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金融行业正站在变革的风口浪尖。尤其是作为一股创新的浪潮,金融科技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革新,从根本上重塑金融生态,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动力。同时,也对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近日,由中国工商银行主办的第十五届“工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区域赛北部赛区圆满落幕,参赛作品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广泛提出了贴合客户需求和市场实际的优质金融创新方案,充分展现了参赛搞笑学生团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凭借作品《工银“数据信贷宝”》在全国1100所高校的1.5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二等奖,并成功晋级全国区域赛。
实际上,这一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该校商学院多年来依托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传统优势,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嵌入金融课程,构建起了“技术+金融+场景”的跨学科框架。例如,在“区块链金融”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分布式账本的技术原理,还需模拟设计供应链金融或跨境支付场景的解决方案,这种“从代码到业务”的贯通式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工具的同时,更深入理解技术如何重构金融逻辑。
同时,信息科大商学院深知,实践能力的锤炼才是金融科技人才脱颖引而出的关键。于是,该学院便通过赛事驱动,将课堂延伸至真实的商业环境中。以“工行杯”赛事为例,其赛制设计涵盖从创意孵化到产品落地的全流程,要求学生团队在数月内完成技术验证、商业模式设计和路演答辩。
这种高强度训练不仅考验专业知识,更培养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该校商学院通过组织校内选拔赛、邀请企业导师辅导、搭建模拟沙盘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赛前练兵场”。这种“以赛促学”的机制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动力,并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恰是简历无法体现却决定职业天花板的“软实力”。
此外,在产教融合方面,信息科大商学院也在不断深入与北京金融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引入企业案例库,将“开放银行”“数字人民币试点”等热点议题融入课堂;另一方面推动“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项目。这种协同机制不仅缩短了学用差距,更让学生直面行业痛点,成为拥有跨界思维的未来金融人才。
得益于信息科大技术与金融的完美融合,其商学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获得了强烈的反馈,他们大多前往京内外金融机构、国有银行、知名事务所等企事业单位工作,薪酬稳居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专业前40名,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综上所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商学院在“工行杯”再次展现了其深耕金融科技教育的成果,无论是晋级全国区域赛还是薪酬排名,都证明了该校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并非空中楼阁。因此,如果有同学对金融行业感兴趣,不一定要将目光局限于财金类高校,信息科大这所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一本”院校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