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读书的岁月

深山野夫 2019-11-02 16:28:50

1

起风了,零散的黄叶从树上脱落下来,在风的吹拂下晃动着身子,仿佛想飘得更远,最终还是无力地落在了树的身旁。

沈家的土房子年久失修,墙面剥落了些许土块,裸露着几条裂缝,没有了往昔的光滑平整。

木门“吱”的一声开了,一个小姑娘抱着一捆干柴走进来,轻轻地放在灶旁。

“阿爹,我回来了。”小姑娘走向正在八仙桌旁削着萝卜的老人,站着,微低着头。

“回来了文秋,今天柴多吗?”老人抬了一下头,继续忙着手中的活。

文秋小声地说:“不多,捡了一捆。阿爹,我……”文秋打住话,脸红了起来。

“怎么了?”老人问道。

“我想上学!”文秋把话说出来,心里一丝不安。

老人没有答话,将削好的萝卜丝拿到院子里晾晒,然后卷了一根烟抽起来。

一缕青烟缓缓腾起,漫过老人布满皱纹的脸颊。老人微眯着眼睛,眉头紧锁,深深地吐了一口烟,陷入沉思。

两年前,一个初秋的夜晚,文秋玩耍归来,兴奋地对老人说:“阿爹,阿娟、阿珍她们都去学校上学了,我也要去。”这是文秋九岁的时候,第一次提出要上学。阿娟、阿珍是文秋的邻居,也是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

“女孩子读什么书,你的三个哥哥都在读了,你也要读,那么多人读书,我一个人哪供得起。”老人斥责道。

文秋悻悻地转身离开,她知道家庭负担重,一个人读书一学期一元五角,得花不少钱。

老人又吸了一口烟,望着文秋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十一年前,也是秋天,文秋呱呱地来到了人间,那时她的母亲已经四十五岁了。文秋七岁的时候,她的母亲撒手人寰,老人独自担起了这个大家庭。文秋倒很懂事,从小就帮忙扫扫地,捡捡柴,喂喂猪,分担了不少家务活。

老人丢掉烟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塑料袋,袋子扎得很紧。老人徐徐解开袋子,拿出了一叠钱,都是一角一角,皱皱的。老人数出一元五角给文秋,说:“你明天自己去报名,一年级也没什么好读的,跟老师说直接读二年级。”

2

文秋找了阿娟陪同去报名。阿娟虽然和文秋同龄,但已经在读三年级了,她把文秋领到二年级班主任的办公室。办公室是集体的办公室,之前也是一间教室,黑板上还写有数学方程式。看着黑板上的文字,文秋仿佛在看天书,她心里想,学习难不难呢,要是我能看得懂就好了。

问了下文秋的家庭情况,老师允许她直接读二年级,让她插入二年级一班学习。

开学季,学校充斥着喧嚣,每个班级都在大扫除打扫卫生。文秋站在走廊上,看着陌生的小伙伴来来回回地提水,老师在旁边分配着任务,自己却无所适从。原来,挂着“二年级一班”牌子的教室门窗紧闭,空无一人,让文秋有些不知所措。

“老师,二年级一班怎么没人呢?”文秋问隔壁在指导卫生的老师。

“二年级一班换教室了,在二楼楼梯口第一间就是。”

“哦,好的,谢谢老师。”

文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班级,满怀期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上课的时候,文秋总是坐得端端正正,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然而,由于幼儿园和一年级都没读,文秋abcd都不会念,也不会写,课听起来不免有些吃力。

村里有一位老先生给贫苦百姓办夜校,免费教大家识字,文秋每天晚上都会去补课。所谓夜校,就是在老先生家门口的荔枝树下,吊一盏灯,摆一张桌子,挂一块黑布,十几个人围在一起学习。学的人有像文秋这样的小学生,也有年轻汉子、中老年人,都很专注地看老先生在黑布上写字,听老先生教字,读字,讲故事。

