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是一种人格缺陷

互联网嘴哥 2024-11-19 10:55:08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懦弱,也没有永恒的坚强,万事靠自己,但是一定要放下懦弱,活的有尊严,活出你的坚强,才真正的体现你的自信和力量,你的活才更有价值!

撒切尔夫人曾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贫困,往往源于人格上的缺陷。

深思之后,发现这确有道理。

富裕的原因多种多样,而贫困的根源却如出一辙。

贫困,往往并非仅是金钱的缺乏,更是人格上存在以下几项缺陷。

01

抱怨型人格

文人李尚龙结识了一位挚友,每次相聚,友人都向他倾诉苦闷:

要不就是抱怨薪金微薄,领导无识,不识人才;要不就是指责同僚无能,只会谄媚奉承……

起初,李尚龙对朋友深表同情,但随着次数增多,他不禁好奇地问:“既然如此不满,为何不选择离职,去寻找更合适的工作呢?”

朋友长叹一口气,抱怨自己囊中羞涩,缺乏背景,学历平平,只能暂且先在此处徘徊。

如此一来,直到今日,那位朋友仍旧拿着微薄的工资,生活未见丝毫起色。

一个人的心态,映射着他的财富运势。

抱怨看似轻巧地倾诉,实则是一场自我欺骗。

若我们整天愁眉苦脸,将不幸归咎于他人,而不反思自身,财富便会离我们远去。

实际上,没有人不曾在工作中感到委屈,没有人不曾经历过生活的艰辛。

你如同牛马般日夜劳作,吝啬的领导却吝于加薪,满腹牢骚实属人之常情。

你身为公司的资深员工,但新来的年轻人薪水却比你高,同级同事纷纷升任主管,而你仍原地踏步,心中的不满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古语有云:“怨天者无志,怨人者心穷。”

将怨言挂在嘴边,易使怨言成为一个人的命运。

若遇到挫折就消极诉苦,心中的财富梦将永远无法实现。

但只要愿意去改变,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能迎难而上,现状自然会逐步改善。

02

拖延型人格

在一场TED演讲中,提及了拖延症这一话题,演讲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个生动比喻,揭示了人类为何会拖延。

他比喻道,人的大脑里住着一位“理性决策的小人”和一只“及时行乐的猴子”。

在大多数情况下,猴子总能占得先机,而小人则显得无足轻重。

这种状态导致很多人被生活拖着走,难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青年作家张皓宸曾收到一封读者的来信。

这位读者毕业于北京一所顶尖985大学,然而三十岁出头,他仍在北京的地下室中过着潦倒的生活。

他之所以沦落到这种地步,正是因为做事拖延。

他凭借名校的光环,进入了一家国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

有一次,事务所接到了一个上市公司的重大项目,上司安排他收集相关数据文件。

他心想时间还充裕,便依旧每天沉迷于刷视频、偷懒。

直到汇报工作的前一天,他才手忙脚乱地整理了一些数据草草交差。

结果,他提供的错误数据导致了后续工作的重大失误。

最终,这位读者不仅被事务所解雇,还被行业列入黑名单。

拖延症就像慢性毒药,悄无声息地侵蚀一个人的身心,使人逐渐沉沦。

正如古人所言,“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世间万事休”。

许多事情,越拖问题越多,越拖越难解决。

今日之事,今日必须完成,切勿将问题拖到明天。

不拖延、不等待、不逃避,才能迎来心仪的生活。

03

玻璃心人格

在自媒体行业这个待久了,我渐渐领悟到:真正能盈利的,往往都是坚韧不拔之辈。

有些作者,尽管才华横溢,可是一经稿子被拒、问题频出,便自我怀疑,认定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

然而,另一些作者,他们的文笔或许并不出众,却拥有不懈的毅力,笔耕不辍地学习,反复修改,最终赢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俗语说,火烧不烂的鸟儿,终成凤凰。

过于敏感的心灵,在挫折打击中容易一蹶不振,这样的心态注定难以走远。

唯有那些坚韧不拔的人,脚踏实地,即便满路荆棘,也难以阻挡他们的前行。

孔龙震,在成为画家之前,曾是卡车司机。

起初踏上绘画之路时,他遭遇了无数的冷嘲热讽。

有人嘲讽他,初中未毕业的卡车司机能画出什么?

