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2年11月份,吴学谦接掌了外交部部长的职位。到了第二年1月,黄桂芳接到命令,从外交部新闻司转岗,成为吴学谦的秘书。打那以后,黄桂芳跟在吴学谦身边,一干就是八年。时间一晃,到了1991年初,他被安排离开了吴学谦身边。
黄桂芳要走的那天,吴学谦喊他到跟前,好好交代了一番。吴老的意思是,让他去前线锻炼锻炼,这对将来的仕途大有裨益。从那以后,黄桂芳每次休假,都会去找吴老,说说心里话,聊聊工作进展。
六年后,吴学谦打算搞个特别的基金会,他还特地邀请黄桂芳,说等退休了就能一起来干。黄桂芳听到吴老的这打算,心里头真是感激得不得了。
【黄桂芳被调到吴学谦身边当秘书】
黄桂芳成为吴学谦的秘书后,头一桩任务就是到机场去迎接他。时间是在1983年1月份的一个日子,地点是首都机场。那天,黄桂芳第一次见到出国访问回来的吴学谦。黄桂芳简单做了下自我介绍,吴学谦就主动伸出手来说:“有人跟我提起过你,明天咱们在办公室见。”说起来,吴学谦从中联部调到外交部时,身边就只有一个司机,没带上秘书这些随行人员。
第二天早上,吴学谦喊来了黄桂芳,直接问他对于在这里工作的想法咋样。黄桂芳实话实说,他以前从没做过秘书这活儿,心里头有点打鼓,怕自己做不到位。吴学谦听了,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咧嘴笑道:“其实啊,我之前也没当过外交部部长呢。别担心,咱们一起慢慢摸索,适应适应!”就这么着,黄桂芳正式成为了吴学谦的得力助手,当上了他的秘书。
黄桂芳一来,就琢磨起吴学谦的背景来了。吴学谦嘛,1921年12月在上海呱呱坠地。他小时候念的是上海暨南大学的外文专业。从1938年开始,吴学谦就在上海地下党的指挥下,搞起了学生活动。到了第二年5月,吴学谦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1944年以后,吴学谦开始在上海地下党的学生运动委员会里担任要职,从委员一路做到了副书记、书记。在解放军还没渡江那会儿,吴学谦就带着头领导上海的学生们跟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等解放军渡江过来了,他又领着学生们加入了党的一个秘密组织,就是上海市纠察总部,也就是咱们说的人民保安队。他们跟解放军紧密合作,提供敌人的情报,搜寻剩下的敌军,还保护工厂、学校这些重要地方,干了不少实事。
1949年以后,吴学谦就开始在上海共青团工委担任秘书长一职。到了1958年,他调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做了五处的处长。时间一晃到了1978年,吴学谦升为中联部的第一副部长。又过了几年,到了1982年,他转任外交部副部长。
1988年春天,4月份的时候,吴学谦接到了一个新任务,他成了国务院的副总理。除了这个,他还有个头衔,那就是“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里的二把手。转眼到了年底,12月31日那天,人民大会堂里办了个大会,是为了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10周年。吴学谦不仅要到场,还得上去说几句。还有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得提一提。
那天,吴学谦正打算去参加会议,结果在办公室里突然变得脸色惨白,开始又吐又拉。旁边的工作人员见状,立刻给北京医院打了急救电话。医生在电话里一听情况,就催着赶紧把吴学谦送医院抢救。但吴学谦却倔强得很,非要先去大会堂把会开了再说。
大伙心里都明白这次活动有多关键,吴老的决定他们也改不了,所以就赶紧把吴老送到了会场。吴学谦硬撑着,把话讲完。会议一结束,大家连推带劝,吴学谦这才去了医院。医生一检查,立马就火了。说要是再晚点来,情况可就麻烦了。就这样,吴学谦住了院,但在医院里,他心里还惦记着工作的事儿呢。
这样的场面,黄桂芳已经历过多次。吴老在工作时的认真负责、细致入微,让黄桂芳心里头记得牢牢的。
【黄桂芳要调离,吴学谦嘱咐他到第一线好好干】
黄桂芳觉得,吴学谦身上带着老一辈革命家那种“过日子节俭”的好习惯。1986年,吴学谦一家住进了中联部的宿舍楼,从那以后就一直住在那儿,没搬过家。这些年里,吴学谦的儿子不止一次跟老爸提议,说把家里装修装修吧,住得能舒服点儿。但吴学谦一直没答应,主要是他不想花国家的钱。吴学谦走了以后,好多亲朋好友都到他家里来吊唁。他们一看,吴老家的房子跟普通老百姓家的没啥区别,甚至还要更简单朴素。
黄桂芳回想起来,吴老在外任职那会儿,对生活真是没啥讲究。穿衣这块儿,更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夏天的时候,他就爱穿那套由50年代在团中央穿过的旧衣服改成的西装,样式老旧得很,连他们这些工作人员的衣服都比他的新潮呢!
