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
古称会稽,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南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得名绍兴。这里自古繁华之地,藏着无数传统人文风流与景观美好。
一起来看绍兴名列第1-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13大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绍兴市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
这里是书圣后裔世居地,名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古村四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古称藏龙卧虎之地。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书圣王羲之慕金庭山水之胜,带妻携子来此隐居,六年后谢世,建茔于瀑布山南麓。书圣后裔世居金庭华堂,聚族而居,绵延1700年。南宋初年,王羲之29世孙落户华堂村,自此后,王氏家族在这里落地生根。
华堂古村是王羲之后裔世居之所,王氏子孙多擅书画,书画悬于厅堂,供人品赏,故其宅有“画堂”之称,后因其屋舍精丽,山水清妙,“画堂”易名为“华堂”。宋、明、元、清,朝代的更迭,带给这座古村的是不同的建筑文化。它们在岁月里交融、保留,形成独特的华堂遗风。
古村地处卧龙山脉、毓秀山和平溪江的环抱之中,群山青秀翠绿,峰前溪水环绕,与山水相互映衬,构成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和谐文化。村前平溪上架有一座长约40米,建于清代的5孔石梁桥。过桥便是古村,走在石子铺就的小巷中,徽派建筑随处可见,青砖灰瓦,庄重素雅,富有古老乡土民居特色。
走在石子铺就的小巷中,青砖灰瓦,庄重素雅,古老的民居无声地讲述着千年故事。这里,安静的祠堂、雅致的民居、清幽的池塘,一个古村该有的样子全都有。村中还有一条360多米长的“九曲水圳”,这是500多年前王羲之后裔兴建留下的,水圳宽0.8米,弯弯曲曲,贯穿全村。
王氏宗祠是华堂村甚至嵊州,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明正德七年,距今已有480多年历史,这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建筑,前后共三进,依次为门楼、石桥、孝节殿。
2 绍兴市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
斯宅村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东白山群峰在这里留下一片平缓狭长的溪地。村前一条小溪流过,连接山外的世界。
斯氏古居闻名遐迩。溪流两岸散落居住的粉墙黛瓦住家,绝大多姓斯。百家姓上找不到的少有姓氏,在这里随意碰面就是。村落因唐末斯氏迁居至此开始营造,那时地名叫上林,诸暨称暨阳。传承至今延绵不断,斯氏后裔仍以“暨阳上林斯氏”自称。
斯宅以“千柱屋”而闻名于世,又名“斯盛屋”。古屋正厅青石门额之上,用雅致的九叠篆体书写着“於斯为盛”。自清嘉庆年间建造已200多年时光,梅兰竹菊四兄弟分院筑居,999根柱子,36小天井,处处呈对称之美。类似一屋多院、兄弟同堂连住的大宅景象,在浙中山水间多处可见,聚族齐居,各家相对独立又以长廊相连,相互间走动均可“晴不见日,雨不湿鞋”。
3 绍兴市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
位于绍兴县稽东镇,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四周群峰拱卫,高低错落。小舜江北溪从古村西北向东北绕村而过,溪水蜿蜒、流水潺潺。村前是一大片平坦的农田,呈现出一派美丽的田野风光。
村中八成以上为“余”姓,余氏是大禹的后人,大禹有三个儿子,三子叫罕,赐姓为余,据余氏家谱记载,冢斜村的始祖余子陵是余氏第96世。村落中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较多,且保存较为完整,历史文化积淀浓厚。
4 绍兴市嵊州市竹溪乡竹溪村
竹溪古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坐落于嵊州西北部山区,一个既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又有优美自然景观、丰富物产资源的特色古村。
竹溪村以盛产竹子并有清溪为名,周围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海拔400至800米,古村格局较为完整,文化积淀深厚。相传,古时候此地沿着溪两边均为苦竹林,故名苦竹溪,村以溪名,因驻地得名,遂称竹溪村。
据村中文字记录,竹溪村多为钱王后裔,现村中钱姓人口占了整个村的80%以上。竹溪钱氏应是武肃王钱鏐之后,尊武肃王钱鏐为第一世,第七世钱奎始迁剡源祟善里,九世孙钱蕙于宋淳熙四年览竹溪胜境,于是与弟钱芝卜宅竹溪,建造竹溪新村,由剡源祟善里迁竹溪村。
钱氏人家居住在这个古老的村落,走过近千年的风风雨雨,沉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走过窄街小巷,白墙黛瓦间的斑驳痕迹,诉说着属于岁月的故事。