有人戏谑,这画的是什么,就算白送也不要。

孔龙震只是淡淡一笑。

他直接在驾驶室内摆放画板和画笔,在等待货物、驾驶途中,抓住每一个画画的机会。

在灵感迸发的清晨,他甚至不惜取消出车,专心致志地创作。

最终,孔龙震的作品被选入“康纳国际艺术展”,成为继徐悲鸿、齐白石、叶浅予之后,第四位受邀参展的中国人。

他的作品价格高达十几万,早早地摆脱了原有的生活圈子。

我们若将更多时间用于维护尊严,便少了提升能力的机会;

若沉溺于自怜的情绪,便少了解决问题的时刻。

财富,总是青睐那些坚韧不屈的人。

只要一个人能忍受委屈、吞下心酸、承受苦累,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04

内耗型人格

众多观众在观赏《阿甘正传》后,常会深思一问:一个资质平凡的阿甘,为何能成就非凡?

近期,我再次回味此片,感悟到了新的启示:

阿甘之所以能荣获战斗英雄、体育健将、政坛要员、百万富翁的头衔,关键在于他的内心没有内耗。

当他想打橄榄球时,便全力以赴;当他想玩乒乓球时,便全神贯注;在战场之上,他专注于执行上级的指令。

阿甘从不质疑自己是否适合成为运动员,也不去担心失败的可能性,他总是专注于尝试。

相比之下,我们似乎成了阿甘的反面教材,常常思虑过多而行动过少。

比如,想投身短视频领域,却怀疑自己的能力,白白浪费精力,始终不敢迈出第一步;

又比如,想竞选部门经理,内心满是担忧,怕被淘汰,怕被同事嘲笑,最终选择放弃。

然而,过多的顾虑只会让我们束手束脚,最终一事无成。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曾提出“自我损耗”理论:

所谓自我损耗,即每一次选择都会消耗一定的心理能量;每消耗一部分心理能量,执行功能就会相应下降。

人生中的困境,不过是我们自己设置的枷锁,源于无谓的胡思乱想。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行的,并非准备不足,而是那无端的忧虑。

请记住,唯有具体的行动,才能战胜迷茫与焦虑。

05

苟且型人格

胡适笔下曾有一位“马虎”先生。

此君行事,总是说:“差不多就好,不必太较真。”

然而,某日,马虎先生不幸染病。

按理说,应当请东街的汪医生诊治,却因家人寻觅不得,只得请来西街的兽医王医生。

马虎先生道:“既然都是医生,那想必也差不了多少。”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离我们而去了。

初读这个故事,觉得荒诞不经;再思,却发现职场中不乏此类“马虎”先生:

搞文案的,不精心打磨语句,只求交差了事;

做设计的,不求卓越只求无过,每次只完成60分的海报;

做销售的,勉强达成业务目标,便心满意足。

然而,他们对待工作草率敷衍,因而收入也显得微薄。

经济学家何帆提出过一个观点:凑合红利。

这指的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时,总有一些凑合者,他们的生活信条是得过且过,口头禅便是“差不多就行了”。

而另一些人则追求卓越,力求做到极致,最终超越凑合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各行各业,望去尽是茫茫人海。

但只要我们稍加努力、稍作认真,多迈一步、多攀一阶,回头再看,其实已甩开一大片人。

这也正是稻盛和夫所言:所谓改变人生,不过是对工作的极致认真。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言:在积极心态的引领下,我们能够唤醒潜藏的潜能,将自身实力发挥至顶峰。

若欲摆脱贫困,首要之事便是提升自我。

一旦你主动修正那些不良人格特质,财富便会主动向你靠拢,无需刻意追求。

— END —

1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