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语,大智慧,《庄子·山木》里的成语

寒珊课程 2024-03-03 05:39:26

《庄子·山木》由各自独立的九则寓言故事组成,每则寓言故事的主旨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和感悟,处处显示庄子及其弟子们感悟出来的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其中的成语总结整理如下:

1、终其天年

【解释】: 终:竟,尽。天年:指自然的寿数。过完应有的寿数。指寿长而善终。

【出处】: 《庄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翻译】:这棵树是因为不成材才得以保全自身直到寿终。

【举例造句】:

【近义词】: 寿终正寝、颐养天年

【反义词】: 不得善终

2、雁默先烹

【解释】: 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

【出处】:《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翻译】:庄子从山中出来,寄宿在友人家里。友人很高兴,就命童仆杀只鹅来招待客人。童子请示说:“我们有两只鹅,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举例造句】: 膏明自爇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 ★唐·白居易《岁暮》诗

3、似是而非

【解释】: 似:像;是:对;非:不对。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出处】: 《庄子·山木》: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

【翻译】:成材与不成材这种说法,好像和大道相似,实际上都和大道没有关系。

【举例造句】: 同学们的讲解,有的似是而非,有的简直错得可笑。 ★叶圣陶《文心》

【近义词】: 以假乱真、张冠李戴

【反义词】: 天经地义、不刊之论

4、无誉无咎/无毁无誉

【解释】: 既无称誉,也无毁谤。形容很平常。

【出处】: 《庄子·山木》: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翻译】:至于顺乎自然之道而作茫然无心之漫游的人生,就不是这样,既没有赞赏也无人毁谤,或如龙之显现,或如蛇之潜藏,随时变化,而不肯专注一端。时上时下,以与天地万物和谐为准则,精神上茫然无心漫游于未曾有物的虚无之中。按照物的本性去利用万物而不要被外物所役使支配,真案例还会受牵连呢!

5、一龙一蛇

【解释】: 忽而像龙的出现,忽而像蛇的蛰伏变化多端。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出处】: 《庄子·山木》: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翻译】:见上条。

【举例造句】: 一龙一蛇,与道翱翔,与时变化,夫岂守一节哉?(《后汉书·冯衍传》)

【近义词】: 或隐或显

【反义词】:

6、万物之祖

【解释】: 祖:始,开始。一切事物的开始。

【出处】: 《庄子·山木》: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翻译】:时上时下,以与天地万物和谐为准则,精神上茫然无心漫游于未曾有的虚无之中。

【举例造句】: 道体为一,天地之元,万物之祖也。 ★《宋史·律历志四》

7、刳形去皮

【拼音】: kū xíng qù pí

【解释】: 指忘却形体和家国,而任乎自然。

【出处】:《庄子·山木》:今鲁国独非君子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

【翻译】:现在鲁国难道不都是你美丽的皮毛吗?我希望国君能够净化心灵,放弃你身上那招人的美丽皮毛,清洗心灵,去除物欲,用超越的心灵漫游在广漠无人的境界。

8、自崖而反

【解释】: 崖:崖岸;反:通“返”,回。旧时送行辞。

【出处】: 《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涯,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

【翻译】:您将渡过江河,浮游大海,一眼望去不到边际,愈往前走而愈不知道它的尽头。护送您的人也都从岸边返回了。您从此将远离尘世生活而进入广阔的精神世界。

9、虚船触舟

【解释】: 没有载人的空船碰撞了别人的船,虽是气量小的人也不会生气。比喻虚心可以远祸。

【出处】: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偏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翻译】:坐船渡河,如果有只空船来冲撞自家的船,虽然是个心底狭急的人也不会发怒。但如果有一个人站在船上,他就一定要大呼小叫地让对方把船撑开,或者慢慢地靠过来。一次呼喊没听到,再次呼喊没听到,到第三次呼喊的时候,那就一定会带上责骂的语气了。之所以原先不发怒而现在却愤怒不已,是因为原先船是空的,没有让你发怒的对象,而现在船上面是有人的,你的怒气当然也就是有地方撒了。如果人能把自己变成空虚淡漠,在世上漫游,就像那条空船似的,谁还能加害于他呢?

10、迎来送往/送往迎来

【解释】: 走的欢送,来的欢迎。形容忙于交际应酬。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侗乎其无识,傥乎其怠疑;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勿止;从其强梁,随其曲傅,因其自穷,故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而况有大涂者乎?

