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肺癌高发,肉类是背后的祸因?医生提醒:6种肉才是“帮凶”

悬泉大瀑布 2025-03-26 11:14:5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 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攀升,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我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例超过80万例,占全球肺癌新发病例的近40%。

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被认为是肺癌的主要诱因,但令人警觉的是,饮食结构,尤其是肉类的摄入方式,也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那么,肉类真的会增加肺癌风险吗?并非所有的肉都有害,但以下6种肉类的确可能成为“帮凶”,影响肺部健康,甚至诱发癌变。

1. 烧烤肉:高温炭烤,隐患重重

烧烤肉是许多人的心头好,特别是碳烤羊肉串、烤鸡翅、烤牛排等。然而,高温炭烤会产生多环芳烃和杂环胺,这两类物质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A类致癌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沈琳教授指出,长期食用烧烤肉会增加肺癌、胃癌以及结直肠癌的风险。

特别是带皮的肉类,如鸡皮、猪皮等,在高温下更容易释放致癌物质。

建议:

· 减少烧烤频率,每月不超过1-2次;避免食用焦黑部位,焦糊的部分含有较多致癌物质;

· 可用烤箱、气炸锅替代明火烧烤,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

2. 腌制肉:亚硝酸盐超标,增加癌变风险

腌制肉类,如咸肉、腊肠、火腿等,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亚硝酸盐,其在人体内可转化为致癌性很强的亚硝胺。

世界卫生组织(WHO)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加工肉类列为1类致癌物,即“对人类有明确的致癌性”。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表明,长期摄入腌制肉类,肺癌、胃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尤其是老年人和长期吸烟者更易受到影响。

建议:

· 减少腌制肉的摄入,每周不超过50克;

· 用新鲜肉类替代腌制肉,如白水煮鸡胸肉、清蒸鱼等;

· 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柠檬、西红柿),有助于抑制亚硝胺的形成。

3. 油炸肉:大量反式脂肪,影响肺部健康

炸鸡、炸猪排、炸牛排等深受大众喜爱,但高温油炸会使肉类中的蛋白质与油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丙烯酰胺等致癌物。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食用油炸食品会增加慢性炎症水平,并影响肺功能,从而提高肺癌的发生风险。

另外,油炸肉类中的反式脂肪酸还会加重肺部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肺部细胞损伤。

建议:

· 减少油炸肉类的摄入,每周不超过1次;

· 烹饪时改用蒸、煮、炖等方式,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 选用低温烹饪方式,如气炸锅、低温慢煮,可降低致癌物含量。

4. 霉变肉:黄曲霉毒素,致癌能力强

霉变的肉类,如存放过久的腊肉、火腿、香肠等,可能被黄曲霉毒素污染。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的1类致癌物,其致癌性比砒霜还要强68倍,主要影响肝脏,但也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指出,黄曲霉毒素不仅会引发肝癌,还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肺部细胞,增加肺癌风险。

建议:

· 避免食用霉变肉类,如有霉斑或异味,立即丢弃;

· 妥善储存肉类,冷冻保存可减少霉菌滋生;

· 尽量选择新鲜肉类,减少加工肉的摄入。

5. 过量红肉:饱和脂肪过高,诱发炎症

红肉(如牛肉、羊肉、猪肉)富含蛋白质和铁,但过量摄入会导致体内炎症水平升高,增加肺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发现,每日摄入超过100克红肉的人,肺癌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2%。

红肉中的饱和脂肪酸和血红素铁,可能会促进自由基生成,破坏肺部细胞的DNA,诱发癌变。

建议:

· 控制红肉摄入量,每周不超过500克;

· 多选择白肉(如鱼肉、鸡肉)替代红肉;

· 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全谷物),减少红肉对身体的负担。

6. 加工肉制品:食品添加剂,增加氧化压力

热狗、培根、午餐肉等加工肉制品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如亚硝酸盐、防腐剂、色素等,长期摄入会增加氧化压力,影响肺部健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日摄入超过50克加工肉制品的人,肺癌风险比普通人高出18%。

建议:

· 少吃加工肉制品,尤其是儿童、孕妇、老年人应避免摄入;

· 选择天然肉类,如自己烹饪的鸡肉、鱼肉等;

· 注意食品标签,尽量选择无添加亚硝酸盐的产品。

总结:饮食结构调整,远离肺癌风险

肺癌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肉类摄入方式不当确实可能成为“帮凶”。减少烧烤、油炸、腌制、加工肉类的摄入,合理搭配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有助于降低肺癌风险。

健康饮食从每一天的选择开始,关注肺部健康,远离高危肉类,让身体更轻松!

参考文献:

1. 《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 - 国家癌症中心

2. 《红肉摄入与癌症风险》 -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3. 《加工肉制品与肺癌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4. 《黄曲霉毒素的致癌机制及预防措施》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2 阅读: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