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用理性有限,解锁现代文明(哈耶克“最可靠的自由盟友)

论史近现代 2025-04-25 00:01:34

哈耶克视他为“最可靠的自由盟友”;索罗斯视他为人生导师,并以他的思想,践行投资和政治选择。作为一名奥地利犹太人,他凭着哲学贡献,被伊丽莎白女王授封爵士。他就是哲学家——卡尔·波普尔。

波普尔的最伟大之处,不在于这些赞誉与荣耀,而在于,从知识到政治,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人到社会,为现代文明的多个特征,找到了一个扎实根基——理性有限。

-1-

科学是要能证伪的

科学革命、思想启蒙以来,理性强大改造世界的能力,让很多人有了世界已经被洞穿的错觉。

在波普尔看来,人类的理性永远有限。 科学的最宝贵之处,根本不在于发现了所谓的“终极真理”,而是提供了一套“疑问-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和研究方法。

他认为,一条所谓的科学理论,必然能够在逻辑或经验上,证明它是错的。在没有证明其错的之前,我们只是姑且接受它,一旦有足够多的证据将其证伪,就要接受新理论。这就是著名的“可证伪理论”。

因此,人类的知识增长和科学进步,不是简单的数量累积,而是新理论不断突破、乃至取代旧理论的过程。

比如牛顿力学对亚里士多德力学的取代,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取代,量子力学在微观领域对爱因斯坦理论的取代,无不如此。

而很多自称“科学”的东西,比如弗洛伊德心理学,宏大叙事的哲学,就像算命一样,只是一些“左右都对”的模糊结论,是不能被证伪的“伪科学“。

-2-

历史是不确定的

阅读历史,最容易滑向历史主义的深渊。热衷于宏大叙事的人,经常如此。认为人类能够理解“历史的本质”,发现“人类社会的总规律”,并以此预测未来。

波普尔同样从“理性有限”的角度,揭示了其荒谬。在《历史主义的贫困》中,他指出历史主义者没有认识到,历史是每个人选择、互动的结果。

而“人类只有对历史的各种解释,没有‘事实如此’的历史”。人类对过去的理解,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我们看到的只是光束照亮的那部分。

同样如此,知识的增长对人类的认识有着决定性影响,我们不能用科学理性,来预告未来知识的增长。因此,人类永远不可能预测未来。比如,明天发生的事,我们只有根据明天才获得的信息,才能做出解释。

他进一步警告说,历史主义不仅在知识上不可能,在道德上同样站不住脚,在政治上更贻害无穷。一句“我们知道历史车轮的方向”,顿时让人们丧失了道德责任,将人类矮化成“命运”支配的工具,也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意志。

-3-

政治是要受限制的

一般而言,很多人是从“统治者有可能昏庸残暴”、“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等视角,要求限制政府权力。

波普尔却独辟蹊径,从“人类理性能力有限”的视角,推导出有限政治。他认为,即使是英明而仁慈的统治者,也会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

例如他无法弄清,政策实施的效果,是否符合最初的意愿;如果权力过于集中,他不容易听到对政策的批评意见,甚至还会下意识地压制、打击异议者,强推其政策。此外,独 裁统治的继承问题,也会引发危机。

所以波普尔说,我们应为最差的统治者做好准备。政治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应当统治”,而在于“统治权是否受到制约”;“之所以选择民主,是为了避免独裁,避免不自由,避免不遵法治的统治模式。”

-4-

社会是不能整体改造的

哈耶克说,建立人间天堂的企图,带来的往往是人间地狱。波普尔和哈耶克一样,也是站在理性有限、知识不确定的角度,反对计划经济。

波普尔把那些“整体改造社会”的政策,称为“乌托邦工程”。他认为,人类唯一能做的是“零星社会工程”。

比如一种新的税收政策、人寿保险、刑罚改革,一个人开一家新店,预定一张戏票,都是小规模实验。零星社会工程并不奢望所有政策措施,都一贯正确、一步到位,而是允许反复试验,在试错中及时做出调整,工程即使出错,损害也不会很大。

波普尔以裁缝做比喻:乌托邦工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是主张毁掉重做;而零星社会工程,只是基于已有的材料和款式缝缝补补。

-5-

文明是要开放的

常见对人类文明的划分,有很多种,如按形态的农耕、游牧、渔猎、工业文明,按阶段的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但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认为,我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孤独弱小的个体想要生存,需要合作、开放、包容。

所以,人类文明只有两种社会。一种是封闭社会,那是封闭、狭隘、原始、集体本位的部落社会,是一个崇尚巫术与权威的社会。

与之相反的是开放社会,那是一个开放、人道、文明、个人本位的社会,是一个崇尚平等、理性与自由的社会。

人类脱离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就是拥抱文明的标志。

0 阅读: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