【翻译】:我对人无知无识不辨善恶,淡漠无心而又呆模呆样,人们聚集而来帮我,我茫然无所知,只是无心地送往迎来。来捧场的人不禁止,走得人不挽留。强梁而不肯合作的听其自便,曲意附和的也随其自由,一任人们自尽其力而不加以勉强。所以,虽然我一天到晚地募集人力和物资,人民却没有受到丝毫损伤,何况又有些慷慨大方的人呢?

【举例造句】: 天地山河有真主,迎来送往总成空。 ★明·刘基《过苏州》

【近义词】: 送往迎来

【反义词】:

11、直木先伐

【解释】: 直:挺直。挺直成材的树木,最先被砍伐。比喻有才能的人会遭到迫害。亦作“直木必伐”。

【出处】: 《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翻译】:挺拔的树木先招砍伐,甘美的井水先枯竭。

【举例造句】: 伏望陛下思直木先伐之义者,众恶必察之。 ★宋·王禹偁《滁州谢上表》

【近义词】: 直木必伐

【反义词】:

12、甘井先竭

【解释】: 甜水井的水先枯竭。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早衰。

【翻译】:见上条。

【出处】: 《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近义词】: 直木先伐

【反义词】:

13、矜愚饰智/饰智矜愚

【解释】: 装作有智慧,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

【出处】: 战《庄子·山木》: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翻译】:您把心思用在礼仪上去唤醒愚昧,修养德行以显示别人的卑污,光明显赫像是在举着日月行走,所以也就难免遭受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举例造句】: 岂尝有庐陵之《新五代史》、晦庵之《通鉴纲目》咬文嚼字,矜愚饰智。 梁启超《论书法》

14、削迹捐势

【解释】: 削迹:匿迹;捐:舍弃。隐匿踪迹,舍弃权势。旧指隐居。

【出处】: 《庄子·山木》:孰能去功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德行,德行而不明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

【翻译】:谁能去功名而混迹于普通人之中啊!达到变化流行却不是明白可见的,德成于身却是不可言说的;纯一而恒常的人性,也就是率性无心;减少文饰而放弃对权贵的追求,也别为了功名而奋斗。

15、君子之交/君子之交淡如(若)水/淡水交情

【解释】: 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出处】:《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翻译】:况且,君子之间的交往平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甘甜若醴;君子淡泊而相亲,小人亲密易断交。

【举例造句】: 咱们可是君子之交,不要来那一套。

【近义词】: 君子之交淡如水

【反义词】: 小人之交

16、衣弊履穿

【解释】: 弊:坏;履:鞋。衣服穿破了,鞋子磨漏了。形容人很贫穷。

【出处】: 《庄子·山木》: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

【翻译】:庄子说,这只是贫穷,并不是疲困。志士有道行而不能得以推行,那才是疲困;至于衣服破烂,鞋子破旧,这是贫穷,二是疲困。

【举例造句】: 衣弊履穿,坐榻无席,自以跣露,恒兀坐读书,不迎送宾客,人皆以为倨。 ★《金史·雷渊传》

【近义词】: 衣敝履空

17、目大不睹

【解释】: 眼睛虽大,但看不见东西。比喻徒具形式而没有作用。

【出处】: 《庄子·山木》: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翻译】: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那么大而不飞去,眼睛那么大却看不见人。便提着裤角悄悄地走过去,拿着弹弓伫立在不远处,准备伺机发弹击鸟。

【近义词】: 有眼无珠

18、褰裳躩步

【拼音】: qiān cháng jué bù

【解释】: 褰:把衣服提起来;躩步:快步疾走。提着衣服小心地快步疾走。形容谨慎而匆忙的样子。

【出处】: 《庄子·山木》: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不大睹?’褰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翻译】:见上条。

1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解释】: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出处】: 《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翻译】:这时,庄子看到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下,怡然自得地享受着风凉,而忘记自身的危险;它的身后正有一只螳螂,躲在树叶后面准备伺机偷袭。螳螂也是看到了美食而忘记了自身的危险,没想到有只奇异的雀鸟正在它的身后准备捕食它,也是一见利益就忘记自己的真性情啊。

【举例造句】: 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 ★毛泽东《质问国民党》

【近义词】: 一物降一物

20、入乡随俗/随乡入乡

【解释】: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出处】: 《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俗。

【翻译】:要入乡随俗,服从禁令。

【举例造句】: 庞贝古城潜藏得过于轰轰烈烈,中国人温文尔雅,连自然力也入乡随俗,一层层地慢慢来。 ★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记》

【近义词】: 入境问俗、因地制宜

(本章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