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让她记忆犹新的午后,心脏病突发的疼痛让她惊出一身冷汗。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窗外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孩子们围在床边,满脸担忧。女儿轻声问:“妈,要不要我去接爸爸回来?”苏晓华摇摇头,挤出一个苦笑:“不用了,让他拍完吧。” 她知道,丈夫王建国,那位著名的摄影师,此刻正沉浸在青海湖的壮丽景色中,捕捉他镜头里的艺术世界。
隔壁床的老太太叹了口气:“王老师,你先生又出差了?这都多少回了……”苏晓华只能无奈地附和。在外人看来,她拥有令人羡慕的家庭:事业有成的丈夫,一双儿女,衣食无忧。可只有她自己知道,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丈夫无休止的缺席,是她独自一人扛起家庭的重担。三十五年的婚姻,就像一本厚重的相册,里面装满了回忆,却也夹杂着太多的心酸和无奈。
医生的诊断结果出来了,需要卧床静养。儿子拿着化验单,眉头紧锁:“妈,你得好好休息,别再操心了。”苏晓华点点头,心里却翻江倒海。结婚纪念日,王建国在西藏;孩子高考,王建国在云南;就连她生病住院,王建国依然在千里之外。她想起朋友李梅,丈夫也是个“空中飞人”,为了家庭,李梅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全心全意照顾孩子,最后却换来丈夫的出轨。还有邻居张阿姨,为了维系婚姻委曲求全了一辈子,最后落得一身病痛,老伴却依然故我。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她明白,一味地付出和忍耐,并不能换来幸福的婚姻。
这时,护士递过来手机:“您的老公打来电话。”电话那头,王建国兴奋地描述着青海湖的景色,全然不知妻子此刻正躺在病床上。苏晓华深吸一口气,打断了他的话:“建国,我想和你离婚。”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难以置信的声音:“你在开玩笑吧?”“不,我是认真的。”
一周后,王建国匆匆赶回,带着青海的特产和一叠照片。他兴致勃勃地展示着他的“战利品”,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苏晓华眼神里的落寞。“建国,我们谈谈吧。” 苏晓华平静地说。“你还在生气?我以后一定多陪你。” 王建国承诺道,这已经是他说过无数次的话了。“不用了,”苏晓华摇摇头,“我们离婚吧。” 王建国愣住了:“为什么?我们不是过得挺好的吗?”“好吗?三十年来,你什么时候真正在我身边过?”苏晓华反问。
离婚的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三十五年来,苏晓华一直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大部分财产都是她的工资和积蓄。她只要了王建国答应给的二十万,准备在郊区买个小院子,开始新的生活。孩子们不理解她的选择,儿子甚至劝她:“爸说他知道错了,想改。他每个月给你五千块钱,你就原谅他吧。” 苏晓华摇摇头:“钱解决不了问题。有些事情,不是钱能衡量的。”
搬进小院的第一天,苏晓华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她种花、养鸟、读书、写字,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她想起同事刘老师,退休后每天除了带孙子就是跳广场舞,生活单调乏味。而她,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王建国开始频繁地来看她,带着礼物,说着悔恨的话。但他骨子里的“漂泊”是改不了的。一年后,春暖花开,王建国再次来到小院,看着苏晓华侍弄花草,他再次表达了复合的意愿。苏晓华停下手中的活,平静地说:“建国,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我们都老了,该学会放下了。” 王建国叹了口气:“好吧,但是我每个月的钱还是会按时给你打过来。” 苏晓华没有拒绝,但她把这些钱都存了起来,准备将来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如今,苏晓华的小院里,花草繁茂,鸟语花香。她每天练太极,和邻居聊天,享受着宁静而充实的晚年生活。儿女们也渐渐理解了她的选择,经常来看她,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她终于明白,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有些路,走过了才知道不适合自己;有些人,放手了才明白是正确的。在人生的下半场,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一种无关金钱,无关婚姻,只关乎内心的平静与喜悦。有时候,幸福不是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而是放下你所执着的东西,去拥抱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