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会谈的硝烟未散,北京已迎来欧洲贵宾。中国外长王毅结束对日本的三天访问后,葡萄牙外长兰热尔与法国外长巴罗的专机相继降落首都机场。这场外交接力赛的背后,是中美欧三方博弈的微妙转折——当美国贸易代表主动致电中方寻求对话时,华盛顿的关税大棒首次出现软化迹象。
3月22日,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在东京达成绿色发展、养老产业等领域的二十项合作共识。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披露,双方将在氢能源技术研发、半导体材料供应链保障等方面建立联合工作组。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与日本首相石破茂的闭门会谈持续了85分钟,远超预定时间。日方消息人士透露,双方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的管控框架,这是中日首次就前沿科技安全议题展开深度磋商。
葡萄牙外长兰热尔抵京首日即奔赴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实地考察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其随行商务代表团携价值30亿欧元的合作清单,重点涉及大西洋深海风电开发与电动汽车电池回收技术。
而在巴黎,法国总统府赶在巴罗外长启程前紧急通过《对华关系缓和法案》,授权外长可绕开欧盟委员会直接谈判关税豁免。知情人士称,法方希望将干邑白兰地关税争端与空客飞机采购协议捆绑解决,以挽回对华出口暴跌60%的损失。
就在美国对华“对等关税”生效前72小时,白宫突然改口。贸易代表格里尔主动致电中国商务部,提议重启中断8个月的技术贸易工作组会议。
更值得玩味的是,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戴安斯在北京秘密会见了中国欧盟商会代表,被解读为美方试图通过欧洲盟友传递缓和信号。这种姿态转变背后是残酷的经济现实——美国商会数据显示,若301关税全面实施,仅德州石油设备出口就将损失17亿美元。
王毅在联合国研讨会上的致辞,为这轮外交攻势写下注脚:“当单边主义撕裂全球产业链时,中日韩的养老护理合作试点、中葡的深海风电开发、中法的航空安全对话,都在证明多边合作的现实价值。”
这种以具体项目替代意识形态对抗的策略,正在重塑国际博弈规则。正如柏林智库墨卡托报告所指:中国正通过“议题切割”战术,在西方阵营中寻找利益公约数。
当兰热尔外长登上返程专机时,北京首都机场塔台同时调度着来自23个国家的航班。这种繁忙景象恰似当前国际外交的缩影——在旧秩序动摇的时刻,每个国家都在寻找新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