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嘴哥(---)——关注嘴哥,学习用不同的思维看待问题。点击标题下蓝字“互联网嘴哥”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早安!
2013年,著名作家南派三叔不幸罹患抑郁症,被迫暂时搁笔。
在此之前,他长年累月地在微博上为他人对他的种种评论而烦恼不已。
思虑越多,他的痛苦就越深,难以自拔。
直到情绪几近崩溃,他才意识到必须寻找自我救赎的方法。
于是,他关闭了所有外界的声音,不再理会他人的评价,只专注于写下自己的心声。
两年时光流转,随着内心的压力得以释放,他的身心状况显著改善,仿佛获得了新生。
常言有云:万事皆可推敲,人心却难揣摩。
他人的想法,并非我们能左右之事。
若要摆脱内心的消耗,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停止对他人意图的解读与猜想,不去分析他人,只需坦诚地表达自己。
01
蔡志忠的母亲对歌仔戏情有独钟,但观赏戏剧既耽误农活又需开销,却始终未得丈夫首肯。
每当母亲热衷于看戏,蔡志忠的父亲便会郁郁寡欢整整一周。
然而,与其他农家的妇女不同,母亲即便面对丈夫的愤怒,亦坚持要赴一场戏。
于是,母亲放下洗净的碟子,避开父亲的视线,踏入剧场的情景,深深刻在蔡志忠的记忆中。
这让他领悟到,无需在意他人的眼光,只需关注自己的心声。
读书期间,成绩优异的他,从不掩饰自己力争上游的心愿。
当他爱上漫画,更是毫无保留地与人分享他的才华与抱负。
他坦言:“我不敢不赞美自己,这不是自负,而是真诚地展现自我。”
在社交场合,他通常性格开朗,但在绘画时却显得疏离难近。
他会在屋内安静作画,闭门不出,谢绝访客。
即便是最熟悉的朋友登门,也常被他的直言不讳所拒,全然不顾对方是否会因此生气或介意。
这种独特的个性并未损害他的人际关系,反倒是为他赢得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李碧华、蔡澜、三毛等文化名人,都与蔡志忠保持着深厚的友情。
禅宗有云:自在,并非让人人都喜欢自己;而是无论他人是否喜欢,自己都能自得其乐。
真正成熟的人,总把自身放在首位。
他们深知,在这世间,没有什么比让自己过得舒心更为重要。
与其整日揣摩他人心思,惶恐不安,不如勇敢地敞开心扉,明确坚定地表达自我。
这不仅是为了挣脱外界的束缚,也是筛选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当你心态平稳,积极向上的能量场会在无形中吸引与你频率相同的人。
至于那些与你气场不投的人,适当的距离便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02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某次实验引人深思。
实验中,参与者身着带有明星夸张头像的T恤进入一间挤满学生的教室。
他们自觉尴尬,以为大家都会聚焦于他们独特的装扮。
调查结果显示,实际上只有23%的人留意到了这一点。
这一现象揭示了人们常常过高估计别人对自己外表与行为的关注度。
现实中,人们各有所忙,很少有人有闲情逸致过分关注他人。
即便有人对你指指点点,那也是他们个人的感受,你无需为此负责。
那些能够抵制内耗的人,往往已经深刻理解并实践了这个道理。
作家苏童在其散文《你为何对我感到失望》中,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
在一次签售会上,一位读者走到苏童面前,脸色严肃地开口:
“你不该随便签书,我可是你的读者,见到你我很失望。”
话音刚落,他便转身离去,留下困惑不解的苏童。
类似事件多次发生,苏童的心情受到影响,他也投入大量精力去分析原因。
然而,经过冷静分析,他意识到问题在于他人,而非自己。
自此,他变得更加豁达,很少再为他人看法所困扰。
遇到类似情况,他干脆回应:“我对你的失望也很失望。”
苏童的经历,恰好印证了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区分他人的事与自己的事,是避免人际纠纷的有效途径。
拥有在自我世界中自如行走的本领,便能在他人的世界里保持从容不迫。
03余华所著的《许三观卖血记》新版封面,其上一排倒置的暖水壶图案,勾起了众人的诸多遐想。
关于这一封面的深意,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它隐喻着生活的沉重负担,也有人觉得,这反映了许三观对家庭的无私奉献与深情厚谊。
然而,直至作者余华亲自揭晓:封面底部预留了腰封的位置,暖水壶若放在下面,便会被遮挡,唯有倒置至顶部才能显现。
这样的解释,既让人忍俊不禁,又颇具启发性。
许多事情本不复杂,只是我们习惯了进行内心演绎,对其做了过多主观臆断,这才导致了误解。
心理学家李雪在《走出剧情》一书中提到: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剧本,习惯用自我认知去揣测他人,一旦深陷其中,便难以看清真实的世界。
揣测他人的想法,实质上就是用自我认知去验证自我想象的过程。
这样的行为除了增添压力,并无其他益处。
武志红在一幅漫画中,描绘了这样一位女性。
在工作汇报时,上司稍皱眉头,她便焦虑不安,怀疑自己是否表现不佳;
当她发现工作被转交给新人,便陷入自责,怀疑自己是否做得不够好。
对工作中种种细节的过度解读,让她疲惫不堪。
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领导对她工作评价很高,皱眉仅是因为皮肤痒;
工作转交给新人,是因为她即将晋升,将承担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热衷于揣测他人的言行,对别人的想法和行为动机过度推测,往往会导致以下后果:
一是将简单的事态复杂化,给自己制造越来越多的假想敌。
二是将自身问题放大,过分夸大自己的失误与失败。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只会不断消耗你的精力。
唯有将目光和精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接纳自我,建立自我认同,才能避免无谓的焦虑。
04
渡边纯一初涉文坛,便结识了同行的O先生。
作为初涉文坛的青涩作家,他们提交的稿件常常遭遇退稿。
在此境遇下,渡边淳一总会自我慰藉,认为编辑尚未发掘他的才华,于是调整心态,继续笔耕不辍。
然而,O先生的性格与渡边不同,他内心细腻且自尊心颇强,每遇退稿便深感挫败。
他会反复审视自己的作品,猜疑编辑是否对他有所偏见。
渡边淳一阅读过O先生的作品,对其才华甚为欣赏,为了鼓舞他,特意前往其住所探望。
纵然渡边淳一说了许多安慰之词,O先生脸上依旧流露着忧郁,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之后,虽有编辑电话邀稿,但O先生因过度紧张,沟通变得愈发艰难。
渐渐地,O先生失去了发表作品的机会,几年后便从文坛隐退。
O先生的经历,深刻影响了渡边淳一的认知。
他认识到,一个人的事业成败,不仅取决于才华,更在于情绪管理的技巧。
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适当的敏感固然重要,但若敏感过度,则易陷入自我束缚。
事情稍有不周,便心生自责与内疚;他人不经意的批评,也能令其焦虑不安。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任何微小的负面反馈,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哲学大师叔本华曾言:人们最大的弱点,往往是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
许多忧虑烦恼,看似源于外界,实则源自内心的自扰。
将评判权拱手相让于外界,注定会生活得纠结而疲惫。
▽
曾仕强教授言:人际交往的真正起点,非与他人相连,而是先与己和谐。
你常疑虑他人对你厌弃或有敌意,实则非对方性格难相处,实是你未真正接纳自我。
故而,人生后半程,我们应减少自我消耗,深入内心探索。
学会自我激励,满足自我需求和感受,而后以悠然自得的心态,打造属于自我的社交圈。
而当你的坦诚达到极致,便是你坚不可摧之时。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