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政治体制中,干部选拔和任命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赫鲁晓夫时期,他全面否定了斯大林,其中废除特权制度和实行干部轮换制成为他向特权和贪腐发起了挑战的具体方式。
赫鲁晓夫认为,引入这种更加灵活和竞争的干部选拔机制,才能遏制苏联官员的贪腐。
然而,赫鲁晓夫对特权阶层动刀的后果就是被迫下台。
他昔日的小弟勃列日涅夫一上台便取消了苏共二十二大上制定的干部轮换制,恢复了斯大林时期的官员职务任命制和终身制。
这是否就是导致苏联后期,苏共高层人物中大都是老弱病残的根本原因呢?
苏联政治体制与终身制在苏联这个国家中,苏共在政治体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就决定了在苏共内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具有极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在这样的体制下,勃列日涅夫恢复干部终身制被视为一种保证干部忠诚度和苏共稳定性的手段。
它的实施使得一些曾经历苏联早期时期的干部得以回到领导岗位,这些干部对党的意识形态和领导风格具有较强的忠诚性。
然而,终身制也存在重大缺陷。
一方面,终身制导致了苏共干部队伍中出现缺乏新鲜血液和活力的问题。
因为在任期终身制度下,干部只要达到终身制的条件,他们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在领导岗位上,这可能限制了新一代干部的崛起和晋升机会。
另一方面,终身制可能导致一些干部在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后仍然继续担任领导职务,从而在高层干部中形成老弱病残的现象。
这也是为什么,勃列日涅夫后期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上坐着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此外,终身制也可能引发腐败和特权问题。
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干部在担任终身制职位期间可能滥用权力、腐化堕落。
这种特权地位可能导致干部队伍中出现官僚主义和不负责任的现象,进一步削弱了高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当年赫鲁晓夫极力取消这项制度就是为了打击苏联官场的特权和贪腐。
勃列日涅夫恢复这项制度也被视为其是苏联特权集团推举出的代表,为此他不惜背叛对他有提拔之恩的赫鲁晓夫。
因此,苏联政治体制和恢复干部终身制确实影响了高层干部队伍的形成。
尽管终身制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干部的政治忠诚度,但它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更大。
终身制下的干部选拔标准勃列日涅夫除了恢复干部终身制外,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来确保高层干部的选拔。
这些措施包括党内推荐、政治背景、工作经验等。
首先,党内推荐是干部选拔中的重要环节。
在苏联政治体制中,党内组织起着关键的作用,干部的选拔和提拔往往依赖于党内推荐。
在终身制下,党内推荐成为评估干部能力和政治忠诚度的重要标准。
通过党内推荐这条途径,高级干部的亲信更容易获得晋升和重要职位的机会。
其次,政治背景是干部选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苏联政府注重干部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并以此作为选拔的参考标准。
担任高层职位的干部必须具备符合党的指导思想的政治背景,以确保政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在终身制下,政治背景成为判断干部是否符合党的要求的重要依据。
比如苏联最后一任话事人戈尔巴乔夫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年轻的主席团成员,便是得益于安德罗波夫的举荐和提拔。
最后,工作经验也是干部选拔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苏联政府倾向于选拔那些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具有丰富经验的干部。
然而,选拔的范围也限定在亲信或家人这一固定圈子,工作经验固然重要,但派系和血缘更加重要。
这种缺乏公正的竞争机制很快限制了新一代干部的崛起和发展。
这也就有了苏联在80年代「三年葬三皇」的事情发生。
终生制下的派系争斗在苏联历史上,派系之间的斗争数不胜数,当年的斯大林和托洛茨基、赫鲁晓夫和贝利亚等。
这种政治斗争对苏共高层干部队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苏联政治局内部的权力争夺和派系斗争的升级,一些年轻、有活力和政治立场较强的干部受到排挤或清洗,导致高层干部队伍整体老化。
同时,苏联在冷战期间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和外交挑战。
在这种紧张的环境下,对高层干部的选拔标准可能更注重忠诚度和政治可靠性,而忽视了其他能力和素质的考量。
这可能导致一些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干部被提拔或保留在高层领导岗位上。
结语:勃列日涅夫恢复终身制确实是导致苏联后期,高级干部大都老弱病残的根本原因。
在经历三年内三位最高领袖接连去世的事情后,苏共高层终于选出了“年少有为”的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话事人。
可以说勃列日涅夫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在他的努力下苏联只能选出戈尔巴乔夫这样一位亲西方的人来做领袖。
戈尔巴乔夫也不负众望,顺利凿沉了苏联这艘大船。
现在常年住在ICU里的退休老干部多少是享了他的福的。
人类从历史吸取的最大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教训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