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您点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评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送人玫瑰,留有余香

浅谈“忍”的内涵
在古代中国的一幕幕生活场景中,传统文化的故事被栩栩如生地演绎着。善恶忠奸、仁义礼智,令人唏嘘感叹。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忍”的一些故事及其内涵吧。

《说文解字》中提到:忍,能也。《广雅》则说:忍,耐也。“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这里的“耐”即为“忍”。大体上,这些解释都在说明,“忍”实际上是一种“能耐”,是个人的素质、本事,也是人心胸容量的体现。忍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受到儒释道三家的高度重视。

忍辱负重,济世度人
故事讲述了一位老和尚捡到一名被遗弃的孤儿,却被人诬陷为私生子,遭受百般侮辱。老和尚不为自己辩解,忍辱负重地将小孩抚养长大。后来,孩子的亲生父亲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终于为老和尚洗清冤屈。世人对此悔不当初,发心向善,而老和尚则安然涅槃。这无疑是出家人“忍”的一个生动写照。佛家称袈裟为“忍辱衣,忍辱铠”,意味着一旦披上袈裟,出家人便需承受世间的荣辱不动,在各种环境中磨炼自己、升华自己,扩大心胸容量,培养慈悲心,修身养性,济世度人。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西伯侯(周文王)被纣王囚禁于羑里(今河南安阳汤阴北,非安徽)七年,期间他潜心体悟世事万物变化的道理,最终演绎出了穷人天之际的《周易》;孔子被逐出鲁国,如“丧家之犬”般流亡于陈、蔡两国之间,最终修成了微言大义的《春秋》;屈原因谗言被放逐而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双眼失明后作《国语》;孙膑被挖去膝盖骨后依然论兵法……这些古代圣贤,无不是在困境或逆境中,凭借其坚忍不拔的忍耐力和意志力,发奋努力,最终成就了那些流芳百世的鸿篇巨著。

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苦的环境和恶劣的遭遇往往是磨炼人意志、激发人潜能的契机。正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之忍的真谛。

此外,“忍”还有另一个意思:狠得下心,引申为残忍。这大抵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正一反,一善一恶。因此,如果没有仁义、善良作为支撑,一味的忍耐只会让人变得心狠手辣、城府深沉,如同历史上的那些奸佞之徒。所以,在“忍”的同时,也须要有“仁”,修身养性,“克己复礼为仁”。这样的“忍”,才是真正值得推崇的美德。


鉴于平台规则,只有您点了“关注”,与我互动才会成为铁粉。可天地间以享受第一时间收到文章的推送。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