上夜校途中,文秋要经过一片茂密的荔枝林。荔枝林粗枝大叶,每棵荔枝树都有文秋阿爹的年龄了。有时候月光透入荔枝林在地上落下参差的斑驳的影子,那影子随着叶子的摇动而摇动,透着一股阴森。文秋心里有些胆怯,总觉得身后有人在跟踪自己,为了学习,她努力克服恐惧的心理,独自一人默默地往返在上夜校的路上。一来二去,就把落下的功课补回来了。

一天课上,语文老师拿着文秋的作业本,说:“同学们,你们要向沈文秋同学学习,你看她写的字,端端正正,工工整整,你们看下自己写的,东倒西歪的。”

文秋的脸倏地红起来,她没想到老师会突然表扬自己,还把她写的字作为范本张贴在教室墙上。还有一次,文秋一篇作文只扣了一分,语文老师拿出来念给班上同学听,念着念着,语文老师突然拿出红笔,把那一分给划掉,说写得太好了,应该满分。这让文秋既高兴又害羞。

3

学校里的生活也并不仅仅是读书,有时候老师也组织活动。有一次老师组织同学到山上采松果,家里面有吊钩的就带上,没有的就出力。早上出发,午饭自带。文秋的阿爹不同意文秋去,文秋只得偷偷地去,所以也没带午饭。

那一天,早上八点左右,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大家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走,路旁的溪水清澈见底,泛着波光,还能看到一群小鱼,欢腾着朝着队伍行走的方向游动。路边长满了青草,盛开着雏菊,走在这样一条小道上,呼吸着田野清新的空气,文秋觉得舒心惬意,不由得弯下腰摘了一朵雏菊插在小辫里。

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地走着,一会儿便来到了山脚下。山脚下是一条宽敞的河,河流不湍急也不深,缓缓地向东流去。大伙一个挨一个跨过石墩,开始登山了。

山高而陡,松树集中生长在山顶,一时半会儿并不能到达。大家就唱唱歌,说说歌谣减缓路程的疲惫。爱说俗语的阿强大声地说起了民谣:“火萤挑灯照我路,照我山里捡牛肚。牛肚汤分你喝,牛肚骨分你啃。客人你来我不知,泡茶你喝没茶壶,放一声臭屁你吃第一补。”文秋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民谣,不禁“噗嗤”一声笑出声来,其他人也都哈哈大笑。接着陆陆续续有人唱起了歌,最后渐渐大家一起合唱了,唱《团结就是力量》,唱《黄河大合唱》等,一个个唱得兴致昂昂,连老师都笑了。

终于到山顶了,从山顶上看下来,山下的房子犹如一颗颗小石子点缀在田野上。大伙顾不得看风景,分头去采松果了。有人拿吊钩去把松果勾下来,有人在下面捡。袋子不够装了,就把上衣卷起来装。然而采时也出了点意外,有一个女生的眼角不小心被一个男生的吊钩给勾住了,怎么弄都弄不开,疼得要命。其他人赶紧把老师叫过来,老师淡定地翻着那个女生的眼皮,轻轻地把钩弄开,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老师强调大家要注意安全,就又去忙自己的了。

中午,大家都停下来吃午饭了。有的同学带的盒饭很丰盛,有青菜也有肉,也有的就只带了面包,没有水干啃着。文秋什么也没带,一个人默默地继续采摘松果。

“文秋,吃饭了,给,我这有面包。”文秋的同桌燕子说着,掰开一小块面包要给文秋。

“你吃你吃,我刚吃过了,谢谢。”文秋不好意思接过来吃,她知道燕子其实也只是带了一块面包,再分给别人吃就吃不饱了。

大家吃完午饭后就继续采了,一直采到傍晚,每个人都采了不少松果。回到学校,大家都把采来的松果交给老师。老师给采得较多的学生奖励,文秋也被奖励了,奖品是一本作业簿。文秋虽然没吃饭饥肠辘辘,一本作业簿的奖励让她很开心,连饥饿都忘记了。

4

文秋一边上学,一边照常帮家里做家务。一放学她就帮忙喂猪,喂完猪去摘兔子草。家里面养了一窝的兔子,文秋都是给这些小家伙从小照顾到大的。兔子还小的时候,文秋托着它们在母兔身上吸奶,长大了就给它们喂草。在文秋的悉心照料下,小家伙一天天长大。

