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详解]2025河南青桐鸣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苏轼《范增论》

老谢语文 2025-03-15 19:02:3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论范增

苏 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义帝②。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卿子冠军:秦末楚怀王封给臣子宋义的称号。②义帝:楚怀王熊槐之孙熊心,秦二世二年,被楚地反秦军首领项梁等拥立为王。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诸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增A始劝项梁B立义帝C诸侯以此D服从E中道F而弑之G非增H之意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赐骸骨,又称乞骸骨、乞身、乞老,古时大臣请求告老还乡的委婉说法。

B.蚤,同“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意思相同。

C.曷为,为何,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的“何为”句式不同。

D.矫,指假托命令,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段首先记叙范增离开项羽、死亡的经过,然后对范增离开项羽一事发表议论,最后指出了范增离开的最佳时间。

B.义帝的存亡、楚国的盛衰、范增的祸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项羽杀掉义帝后便开始怀疑范增,这是范增祸事的开端。

C.第三段用物品必先腐烂才能生蛆虫来比喻人必先有怀疑之心然后才听得进谗言,以此说明项羽与范增之间早有嫌隙。

D.苏轼认为范增虽然妄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没有把握住离开的最佳时机,不是处事果决的男子汉,但也称得上人中豪杰。

13.把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4分)

(2)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4分)

14.苏轼在第二段并不急于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先故意停顿、蓄势,请据此分析其论证过程。(3分)

[答案详解]

10.[答案]CEG

[详解]“增始劝项梁立义帝”句意完整,讲述范增劝说项梁拥立义帝,故A、B处不断,C处断开。“诸侯以此服从”,“以此”表示因为前面的事情(立义帝),诸侯才服从,故D处不断,E处断开。“中道而弑之”,“中道”表示中途,和后面的“弑之”(杀掉义帝)构成一个动作,故F处不断,G处断开。“非增之意也”,判断句,语意完整,故H处不断。

11.[答案]C

[详解]C项“句式不同”错误,二者均是宾语前置句。D项“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意思是“举”,与第一个“矫”意思不同。故选C项。

12.[答案]B

[详解]“项羽杀掉义帝后便开始怀疑范增”,“后”错误,从原文“夫岂独非其意……而杀其所立”可推知,在范增力争不杀义帝时,就已经埋下了怀疑的种子。

13.[答案](1)在很多人当中识别(赏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不是贤明之君能像这样做吗?

(2)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的身份(名分)。

[详解]该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关键词“擢”(提拔,提升)、“如是”(像这样)各1分,“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调整语序1分,句意1分。

(2)关键词“方”(正在,正当)、“比肩”(并肩)、“分”(名分)各1分,句意1分。

14.参考答案

①第二段先自己设问,自己回答之后,否定了鸿门宴事件是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②然后荡开一笔,引用《诗经》和《易经》上的话,为引出论点作铺垫。

[详解]明确题目意图:要剖析苏轼在第二段先停顿、蓄势的写作过程。苏轼自问范增是否该在鸿门宴项羽拒杀沛公时离开,又自答否定。这一设问引发读者好奇,制造悬念,起到停顿蓄势效果。随后引用《易经》《诗经》中的语句,为后文提出范增真正该离开的时机作铺垫。

[挖空练习]

汉用陈平计,间(离间)疏(使……疏远)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私情),稍(渐渐)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大致确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请求退休)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遗憾)其不蚤(通“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职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君王)之度也,增曷为(为何)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征兆,细微迹象)其(大概)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凝结)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得民心)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拥立)义帝。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征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根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谗言)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离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众人)之中,而擢(提拔)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假托君命)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忍受)。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中途)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听从)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从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肩并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身份)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离开)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分寸),而欲依(依靠)羽以成功名,陋(浅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参考译文]

汉王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军私下勾结,渐渐削减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那么范增应当为了什么事情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沛公,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为何因此事离去呢?《易经》说:“知道事物变化的细微迹象,大概就是神明吧。”《诗经》说:“观察那天象,下雪之前,水汽必定先凝结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之所以能够得民心,是因为借用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名义;项氏的兴盛,是因为拥立了义帝。而诸侯背叛他,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是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义帝的存亡,岂止仅仅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活着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才会听信谗言。陈平虽有智慧,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他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很多人当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不是贤明之君能像这样做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楚国,中途谋杀义帝,不是范增的主意。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没有被接受。不采用范增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的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 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处事果决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去;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豪杰呀!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