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一手缔造盛世,却也暗藏危局

晓彬读历史 2024-12-19 19:21:51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更迭史中,明朝宛如一颗璀璨却又斑驳的星辰,闪耀着独有的光芒,却也藏着诸多暗痕。这其中,明宣宗朱瞻基的身影极为瞩目,他处于大明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一手铸就 “仁宣之治” 的辉煌,让百姓尽享太平、国家日趋昌盛;却又因一个关键决策失误,无意间为王朝的倾颓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改变了明朝后续的国运轨迹。

回首明朝那跌宕起伏的 200 余年,16 位帝王轮番登场,各有其传奇与无奈。不过,其间有五位帝王堪称中流砥柱,凭实力打造出四段熠熠生辉的盛世华章。开国太祖朱元璋,以铁血手腕与超凡谋略开启洪武之治,奠定大明根基,乱世初定,民生渐苏;成祖朱棣不甘示弱,靖难之役后登基,凭借雄才大略将大明威名远播海外,缔造永乐盛世,万国来朝,尽显天朝上国气派;而仁宗朱高炽与宣宗朱瞻基父子携手,接力跑出 “仁宣之治” 这一亮眼成绩;后续孝宗朱佑樘励精图治,力挽狂澜推出弘治中兴,让大明在中期得以重振雄风。

这 “仁宣之治” 啊,含金量十足,时常被史学家、历史爱好者们拿来与汉朝的文景之治掰手腕。文景二帝苦心经营 40 载,方成就那一段百姓富足、仓廪充实的汉初盛世;反观仁宗、宣宗父子,仁宗在位仿若白驹过隙,仅有短短 10 个月,宣宗在位时长也不过 10 年,父子俩加起来还不足 11 年,却似两位神奇的画师,以极短时间勾勒出一幅可与文景之治媲美的锦绣山河图。虽说仁宗心怀诸多治国良策,可命运弄人,还没来得及大展拳脚,便英年早逝,壮志未酬,所以这 “仁宣之治” 的头功,毫无争议地落在了宣宗朱瞻基肩上。

朱瞻基呱呱坠地之时,就被命运之神赋予了非凡使命,妥妥的天选之子。其母诚孝昭皇后张氏,出身不算显赫,仅是指挥使张麟家的闺女,却身负旺夫旺子的独特气运,接连为仁宗诞下三子一女,自己也凭借非凡智慧与贤德品性,辅佐三代帝王,历经六朝风云变幻,在青史留下 “女中尧舜” 的美名。朱瞻基身为朱棣嫡长孙,自打出生,便自带光环,备受瞩目。相传,他出生那晚,朱棣做了一场奇异至极的梦,梦中太祖朱元璋郑重其事地将象征至高皇权的大圭赏赐给他,还掷地有声地留下八个字:“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这边朱棣刚从梦境中惊醒,那边内侍便匆忙来报嫡长孙出生的喜讯。朱棣满心好奇,疾步上前查看,只见襁褓里的小娃娃脸蛋英气逼人,眉眼间竟与自己有几分神似,当下龙颜大悦,满心欢喜地为其取名朱瞻基。

幼年朱瞻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祖母仁孝徐皇后将他视若珍宝,亲自悉心照料抚养。徐皇后何许人也?她堪称朱棣的贤内助典范,不仅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朱棣无后顾之忧,还时常召见朝臣夫人,赏赐财物之余,不忘叮嘱她们劝诫自家夫君心系百姓、以民为重。朱瞻基跟在这样优秀的祖母身边,日日熏陶,性子沉稳得远超同龄人,举手投足间尽显皇家贵气。朝廷大臣们偶然瞧见,皆啧啧称赞,纷纷断言这孩子日后定能成为一代贤君。朱棣更是早早布局,一心要把宝贝孙儿雕琢成接班人。精挑细选之下,把靖难之役的幕后军师、学识渊博的姚广孝请出山,担当朱瞻基的启蒙恩师。姚广孝这人可不简单,儒家经典、道家玄学、佛家禅理,他统统融会贯通,写起诗文也是信手拈来、文采斐然。有他倾囊相授,朱瞻基犹如海绵吸水,学识飞速增长。

