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利雅得的谈判桌前,乌克兰代表团离场时的凝重表情,揭示了这场持续36小时的多边谈判陷入僵局。就在美俄专家磋商结束次日,俄军轰炸机突袭乌克兰苏梅市中心,爆炸声与谈判桌上的沉默形成残酷呼应——这场被特朗普称为“世纪调停”的外交行动,正暴露出大国博弈的力不从心。
3月23日的美乌会谈仅持续5小时,双方围绕黑海航运安全达成基础共识。乌克兰能源部长加卢先科会后透露,美方承诺提供3.5亿美元用于修复受损电网,但拒绝将“爱国者”防空系统纳入援助清单。次日的美俄谈判却陷入12小时鏖战,俄方坚持要求解除对其3000亿美元海外资产的冻结,作为恢复黑海粮食协议的前提。据《华尔街日报》披露,美方谈判代表曾三次离席致电白宫,最终仅同意释放俄央行价值47亿美元的黄金储备。
这位曾扬言“24小时终结战争”的总统,其立场正经历戏剧性收缩:从最初要求全面停火,退而寻求30天临时休战;当俄乌拒绝冻结战线后,方案再缩水为海空停火;如今焦点已降至“技术性共识”——暂停攻击能源设施、保障粮食运输等有限议题。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显示,这种退让源于战场现实:俄军近期在阿夫杰耶夫卡方向推进8公里,乌军弹药短缺率达43%。
谈判期间,俄乌仍在进行“以炸促谈”的博弈。3月24日,乌军无人机袭击克拉斯诺达尔炼油厂,致其产能下降12%;俄军则对苏梅州电网实施“报复性打击”,造成50万人断电。这种“枪炮与橄榄枝”并行的策略,被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专家解读为“试探对方底线”:俄方试图用能源设施瘫痪逼迫乌克兰妥协,乌方则通过打击俄经济命脉争取西方更多军援。
当美俄在利雅得僵持时,中国主导的“和平之友”小组在联合国召开闭门会议。16国代表签署的联合声明强调三点核心主张:设立200亿美元全球粮食安全基金,由G20国家共同注资;在基辅、莫斯科同步部署联合国冲突预防小组;将扎波罗热核电站划定为非军事区。印尼代表在会后透露,中方正推动建立俄乌农产品直接交易通道,以绕开西方制裁壁垒。
尽管会谈未达突破,但黑海粮食运输的临时机制或成短期抓手。土耳其外交部证实,俄方已原则同意每月放行15艘运粮船,较战前运力恢复28%。不过这种局部共识难掩根本矛盾——俄外交部要求美国停止向乌提供卫星情报,而五角大楼刚批准向基辅移交价值1.2亿美元的“星链”终端设备。
夜幕下的利雅得酒店,谈判代表们留下的咖啡杯尚未清理完毕,新的导弹警报已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响起。当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安理会重申“对话是唯一出路”时,华盛顿与莫斯科的角力仍在继续——这场冲突的终局,或许不在谈判桌上,而在哈尔科夫郊外坦克履带碾过的焦土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