村中古迹遍布,以旗杆台门为中心,周围错落有序地分布着老屋台门、壹丰台门等十多座保存完整的建筑物,构成2万多平方米的清代古建筑群。旗杆台门是竹溪村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浙江省内现存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台门,是清代山村建筑的代表。
旗杆台门,相传为钱镠第30世孙、时称浙东首富的钱万象在道光年间建的,共有66间屋。台门古宅内生活着近百户村民,这一片台门古宅就像是一个活着的博物馆,生动、完整地保留着竹溪村的人文和建筑。
5 绍兴市柯桥区兰亭镇紫洪山村
紫洪山村,一个山水中遍布古迹的古村落,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年间,迄今已有1000多年。
“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走进这个古老的村落,古建筑、古岭道、古民居、古树、古溪、古民风……有着大量古色古香的遗迹,身在其中,仿佛就是和古人对话。
古建筑是紫洪山村最大的特色,尚存20多个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其中12处保存较完整,而且每处都有典故和特色。
其中,四家头、礼耕义种、耕读传家、张小泉、花厅下、百果树下 、下章家等台门20余处,这些台门建筑多为明清风格,值得一看。此外村中古溪上耸立着一座清代单孔石拱桥“起凤桥”也可寻访,颇有古韵。
6 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董家山村
董家山自然村,位于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东山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董家山民居依坡而建,村庄安静地枕在三座山的怀抱中,酷似睡在一只巨大的燕子窠里面。
村内的历史文化风貌也保存较好,优秀历史建筑分布相对集中,文物古迹遗存,传统的街巷格局仍然保存得相对完整。
董家山左有谢安墓景区,在东山湖风景区内,门前便是曹娥江水。湖光山色人家,是一幅自然山水画。谢安的东山再起,起源故事便来源于此。
7 绍兴市新昌县回山镇回山村
回山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属于新昌的南大门,山水如画,因其一年四季烟霞缭绕,素有烟山之美称。
回山古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村中有宗祠10座,其中杨姓宗祠九座、陈姓宗祠一座。村中古民居集中连片,而最为著名的古建筑是敬胜堂和半月塘。漫步村中,不时可见马头墙、石门窗以及斑驳的墙面和墙角的青苔,古朴肃穆的气息迎面而来。
回山村还是回山会师、县政府成立旧址所在地,承载着厚重的浙东革命历史。来到修茸一新的敬胜堂“回山会师纪念馆”,只见白墙黛瓦古色古香,门首砖雕美伦美奂,高大门厅雕梁画栋,镂空窗棂工艺考究,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象。
8 绍兴市诸暨市次坞镇次坞村
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次坞古村始建于宋代,地处诸暨萧山富阳交界地带,有着独特的地域人文和建筑文化,整个村落满满洋溢着古色古香的韵味。
历史悠久,风光绮丽。古村落是俞氏家族的繁衍聚集地,唐宋时就迁到此处,诸暨俞氏的根都在这里。坐落于三面环山腹地的次坞古村,依缓缓爬高的山势而建,显得错落有致,古色古香。
次坞仍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共有62处之多,有不少的古民宅、古井泉、古桥、古道、古渠等,交错布局,风姿独存。
百余米长的次坞老街有着典型的明清建筑风貌。层层相挨、白墙黛瓦的古民居群,静坐在两条街巷的尽头,每栋风格和大小都不尽相同,次坞人称之为“中央宅”。高耸的墙头,挑出的檐角,精美的牛腿,三进式的围合院落,融合了浙江以外福建、安徽两地的建筑风格。
古村落里,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外新屋,三进七开间,面积约1200平方米,为晚清次坞乡村教育家俞竞故居。屋内石窗和壁画甚为精美。次坞古村落里还有俞凤池故居、七马头宅、吉宅、福宅等均是重要的清、民国时的建筑,值得探访。
9 绍兴市诸暨市五泄镇十四都村
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十里荷塘,千柱屋,周氏宗祠,悠远的古韵风情,源远流长。
十四都村拥有500多年历史,十里荷塘沿路而生。十四都村为由原藏绿村、狮象村等合并而成,当年曾隶属藏绿乡,故也称藏绿古建筑群。
当地周氏祖宗有记载的可上溯到1000年前北宋时期的周敦颐,是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所以现在的十四都村的千柱古屋前长满了荷花,夏日风景尤其秀丽。村落始建于明朝贞德十五年,由周氏太公周廷琮(清三公)独自到此定居,开始繁育周氏子孙,距今已有500年,繁衍24代子孙。
整个村落古建筑以马鞍山古民居与周氏宗祠为主,并称藏绿古建筑群。藏绿千柱屋,可与诸暨有名的古建筑-斯宅千柱屋相媲美,迄今保存完好。因建筑旁边山陵形似马鞍,故称"马鞍山古民居",共24个门堂,其中保存最完整的门堂为"谦吉堂","谦吉堂"为马鞍山古民居的主要组成部分。古民居的中央为门厅,为公共的用于举办婚丧喜事酒宴的场所。
10 绍兴市诸暨市璜山镇溪北村
