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在一定时候,就会谋划儿女的婚姻。
对女儿,就是让她多读几本书,嫁出去就好了,还梦想着女儿出嫁,能够捞一笔彩礼钱。起码,是不要倒贴了。
对于儿子,夫妻会想办法准备婚房,彩礼,期待儿子有大的作为,传承家业。
顺理成章,夫妻对儿媳和女婿的态度,就变得不一样了。
当夫妻老了,儿媳和女婿的区别,会越来越明显,这是和夫妻曾经的态度,一脉相承的。
以过年这段时间为基础,深度分析,以下几个问题,明明白白。
01
关于三餐:儿媳往往是那个当家,下厨的人;女婿是一个客人。
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免不了要待客。
老年夫妻,要动手做一顿饭,是很难的,难免会气喘吁吁。
作为儿子儿媳,多半会和老人一起过年。这时候,儿媳就自然成为了待客的主角。
过年之前,儿媳就会安排,买什么菜,准备年货,洗洗刷刷等。
家里有客人来,儿媳就变成了大厨,一次次准备饭菜。
在农村,就算儿子和父母分家了,也不会距离太远。老父母家有客人,也是到儿子家吃饭。或者儿子儿媳到父母家,管做饭的任务。
女婿就不一样了,他来了,也是做客的。
农村有句谚语:“初一崽,初二郎。”这就说明,儿子儿媳在过大年的第一天,就要当主角,而女婿可以晚一点到。
尤其是那些远嫁的女儿,哪能顾及到娘家父母的饭局呢?
对比一下,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场景——儿媳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女婿在家里谈天说地,抽烟,或者女婿在门口瞎逛,时不时问一句“饭熟了吗”。
有人总结的好:“女婿什么都不用做,儿媳做得再多也不够。”忙碌和悠闲,成为了很好的对比。
02
关于习俗:儿媳不回来过年,老人很生气;女婿不一起过年,理所当然。
过年之前,老夫妻就会催问:“儿子什么时候来过年,要买什么。”
同时,老夫妻也催问女儿:“什么时候来拜年,要不要接?”
几个电话,把内外分得清清楚楚。
儿子儿媳,孙子都回来了,老夫妻是眉开眼笑。如果有几个儿子的家庭,老夫妻就是累得趴下,也要大家都回来,和和美美,吃团圆饭。
如果儿子回来了,儿媳不回来,老人就肯定不高兴,认为儿媳太不讲道理。虽然是嫌弃的样子,其实是说明了“老人很在乎”。
很多老人,也会想尽办法讨好儿媳,就是平时有矛盾,在过年的时候,也会客气很多。老人就算装样子,也要装给外人看。
对于女婿来不来过年,老人就期待不多了。老人还认为,女婿就应该在其父母家过年。
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女儿出嫁了,就是女婿家的人。这样的传统思维,老人是改不掉的。
也有一些地方,形成了过年去上坟的习俗。这时候,老夫妻对家人的安排,明显有区别了——女婿不上坟,上坟辱先人。
说白了,老人不让女婿去上坟,甚至都不要女儿去,就是怕女儿女婿争夺财产。
最悲哀的是,很多女儿女婿回到娘家,有的老人以“习俗”为借口,让女儿女婿立马离开。
可怕的是,女儿女婿回到娘家,发现没有给自己留一间房。女儿曾经的房间,已经被儿子或者孙子占用了。
女儿看到自己住了多年的房间,不是旧模样,不是自己的,心里是酸楚的。
老夫妻把内外分得很清楚了,那么女婿不安排过年的事情,不来过年,甚至不来百年,都没有啥关系。
03
关于聊天:难免是远香近臭,老人抱怨儿媳不太好;女婿说起来香喷喷。
在过年的时候,老夫妻会谈起女儿和儿子的一些事情。
从聊天的口气里,发现一个现象:“十个岳母九个疼女婿,十个婆婆九个厌儿媳。”
为什么儿媳在婆家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反而被婆家讨嫌,视而不见呢?
过年之前,儿媳买了菜,一年到头,儿媳缴纳了水电费......总是在给婆家做事,那就是看习惯了。
奇怪的是,儿媳做错了一点点,或者说了一句不顺心的话,公公婆婆就记住了,认定儿媳不是好人。
俗话说:“大恩如大仇。”一旦儿媳长时间对公公婆婆输出感情,公公婆婆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反过来看女婿,平时过节,带一点礼物到娘家,帮助老人修理一个开关,一个水龙头,变成了老人眼里的大好人。
多少老夫妻在过年的时候,展示女婿送来的礼物,说得如品尝了蜂蜜一样。
也许老夫妻还记得,女婿给了彩礼;儿媳家要了彩礼。对比起来,还是收彩礼开心,给彩礼怪舍不得啊。
当老夫妻用不同的口气去说儿媳、女婿的时候,这就体现了老人的偏心,也带来了婆媳的内耗。
04
回到现实,老夫妻要看清楚,当下很多的家庭,儿女的数量在减少。独生子女家庭,比比皆是。
如果老夫妻还是按照老一辈的眼光去看儿媳女婿,肯定是思维过时了。
一些善于变通、带着阳光的老夫妻,正在公正对待儿女,用心善待儿媳和女婿。
平时记住儿媳的好,日积月累,也是大恩大德,儿媳觉得付出没有白费。
把女婿也当成自己人,邀约来家过年,丢掉封建陋习。
一开口,多给儿媳女婿点赞,嘴甜心也甜。
过大年,图的就是喜气。
做大人,靠的就是大气。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等着,我春节去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