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情路上的障碍,3步扫清!

冷爱 2024-09-17 13:10:32

现如今,无论是婚姻不幸还是生活不顺,只要心情不佳,人们都会习惯性地将矛头指向原生家庭。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有很大的影响。

但心理学引出“原生家庭”这个词,不是为了让我们去批判和怨恨一个人,而是想我们去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从而帮助自己成长;

所以,今天想重新来聊一聊:原生家庭的和解。

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原谅,而是让自己过得更好。

01

了解

曾经有读者跟我说过,她和男友于去年4月底经相亲机构认识,两周左右确定了关系。

她家一直不同意,认为她男友性格幼稚且工作不稳定。

她曾经带男友回过一次家,她妈妈把对方带来的礼物全扔了,之后她两个月未回家。

她男友之前比较粘人,且积极推进结婚,但经历了这件事之后,对方明显冷淡了。

今年,她妈妈终于同意结婚了,但双方父母见面后,在讨论装修问题时产生分歧。

她男友纠结再三后,提出了分手。

分手近半年,她一直想挽回,但偶尔发消息对方几乎不回应。

她也认识到是由于自己一直没有脱离原生家庭,才导致这段关系举步维艰。

所以,她想要知道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跟原生家庭和解?

与原生家庭和解的前提,是先和自己和解。

女主要允许自己在这个阶段的能力和能量还不足,不足以去达成和父母关系好、和男友关系好的周全状态。

那就多抱持自己,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周全,先把自己的能量状态养起来。

但女主需要去做一些了解,因为和解来自了解。

比如,妈妈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妈妈害怕的是什么?妈妈的生活年代是怎样的?妈妈的成长情况是怎样的?妈妈过去被对待的方式是怎样的?妈妈和爸爸的关系是怎样的?

了解不仅仅是理智上的,而是我们要去走近一个人、去感受一个人。

比如,她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妈妈?

在了解的过程中,自身可能会有很多的情绪。

比如,女主可能会感觉愤怒,认为妈妈把自己的感情搞砸了,也有可能对妈妈的人生经历感到心疼。

在了解的过程中,让情绪得到合适的释放,就可以带着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02

松绑

很多人都因为在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爱,长大之后耿耿于怀——“为什么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

这种期待,就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期望往往伴随着失望。

就像这位读者一样,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给她的印象是沉默的,每天兢兢业业在工地打工,而母亲给她的印象经常是歇斯底里、情绪极度不稳定。

她母亲很怨恨甚至嫌弃自己的父亲,每天因为小事吵架,对她只有打击批评。

她弟弟长大后,重男轻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父母给她弟弟准备全款的房子、彩礼,还准备买车,而她一分钱嫁妆都没有。

她结婚时自己赚的7万和公婆给的15万彩礼,都交给父母保管。

这份彩礼,也为她后来的抑郁和离婚埋下了伏笔。

她认为父母应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充足的物质,所以她觉得离婚是一件自私无能、愧对儿子的事情。

看完上述女主的表达,我能感受到她对自己有很多的自我攻击、束缚,心像是被一些带刺的绳索捆住了。

面对原生家庭的不幸,我们要学会给自己松绑,即放下对理想父母的期待。

女主说“父母应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充足的物质”,这是理想父母才能做到的事情。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父母都难以同时做到——既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也给孩子充足的物质。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意愿,但没有这样的能力。

女主对理想父母的期待,有两个对象:

一个是自己作为妈妈,希望自己在儿子面前成为理想的父母;另一个是自己作为女儿,希望自己的父母成为理想的父母。

但我想对女主说:

“你除了是一个妈妈以外,你首先是你自己。你当时做的,肯定是你当时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你在离婚时,也有过纠结和煎熬,你肯定是综合考虑之后才认为离婚对你而言是最好的决定。”

不要用理想父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过高的标准就像是一座大山,对比之下,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很渺小、很无能。

我们要看到自己作为母亲,对孩子有爱的意愿。当爱的能力更强之后,就可以给孩子更多的爱。

另外,在这样一种理想父母的标准面前,作为女儿,对父母必然非常失望。

就像女主对儿子有爱的意愿、但缺少爱的能力,女主的父母,会不会对女主也是有爱的意愿、但缺少爱的能力?

一个人难以给出他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就像一个没钱的人,难以捐钱来做慈善。

所以,要学会放下自己对理想父母的期待。

03

打开

关于原生家庭,影响我们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带给我们的感受。

同样来自读者的故事,关于原生家庭,她印象最深刻的是:

那年,她妈妈骑着自行车带着她去捉奸,有个女人躲在卫生间里。

爸妈离婚以后,按照法律协议书,她分给爸爸,妹妹分给妈妈。

但实际情况是:她和妹妹有几年都是跟着妈妈一起生活,然后找爸爸要钱,爸爸就坐在那里说没有钱。

那时候她虽然还是一个小学生,但也有自尊,所以她在这件事情上,对父母都有很大的成见。

从15岁起,她就没有再和母亲一起生活过了,但工作以后,每年还是会给爸爸和妈妈发一个红包。

现在这几年的问题就是,她母亲快60岁了,身体不太好,看病就要来找她出医药费。

她在和别人接触的时候,大家看不出来她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问题,甚至还觉得她性格还不错。

但一交流到这个问题,她就觉得自己要炸毛,因为她觉得和妈妈讲不进去道理。

为什么会有“别人觉得她性格不错,但是她和父母会炸毛”这么大的反差呢?

因为女主在父母面前,永远是个孩子,是一个没有得到满足、没有被充分爱过的人。

而此时此刻,女主的妈妈要求女主付出的时候,她的内心就会说“凭什么”、“凭什么我都没有感受到过被你好好爱过,但现在一有病就来找我”。

对女主来讲,生存没有问题,她的理智能帮助她去应对这个世界。

但是,当理智过于发达、情感不够丰富时,或者我们的情感中心被阻碍时,一个人的生命幸福感通常是很弱的。

因为理智上,带来的只会是安全感。

所以,这是一个生命进化局,即我们如何以一个成年的自己去净化我们的生命,如何让自己的情感、理智、本能中心平衡地运作。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启动情感中心,但不必要成为一个情感打开得很厉害的人,只需要让自己情感中心的水龙头稍微开大一点,生命体验就会丰富很多。

而打开情感中心,就可以放下对事情的对错评判,花更多时间在感知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上。

为什么我们要反复聊起“原生家庭”这个议题?

是因为当一个人有太多“恨”的时候,爱就无法进入,也就没有办法得到一个被爱滋养的生命。

所以,若想要让生命重获力量,就要学会释怀。

哪怕在面对原生家庭的时候还是会放声痛哭,但如果最终能挂着泪微笑着睡去,这也未尝不是一种释然和觉醒。

如果你也想咨询或者倾诉,请私信我!

本文的插画,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