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让造船业再次伟大”:雄心背后的现实考验

实事大家谈 2025-04-02 18:57:16

在当今全球化的海洋经济时代,航运业与造船业犹如紧密交织的纽带,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战略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5 年,特朗普政府抛出了一份旨在 “让造船业再次伟大” 的行政命令草案,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内外掀起了层层波澜。

一、行政命令的震撼出台

2 月 27 日,一份震动业界的行政命令草案横空出世。特朗普政府期望以此为契机,对美国商业与军事海事领域来一场全方位的大变革,目标只有一个 —— 追赶中国那令世界瞩目的造船能力。据美海军学会新闻网获得的草案文件显示,此行政命令要求政府官员在短短六个月内,制定出一套海事行动计划,以此来重振美国海运业。

白宫随草案发布的情况说明书草案直言不讳:“美国向来是海洋大国,可如今,中国船舶制造业已在全球市场上独占鳌头,产能竟是美国的 200 多倍。” 这般悬殊的差距,无疑刺痛了美国的神经。为了实现目标,该命令还计划在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内,新设一个海上工业基地办公室,专门负责统筹这项工作。3 月 4 日晚间,特朗普在国会联合讲话中,正式宣告了这个新办公室的成立,足见其对重振造船业的决心。

根据草案内容,众多内阁部长都被卷入这场行动。美国贸易代表以及国防部、商务部、国务院、交通运输部和国土安全部等部门负责人,必须在行政令签署后的六个月内,向特朗普提交海事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涵盖范围极广,包括成立海上安全信托基金,为未来九年内的造船业财政激励计划提供资金支持;创建海上机会区,吸引更多投资流入造船业。此外,改革采购流程的提案也被纳入其中。由埃隆・马斯克领导的新机构政府效率部(DOGE),需在行政命令签署后的三个月内,启动对国防部和国土安全部采购流程的审查工作,并向总统提供优化采购方法的蓝图。同时,DOGE 还得对 “特别不负责任的海军需求官员” 进行评估。不仅如此,草案还启动了新一轮为期 45 天的造船审查,全面评估潜艇、无人系统和水面舰艇项目的延误情况与成本增加问题。要知道,近一年前,前海军部长卡洛斯・德尔托罗公布的 45 天造船审查结果显示,海军的大多数主要造船项目都落后于计划。

二、行业现状与挑战

美国造船业的现状,可谓是危机四伏。从商业造船来看,长期以来,美国商用造船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萎缩。与中国蓬勃发展的造船业相比,美国造船企业面临着诸多困境。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复杂的监管环境以及缺乏规模效应,使得美国建造的船舶在价格上毫无竞争力。在全球新商船订单中,中国占据了 61% 的份额,而美国的份额则微不足道。如今,美国港口停靠的船舶中,中国制造或注册的船只占比颇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本土造船业在商业领域的疲软。

在军事造船方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美国海军的造舰计划一直饱受成本超支、工期延误等问题的困扰。根据美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对美海军 2025 财年造舰计划的分析,该计划旨在打造一支规模更大、火力更强的舰队,然而执行成本高昂。2025 至 2054 年的平均年成本高达 401 亿美元(以 2024 年美元计算),其中新舰建造费用就达 358 亿美元。而且,海军的多数主要造船项目进度滞后,如前海军部长德尔托罗的审查结果所示。尽管海军希望通过采购更多当前一代舰艇等方式来调整计划,但单位成本的上升以及维护延误等问题,依然严重制约着舰队规模的扩大与战斗力的提升。若海军无法有效解决维护延误问题,将难以实现拥有 381 艘战斗舰艇的目标。

三、国际竞争与合作

在国际舞台上,各国造船业的竞争与合作呈现出复杂的态势。近年来,中国造船业凭借先进的技术、高效的生产能力以及完善的产业链,在全球市场一骑绝尘。不仅在商船建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在高端船舶制造如 LNG 船等方面,也不断取得突破,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的技术垄断。与此同时,欧洲的造船业也在持续发力,法国、德国等国家在高端船舶技术研发、特种船舶建造等方面保持着领先优势。法国海军近期在无人艇开发和交付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其接收的首艘 “未来海军反水雷作战系统”(SLAM - F)项目无人艇,以及在海洋水文、两栖作战等任务中对无人艇的探索应用,都展现出欧洲在海事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

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部署无人艇舰队,用于保护关键水下基础设施,这也反映出在军事应用领域,各国正积极探索新型装备与技术,以提升自身的战略防御能力。而美国试图通过行政命令来重振造船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际竞争压力的回应。然而,这种单方面的政策举措,很可能破坏现有的国际航运与造船业合作格局。美国拟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征收高额费用,这一做法遭到了美国国内多行业的强烈反对,同时也引发了国际航运公会等组织的担忧,认为此举将严重扰乱美国贸易,推高消费者价格,破坏全球供应链的稳定。

四、前景与争议

特朗普政府 “让造船业再次伟大” 的行政命令,其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从积极方面看,如果该命令能够有效实施,通过财政激励、采购流程改革等措施,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美国造船业的发展,吸引投资,提升本土造船企业的竞争力。例如,海上安全信托基金的设立,有望为造船业注入资金,推动技术研发与产能提升;海上机会区的创建,可能吸引更多企业涉足造船领域,促进产业集聚。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争议与挑战远远大于希望。美国国内众多行业对该行政命令提出了尖锐批评。全美多行业高管在听证会上警告,对与中国有关联的船舶征收费用,将对美国本土船舶运营商、出口商以及相关就业造成严重冲击。美国农业出口商、煤炭行业代表等纷纷表示,这一政策导致他们难以预订运力,阻碍产品出口。美国航运协会首席执行官凯西・梅特卡夫直言,替换中国船舶并非易事,该政策在惩罚中国的同时,也会惩罚美国自身的海运系统。而且,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过往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 1920 年的《琼斯法案》等,非但未能培育美国造船业的竞争力,反而导致产业空心化。此次行政命令能否摆脱历史的窠臼,尚待观察。

特朗普政府的 “让造船业再次伟大” 行政命令,虽体现出其对美国造船业困境的关注与改变的决心,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重重阻力。美国造船业要想实现真正的复兴,需要的不仅仅是行政命令的推动,更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在全球合作与竞争的大背景下,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否则,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很可能只是纸上谈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0 阅读:4

实事大家谈

简介:与读者分享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