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代名臣包拯,在民间因清廉为公备受赞誉,素有“包青天”之称。
可是千年之后,他的一位后人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华人船王,财富超过李嘉诚的超级富豪,竟然公开宣称自己的成功皆因祖宗留下的“遗产”。
这位包拯后代名叫包玉刚,是一位身价亿万的香港大富翁,同时还是著名的爱国华商,为祖国、为家乡进行过多次大笔捐赠。
这样一个人,很难想象他会出口对知名祖辈说出任何不敬之语。
难道包拯并不是一个大清官?他的“遗产”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1.包拯的血脉根据《宋史》的官方记录,包拯其人的民间形象,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出入。
在明清小说以及现代影视作品里,包拯面若黑炭,可真正的他,其实是脸庞白净、翩然风雅的。
虽然后世民间传说在包拯的外表方面,闹出来了一个“大乌龙”,但他为官无比清正廉洁这一点,确实不虚。
包拯一生除了朝廷的俸禄,不收别人一分一文,他总是为贫苦老百姓们打抱不平,是世人心目中“父母官”的典范。
除了廉洁奉公,包拯在私人品德方面,也是无可指摘的。
青年时代的包拯,在家乡以“至孝”而闻名。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年富力强的包拯就为了给父母守丧,毅然放弃了到手的官位。
待到再度进入官场,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在当时属于半个“老者”。
这样一个为国尽忠、为亲尽孝的包拯,为什么会被人怀疑不是一个清官呢?
这还要从他的后人、著名“华人船王”包玉刚的一句话开始讲起。
包玉刚荣归故里之后,跟身边人感慨自己事业的辉煌,离不开祖辈包拯留下的“遗产”,谣言因此诞生。
其实包玉刚这句话,完全是被断章取义了。
他所指的“遗产”,并非物质层面的东西,而是家族代代相传的精神。
包玉刚正是被这种精神指引着,才能走向成功之路。
包家家训
2.进军船运业不同于世人的刻板印象,包拯家族的后人并未住在“开封府”,而是逐渐从内陆,迁徙到了江浙沿海地带。
1918年,包玉刚降生于浙江港口城市宁波。
他是包拯的直系后代,只不过由于世事变迁,一家人当时全都不知道祖辈的荣光了。
身为小商户的包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衣钵,便花钱把包玉刚送到上海的商业中学念书。
抗战期间上海沦陷,为了躲避战乱,包玉刚不得不中途放弃学业。
天资聪颖的他在社会上闯荡历练,用另一种方式达成了父亲的殷切期盼。
待到抗战胜利的时候,包玉刚已经在银行业小有成就了。
随着解放战争风雨欲来,包玉刚一家人为求安稳,举家搬迁香港。
在这片土地上,包玉刚开始了全新的事业。
包家父子起初做外贸营生,攒下来了一些家底儿。
后来香港外贸业不景气,包家及时抽身准备经营新的行当。
此时,父子俩发生了意见分歧,包父打算“炒房”当本地“包租公”,眼光独到的包玉刚却一眼看准了新兴的船运业。
最终包玉刚成功说服了父亲,他拿着家中积蓄当启动资金,开始在船行大展拳脚。
他虽然没有相关生意的经验,但很有大局观。
别人为了及时回笼租金“赚快钱”,只经营短租商船;包玉刚却懂得“拉长线”,自家船只的租期最短也是三年,租十年也不是不行。
由于主要经营长租业务,包玉刚的生意资金回笼慢,赚取的利润也少。
同行们背地里议论他这人“呆子”,包玉刚却自有计较。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国际大宗商品物价的一次大波动,香港船运业遭遇了危机。
只做短租的船主们没能挺过去,遭受重创大量破产,而包玉刚则凭借着“稳扎稳打”的长期经营策略赢得了顾客们的信任,生意反倒更上一层楼了。
经过这次船运业危机,包玉刚“肥”了不少,他利用手中现金流大量吞并市场,逐渐成长为了香港船舶龙头。
当时他手下的船只总吨位,比显赫一时的地中海“希腊船王”还要多不少,位居世界第一。
包玉刚也因此,获得了“华人船王”之美名。
3.富过李嘉诚一般人达到了如此成就,估计早就飘飘然了,可一贯谨慎小心的包玉刚,却看到了盛景之下的隐忧。
改革开放之后,内陆的上海、宁波、厦门等港口城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香港在东亚地区的商业地位出现了相对下降的趋势。
包玉刚洞见香港水运未来极有可能走下坡路,于是赶忙“抽车掉头”,将手上的船只脱手,利用套现的资金杀入金融市场。
他和大亨李嘉诚强强联手,搅动了香港银行、证券所的风云,赚了个盆满钵满。
李嘉诚和包玉刚的“经典一战”,非对阵怡和集团莫属。
该集团背靠港府的英国势力,可以说是有恃无恐,包、李二人斗了个昏天黑地,终于“虎口拔牙”攥紧了九龙仓。
1986年,越战越勇的包玉刚一举拿下渣打银行“重地”,成为了亿万富豪,当时他的老搭档李嘉诚已是堂堂首富。
后来李嘉诚进驻英国出现战略误判,财富有些“缩水”,包玉刚靠“稳”达成了“富过李嘉诚”的成就。
4.祖宗的“遗产”包玉刚一步一步走来,堪称“白手起家”的传奇,可他并没有像其他暴富的男人一样,有钱了就花天酒地。
多年以来,他始终将家人放在首位,对父母、妻子、孩子们极尽爱护。
包玉刚这个良好作风,冥冥之中和千年之前的老祖宗包拯,完全契合了。
1984年,思乡心切的包玉刚,终于得以回到三十年未踏足的故土宁波。
通过翻阅老家的族谱,包玉刚意外得知,原来他们一家与“包青天”血脉相连!
开心至极的他不由得跟旁人连连感叹,祖先包拯留下的克己尊礼、慎修己德精神“遗产”,帮助自己功成名就。
心绪激荡之下,包玉刚决心在之后的日子里效法矢志报国的祖先,为祖国、为家乡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他出资建立了宁波大学,还给上海交大捐款千万美金兴建图书馆,咱们国家的第一座大型高档酒店,也是包玉刚捐钱建起来的。
不光如此,包玉刚还联系广大华商同仁,争取为中国船业、经贸业获得更高的国际地位。
香港回归协议签订之后,包玉刚利用自己在港府以及英国政坛的影响力,与英国总督、首相等大人物斡旋,配合中央政府争取香港顺利交接。
可惜包玉刚没能亲眼见证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怀抱的时刻,他在1991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包玉刚的拳拳爱国之心,以及包氏家族门风世代相传的美好佳话,将会永远在中华大地上流传!
参考资料:
[1]阿楠.“船王”包玉刚的传奇创业史[J].各界,2019,(05):73-76.
[2]陈浩明.世界船王——包玉刚[J].语文世界(上旬刊),2016,(0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