1985年那会儿,黄桂芳跟着吴学谦跑到纽约去参加联合国大会,结果行李在托运的时候竟然不见了。黄桂芳火急火燎地去找航空公司问情况,没过多久人家就给答复了。说是托运的时候皮箱子给撑开了,工作人员瞅了一眼,里面就两件旧衣裳,没啥值钱的玩意儿,所以就没那么着急给送过去。黄桂芳一听这话,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黄桂芳当上了吴学谦的秘书后,从吴老那里收获了不少东西。特别是吴老干工作时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让她印象深刻。
黄桂芳提到过,吴学谦在撰写文章时,总是会把材料反复核对,仔细斟酌。他之前写的那篇《解放前夜的上海学生运动》,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被看作是极为宝贵、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时间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吴学谦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需要出一些关于非洲的简明书籍”,便着手创办了一个亚非研究所。他带着所里的同事一起,编纂了《非洲手册》这本书。这本书内容全面详细,特别有实用价值。据说,周总理对这本书非常喜欢,他访问非洲的10个国家时,都随身带着它。
搞定外交文件时,吴学谦那可是相当小心。他会拉上黄桂芳这些秘书,从头到尾,连个小标点都不放过,都得细细琢磨琢磨。吴学谦曾对黄桂芳讲过,干咱们这行,“仔细”俩字得刻心里,稿子别怕改动,多改改才能更到位。
说起来,吴学谦能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说话头头是道,全靠他私下里下的苦功。黄桂芳说,吴老每天一到单位,头一件事准是拿起最新的报纸看起来。他这么做,是想让部里、司里的领导早点知道头天晚上国际上都发生了啥大事。所以,吴老一到岗,立马就把夜里值班的新闻司同事找来,让他们去会议室做个情况汇报。趁着这空档,吴老当场就琢磨起事儿来,给人分配任务。
之后,新闻司里的一些老员工,聊起往昔,都还能感受到当时汇报工作时心里头那股子紧绷劲儿。说起来,那段经历对他们的能力成长,真的是帮助不小。
黄桂芳讲,吴老外出公差时,老爱随身带着个收音机。他习惯在吃早饭的时候,边听边吃,了解新闻。吴老曾告诉他,要想有的放矢,就得知道世界上的最新消息,做到知己知彼。要是什么都不懂,那可就要闹笑话了。吴老还提倡部门的同事多做调研,多去参加些国际会议,好从中学习进步。
1986年的时候,吴学谦特别看好一篇文章,名叫《得让“雄鸡”在尼日利亚火起来》。这文章虽然不长,但说得挺在点上,标题也挺吸引人。它主要就是讲,“雄鸡牌”蚊香不光能驱蚊,还能帮咱们中国企业赚钱,这块老市场可不能让外国企业给占了!
1988年春天4月份,吴学谦也开始负责旅游方面的事儿。那会儿,他搞了些调查,然后想着咱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头一回提出来得好好搞搞旅游业的软件建设,让服务质量更上一层楼。
1991年刚开始没多久,黄桂芳就收到了要离开吴老身边的消息。在走之前,吴老特意把他叫过去,跟他说到新岗位上在外交前线得好好努力。吴老很认真地对黄桂芳讲: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跟过去比起来,咱们现在要想知道啥消息,媒体啊、各种渠道都能立马给咱送来。不过呢,就算是这样方便,咱们还是得紧跟国际、地区的形势,得下苦功夫去做调研,这种实实在在的工作态度,绝对不能丢!
黄桂芳把这事儿深深记在了心里。从那以后,他在国外的使馆一待就是快十年。后来有一次,他去看望吴老,吴老提到自己正打算创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还让黄桂芳多留意,等以后回国了可以加入这个领域的工作。
2000年6月份,黄桂芳结束工作,立马就加入了那个基金会。
我看了两本书,一本是讲我心中的老上司吴学谦的故事,另一本则是简述吴学谦生平的传记。从书里,我了解到很多关于吴学谦的事情。他作为我的老领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些日子里,他如何带领我们前进,怎样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都让我历历在目。而那本传记呢,更是详细地记录了他的一生。从年轻时的奋斗,到后来的成就,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他的智慧和努力。他如何面对困难,怎样抓住机遇,都让我深感敬佩。总的来说,这两本书都让我更加了解了吴学谦这个人。他的品质、他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虽然时光流转,但他的故事和精神,却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