文秋家里也养了一条狗,浑身都是黑色的,用一条铁链拴着。文秋亲切地叫它“小黑子”。小黑子也是文秋从小照顾到大的,小黑子还小的时候,文秋经常逗它玩,教它站立,教它翻滚。在她的训练之下,小黑子站立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每当文秋放学回来,小黑子远远看见就会站立起来,不停地摆动双掌,摇着尾巴,像是热情地欢迎小主人回家。

小黑子的舌头中间是黑色的,邻居说黑色舌头的狗会咬老鼠,这话还真不假。有一次文秋放狗出去活动,那是黄昏的时候,一只硕大的老鼠贼头贼脑地出来偷吃鸡槽里的饭粒,被小黑子看到了,猛地冲出来就把它咬住了。在小黑子锋利牙齿的撕咬下,老鼠已经奄奄一息了。然而小黑子并不吃老鼠,在老鼠身边滚来滚去,咬它,压它,直到老鼠没气了才丢下不管。看到小黑子跟猫一样厉害,文秋欢喜地抚摸着小黑子的头。

小黑子三岁的时候,已经长得很膘壮了,可是在立冬前两天,文秋阿爹打算把它卖了。得知这个消息,文秋把小黑子抱了又抱,和它说话,自言自语,眼泪漱漱往下掉。文秋劝过阿爹不要卖,然而没管用。最可恨的是,买主竟然在她家当场宰了小黑子,文秋记得清清楚楚,是用绳子把小黑子吊死的。小黑子挣扎几下,哀叫了几声,就失去了知觉。泪水忍不住在文秋的眼眶里打转,最终还是流了下来。文秋悄悄拭去眼泪,捡了一小撮小黑子的毛。

文秋接下来的几天在跟阿爹赌气,她怪阿爹太狠心了。她一声不吭地削着木材,做成了一个棺材状的盒子。她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把小黑子的毛放入盒子,轻轻地盖上,然后双手捧着盒子来到后院,挖了一个坑,说了几句悼念的话,把盒子放进去用土盖上,堆了一个小丘,插上一块小木板,上面写着:小黑子之墓。

5

伤感只是短暂的,生活还是依旧,文秋渐渐把小黑子淡忘了。

学习的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事情,唯一一次是在文秋上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是在九月九号下午,老师们没有正常上课,一个个神色有些慌,有些不安,召集同学们到礼堂就坐。大家个个都很好奇,也不知发生什么事了,都在纷纷议论着。将近四点时,校长严肃地说:“等会儿有重要广播,同学们要认真听,保持安静,谁都不要讲话。”不久广播就开始播了,播的是中央电视台的《告各族人民书》,原来毛主席逝世了。

广播里介绍毛主席的伟绩,提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机会主义路线”等,文秋年龄小,听得不太明白,只记住了一句“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文秋看大家神色沮丧,没有人说话,特别是老师们,都带着沉痛的表情。播了二十几分钟左右,响起了哀乐,全体师生都肃立,低着头默哀。

光阴似箭,第二年文秋就迎来了小学毕业考。考试那天,文秋觉得自己状态挺不错。成绩出来后,文秋正在田野里和阿爹一起割稻。“文秋,毕业考你考了第三名,可以读镇上的重点中学。”文秋的同桌燕子路过,告诉了这个好消息。

文秋高兴得忘记了割稻,她阿爹却说:“考好也没用,我不会再让你读了,上初中一学期得花七块钱,女孩子读到小学就已经很不错了,快点割稻。”文秋的眼泪差点掉出来,仿佛晴天里突然来了霹雳。

接下来一段时间,文秋整个人很安静,一天到晚都不说话。

暑假过去了,文秋的同伴都去上初中了。

“文秋,还不上学呀?”

“文秋,上学咯”

同学们经过文秋家门口,看她站着,都跟她打招呼。

文秋呆呆地站着,忘了回应。看着她们离去的背影,文秋揉了下双眼,两条小辫子在风中轻轻摇曳,她的眼睛湿润了……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