朱棣深知,培养帝王之才需全方位打磨。故而除了姚广孝的专属教导,还召集翰林院一众大儒为皇长孙讲学,自己平日里也格外注重言传身教。永乐七年,朱棣开启北巡之行,彼时 11 岁的朱瞻基紧紧相随。一路上,只要途经农田,朱棣便会勒马停下,耐心地为孙儿讲解农具的用途、农作物的习性,语重心长地念叨农民劳作的艰辛不易,那粒粒粮食皆是饱含汗水。这番教导,在朱瞻基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体恤百姓的种子。

次年,朱棣挥师北伐,考虑到孙儿年幼,便安排他留守北京,交由干练沉稳的礼部尚书夏原吉辅佐,处理朝堂政务。夏原吉事无巨细、井井有条,朱瞻基跟着他耳濡目染,不仅实操能力见长,更对民间疾苦有了切肤之感,暗暗发誓日后定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永乐九年,朱瞻基正式获封皇太孙,自此,无论是北巡领略山河、体察民情,还是北伐战场磨砺意志、见证兵戈,朱棣都把他带在身边,寸步不离,一心盼着孙儿能文能武、德才兼备。

朱瞻基对父亲朱高炽,那是孝顺与敬重兼具,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朱高炽身形肥胖,不善骑射这类武艺,身体还颇为孱弱,时常疾病缠身。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瞅准大哥弱点,觊觎太子之位已久,时不时使些小动作、说些阴阳怪气的话。有一回,一家人前去拜谒孝陵,为先祖扫墓。朱高炽因身体不便,走路需内侍搀扶,走走停停,颇为吃力。朱高煦见状,心生恶念,当着一众大臣的面,阴阳怪气地冲朱高炽身边人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言下之意,就是咒大哥摔跟头、丢了太子之位。朱瞻基何等机灵,脑子一转,当即高声回道:“更有后人知警也。” 这一语既巧妙维护了父亲尊严,又狠狠回击了二叔的挑衅,让随行大臣暗自钦佩不已。可以说,朱高炽能在永乐朝那波谲云诡的局势下,稳坐太子之位 20 年,最终顺利登基,朱瞻基在背后的助力功不可没。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于榆木川,消息如晴天霹雳。朱瞻基临危不乱,深知局势危急,稍有差池,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便可能趁机作乱,危及社稷。他快马加鞭亲自迎回皇祖灵柩,力保父亲朱高炽平稳继位。朱高炽登基后,知恩图报,立马将嫡长子朱瞻基册立为皇太子。次年四月,朱瞻基受命前往南京监国,肩负起为迁都事宜做筹备、拜谒明孝陵等重任。谁料,他前脚刚走,次月父亲朱高炽便重病不起。待朱瞻基心急如焚赶回北京时,父亲已然龙御归天。朱瞻基强忍悲痛,一面严防有人借机生事、图谋不轨,一面有条不紊地筹备登基事宜,最终顺利登基,改元宣德。

宣德元年八月,平静湖面再起波澜,汉王朱高煦野心复燃,妄图效仿父亲朱棣当年靖难之举,起兵谋反。可他空有一腔野心,却全然无朱棣那般文韬武略。先是拉拢靖难功臣英国公张辅,妄图将其发展为内应,哪曾想张辅忠心耿耿,转头便向朱瞻基告密;后又谋划在山东都指挥使靳荣等人处寻突破,想在济南埋下暗桩,结果被山东布政使识破,计划全盘落空。朱瞻基得知二叔谋反,起初还心存不忍,盼其迷途知返,多次劝诫。

可朱高煦执迷不悟,一意孤行。无奈之下,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此役,朱瞻基尽显帝王风范与军事谋略,没几个回合,朱高煦叛军便兵败如山倒,他本人也出城投降。朱瞻基念及亲情,没有痛下杀手,只是将二叔囚禁京城。这场平叛之战,意义非凡,不仅彰显皇权至高无上,不容侵犯,更是让文官集团扬眉吐气,威望大增。战后,朱瞻基顺势收拢人心,大肆褒奖夏原吉、杨荣等肱股之臣,那些曾围绕在仁宗身边的文官们,纷纷聚拢到朱瞻基麾下,就连曾因得罪仁宗而入狱的儒臣李时勉,也被朱瞻基不计前嫌释放出来,此举赢得文臣集团一致赞誉与拥戴。