溪北古村落,青山如半月环绕,别有一幅宁静古朴的美好样子。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依偎在吴峰山下,一座座古建筑就背靠吴峰山,面向龙泉江,以精美恢宏的13幢古民居建筑群落闻名遐迩,最大1幢有85房之巨,越中之地那些聚族而居的大宅家族生活,在这个村落里可窥视一斑。
溪北村的古民居,气宇轩扬,雕刻精美,线条流畅,从屋檐到窗户,都无一不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不仅建筑精巧,而且文化深厚,无论是从屋上的雕刻还是题匾,无论是布局还是屋名,都显示出主人的深厚修养和不凡气度。
溪北古宅中,最为出名的为新一堂和继述堂,占地面积总计达7000多平方米,分别建成于清嘉庆和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新一堂古建筑规模最大,这座由溪北徐姓第四代徐宁(1745~1819)建于清乾隆末或嘉庆初的古民居,有大小房间85间, 总占地面积4602平方米。
溪北古民居还值得一看的有孝义堂、德一堂、行五堂、燕翼堂、德馨堂、务本堂、聚智堂等。
11 绍兴市嵊州市崇仁镇崇仁六村
位于崇仁古镇核心区,崇仁六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嵊州之西,一座美丽幽静的江南古镇,走进这里犹如穿越时光。
崇仁原名“杏花村”,现也有被人呼作“剡溪人家”。北宋熙宁年间,受皇帝敕封的义门裘氏从婺州分迁此地,裘氏以崇尚仁义为本,故名其地为崇仁。自南宋以来,出过不少人才,单裘氏一族,就有4个进士,38名举人,仕宦者几十人。
至今仍保留着庞大的古建筑群,虽然历经千年但风貌依旧。以玉山公祠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台门就有100余座,台门之间用跨街楼钩连,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体现了先人“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遗风。
连片成群的古建筑,颇有宋朝遗风、明清特色。村内庙宇、祠堂、古戏台、名居、牌坊、药铺、店房、桥梁、池塘、水井一应俱全。崇仁民居体现了徽派建筑清淡、典雅、含蓄的风格,风火山墙,错落穿插,住宅外围的墙壁高耸起翘。
崇仁古镇最值得一看的台门建筑群是“五联台门”,它以敬承书屋为中心,大夫第台门、樵溪台门、老屋台门、静轩台门、云和台门等环列四周,总面积达6600平方米,各建筑既独立成院,底层又有边门、楼上有过街楼与邻院相通。
嵊州被誉为“越剧故乡”,越剧的创始人之一马潮水就是崇仁人,玉山公祠中有一座古戏台,翘角飞檐,造型独特,木雕工艺十分精湛,堪称戏台建筑中的典范之作。
12 绍兴市嵊州市石璜镇楼家村
楼家古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走进楼家村,随处可见连片的池塘和穿村而过的溪流,一代代的楼家人傍水而居。青砖黛瓦白墙的古民居鳞次栉比排列着,完整保留着街巷割据体系和空间形态;村中清代抚育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建造的古建筑群落绵延至今,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现今村中希古堂、三省堂、积德堂等十多座气势恢弘的古老台门,多建于前清时期,保存均较为完整。是嵊州市较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
俯瞰楼家古村落,高低错落的形体节奏,庭院深邃的建筑风格透露出一种大气之美。楼氏宗祠是楼家村现存面积最大的房子,也是最古之一。建筑风格、布局和门楣的设置,严格遵循着当地的风水、八卦,透露着先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13 绍兴市嵊州市下王镇泉岗村
位于下王镇,坐落于覆卮山半山腰,群山环抱之中的古村落,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从覆卮山向南面俯视,整个泉岗村尽收眼底。这里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依山而建的民居极富山区特色,鳞次栉比的老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古村落里俞姓较多,据说800多年前,一对俞姓兄弟打猎路过这里,在此过夜,怕引起火灾用石块盖住火种,第二年途经此处火竟还未熄灭,兄弟俩惊叹此地有灵气,于是在此定居,之后俞氏家族就在此历代繁衍。如今的村落内,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大片的白墙灰瓦,一派古朴风情,具有典型的南方山间古村落的韵味。
漫步古村,在最佳赏景地段所建的观景台上,看一幅云雾间的秀美画卷,山水人家,古朴村落,云雾缭绕,一份独有的灵动,令人心旷神怡。
一个特别宁静古朴的村落,到此,时光便犹如停滞。泉岗村保存着大小9处古台门,较具代表性的是建于清光绪初年的上坎台门,共3进,每进7间,各进依山势逐层升高,具有明显的山区民居特色。柱头、门窗上精致的雕刻,每一道痕迹都述说着一段历史。
另有起祥小学,典型民国建筑风格,为辛亥革命志士俞丹屏出资建造,是嵊州市发现的建造时间最确切,保存最完整的民国学校。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古村古镇文化公益传播用途,如有涉及明显独创性摄影作品等存在侵犯著作权的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