的心思被司马颙彻底撩动起来,什么同胞骨肉都是扯淡!

303年,司马颙领兵7万与司马颖20多万大军讨伐洛阳,司马乂被迫迎战,双方在洛阳郊外展开激烈搏杀。

虽然司马乂兵力处于劣势,但是战斗力十分惊人,硬扛几个月不分胜负,甚至一度攻破司马联军,斩杀数万人,洛阳守军士气高昂,纷纷表态死守洛阳。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八王之乱中的最后一位终极人物东海王司马越出场了。

与司马颙背景类似,司马越也是旁支宗室,他是司马懿的三弟司马馗的孙子,此前一直处于蛰伏状态。

但低调蛰伏只是表象,司马越如同潜伏在水中的鳄鱼时刻等待扑向猎物,在司马乂与二司马联军胶着时,身处洛阳的司马越已看到洛阳粮草不继,司马乂大军已是强弩之末。

于是司马越果断出手,于304年初勾结一些禁军将领发动政变,捕获司马乂,将其交给司马颙。

结果司马乂被放到火里活活烤死,八王之乱中的第五位王爷下线,同时司马乂也成为八王之乱中死相最惨的王爷。

司马乂死后,其政治遗产被迅速瓜分,司马颖如愿成为皇储,并被拜为丞相,司马颙官升太宰,司马越为尚书令。

当然,八王之乱不仅仅是八个王爷,其他司马宗室也参与其中,只是充当配角和跑龙套的角色。

接下来的几年里,司马颖、司马越、司马颙成为西晋政治舞台的主角,主干情节是司马越野心很大,对司马颖的专政非常不满,云集十多万士兵讨伐司马颖,结果被司马颖打败。

司马越不得不逃回封地东海(山东郯城北),战败后的司马越眼见单挑不行,就拉着时任并州刺史、东瀛公的亲弟弟司马腾,司马腾又召来乌桓、羯朱等少数民族势力共同攻打司马颖。

司马颖被打败,挟持司马衷逃到长安投奔司马颙。司马颙眼见司马颖落魄,岂能放掉落井下石的机会,当即就废黜其皇太弟资格,并致信司马越回朝与自己共同辅政。

但司马越早就看透了司马颙的丑恶嘴脸,断然拒绝其提议,然后发兵向西直指长安。

虽然西进过程一度战况激烈,但司马颙部队难以抵挡强大的少数民族铁骑,一路败退,司马颙单骑逃出长安,司马颖也趁乱逃跑。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司马三人上演着司马越追,二司马跑的戏码,306年司马颖被抓获押送邺城看管,不久被看守缢死,他唯一的两个儿子也被杀死。

307年初,司马衷突然暴毙身亡,走完了自己窝囊傀儡的一生,司马衷的异母弟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司马越以太傅身份掌握大权。

不久晋怀帝下诏任命司马颙为司徒,让其回朝,结果司马颙在路上时被司马越的弟弟,南阳王司马模派人掐死在车内,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

至此八王之乱到此结束,司马越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小结

小编本是唯物主义者,但关于这场八王之乱却要唯心一次,因为八王之乱充分解释了什么是因果报应。

有人说西晋得国不正是有道理的,起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权,后违背洛水盟誓,诛杀曹爽三族,其长子司马师违背人臣之道,废黜魏帝曹芳,其次子司马昭更是事情做绝,竟然指示部下将魏帝曹髦当街刺死。

司马父子三人一次次突破政治下限,刷新人们对政治斗争的认知,东晋第二位皇帝晋明帝得知他的先祖如此卑鄙龌龊的行径后,羞愧的把脸蒙在床被里,以“祚安得长”而掩面哭泣。

而八王之乱未尝不是司马家族的报应。只可惜,无辜的中原百姓成为这场动乱的陪葬品。

全国很多地区都被严重破坏,饥荒、疫病频生,亦令不少人被迫离开家乡谋生。

在这场十几年的内战中,近百万百姓遭遇屠戮,造成“流尸满河,白骨蔽野”的悲惨局面,西晋国力消耗殆尽。

与此同时各个胡人势力趁乱入侵,建立政权,是为五胡乱中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迎来总爆发,西晋于317年灭亡,从此北方地区百姓坠入黑暗的动乱深渊。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