朱瞻基主政期间,革新举措如雨后春笋,桩桩件件直击时弊。科举取士方面,彼时南北文化差异巨大,北方历经战乱,文教凋零,学子们在科举考场上常不敌南方才子,致使大量北方有志之士报国无门。仁宗在位时就有心改革,提出人保人的会试方案,却未能施行。朱瞻基继位后,大刀阔斧推行 “南北取士”,下令会试分南北卷,让南北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公平竞争,为朝廷广纳贤才;用人之道上,他反复叮嘱吏部尚书蹇义,选人用人关乎国运,定要选拔贤能、剔除庸才,朝堂之上唯才是举,一时间人才济济;赋税改革上,眼见江南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朱瞻基果断派遣得力干将周忱奔赴江南督理赋税。

周忱心怀百姓,到任后全力贯彻朱瞻基旨意,一番整改后,既保障朝廷税收足额入库,又巧妙平衡百姓徭役负担,让江南百姓得以喘息;反腐风暴亦是毫不手软,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的老臣刘观,因贪腐被革职查办,消息传出,百姓拍手称快。工部尚书吴中,虽有功于前朝,却也因违法乱纪被依法处置。除此之外,朱瞻基心系农事,延续洪武朝招人垦荒良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为彰显大明国威,再度派遣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可惜郑和在返航途中溘然长逝。彼时宣德朝堂,汇聚 “三杨”、夏原吉、蹇义、金幼孜、英国公张辅、于谦、周忱等一众干才,君臣齐心,百姓安居乐业,经济蓬勃发展,“仁宣之治” 盛景空前。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决策失误。朱瞻基一生功绩斐然,却也因一念之差,给大明王朝种下祸根。明朝宦官干政堪称王朝一大顽疾,也是拖垮大明的关键因素。太祖朱元璋目光如炬,深知宦官干政危害,早早立下严规,禁止宦官插手朝堂政务;成祖朱棣虽说设立东厂监督锦衣卫,却牢牢把控局势,不让宦官有越界之机。可到了朱瞻基这儿,朝堂局势风云突变,文官集团羽翼渐丰,时常在朝堂议政时与皇帝意见相悖,让朱瞻基颇感掣肘。

为制衡文官集团,朱瞻基想出一个看似巧妙、实则后患无穷的法子 —— 赋予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权(即代皇帝抄录内阁票拟内容),司礼监掌印太监盖章确认后便可施行。朱瞻基本意是给自己减负,顺带在文官集团之外寻一股平衡力量,却未曾料到,此举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后来,司礼监太监权势滔天,一旦兼任东厂太监,更是一手遮天、权倾朝野。诸如魏忠贤、冯保这类权宦,借着批红、掌印、东厂大权,在朝堂肆意妄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将朝堂搅得乌烟瘴气。

朱瞻基驾崩后,年仅 9 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起初,有 “三杨”、张太皇太后等老臣坐镇朝堂,宦官王振尚不敢明目张胆、胡作非为。可岁月无情,没过几年,老臣相继离世,张太皇太后也驾鹤西去,王振没了约束,迅速上位,深得英宗宠信,摇身一变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宦官。王振野心勃勃,不仅大肆敛财、专权跋扈,还怂恿英宗御驾亲征瓦剌。年轻气盛的英宗耳根子软,轻信王振之言,贸然出征,结果酿成土木堡之变这一惨剧,堂堂大明皇帝沦为阶下囚,明军精锐死伤殆尽,明朝国力遭受重创。土木堡之变宛如一道残酷分水岭,此后明朝虽偶有弘治中兴这般短暂曙光,但整体国运急转直下,每况愈下。英宗之后的明朝皇帝,除明孝宗朱佑樘能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外,其余大多被权宦操控,朝堂内外矛盾丛生,百姓深陷水火,王朝摇摇欲坠,渐趋灭亡。

朱瞻基一生,功绩与失误交织,他缔造 “仁宣之治”,让大明闪耀盛世光辉,本该流芳百世;却因放松宦官管制这一致命失误,让王朝陷入无尽深渊。这警示着后人,治国理政恰似高空走钢丝,决策稍有偏差,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让大好局面功亏一篑。帝王如此,普通人做事亦是这般,需时刻保持警醒,审慎抉择,方能行稳致远。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