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董三自,专注国学。今天继续分享心学典籍《传习录》学习感悟。
郑重声明:本号文章皆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侵权必究!
阳明先生在谈“惟精”与“惟一”的关系时,提到两个词:
“道问学”与“尊德性”。
他的原话是:
【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
先生的意思是,“道问学”相当于“惟精”,是功夫,是方法,而“尊德性”则相当于“惟一”,是立心,是起意。
这俩词,对现代人来说并不常见,但在传统儒学中却是很重要的概念,所以弄懂它们的意思很有必要。
其出自《中庸》,原文是: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儒家虽积极入世,但其修身、治学、为人处事,无时无刻不离“道”字。
《大学》开篇即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可见,儒家的中心与主旨,无非道与德。
所以,儒、道貌似两家,实则一体。追求是一致的。
推而广之,会发现,实际上人类一切文明,虽审美、文化、习俗之类有差异;
但说到底,不仅有着类似的传说,也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那就是至善之道。
这个“善”,不要狭义理解为善良,可以涵盖世间一切美好品质。
说这些,看似在扯闲篇,但如果真的弄明白了这些,就很好理解上文所说的意思了。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至诚感召,这无不是在参透宇宙人生本是一体之后的智慧总结。
在老子的观点中,道即是宇宙规律,德则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
德是道的衍生,所以又称为“人道”,二者本是一体,道是德之根,德是道之体。
因此,人类的行为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规律,不合道德(不是人们口头上常说的道德)者很难长久就是这个原理。
现在再回头看中庸里这句话就很明白了。
人如果没有至高的德性,就无法凝聚(吸引、感召)道的力量,自然也就无法与道相合。
尊德性,古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与天道是一体的,纯净无染,无善无恶,尊德性就是尊重并恢复这种天性;
道问学,有人把这个道理解为遵循,其实讲不通。个人的理解是,以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作为自己求学的目标和方向。
因此,就需要发挥一种“究极”的态度,刨根问底,将事物追问至极广大极精微之处,不到穷尽心力不罢休;
哪怕达到了非常高明的地步,也不脱离中正平和之道。
这是我对道问学、尊德性的理解。您的看法是什么?
本人才疏学浅,若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高人批评指正。
更多精彩:
国学:缺乏自信的人,阳明心学中有一句话请了解
国学:学习阳明心学,重要的是学会正确面对人生的逆缘
心理学:“口头禅”不简单,说这句口头禅的人,就是在吸你的能量
我是董三自。一切为了提升认知,开启智慧,开启自足、自洽、自在人生。
欢迎关注!诚恳邀请您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