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热爱国学、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有人问:为何我觉得书上的道理都懂了,到了应用时却做不到呢?
其实庄子他老人家早说清楚了。
看完这则故事或许就会明白。
《轮扁斫轮》
某日,齐桓公正在堂上诵读书籍。
堂下有位叫轮扁的老翁在砍斫车轮(古时的车轮是木质的)。
老翁听着听着,眉头一皱,放下手中活计,来到桓公身旁打断了他:
敢问国君,您这读的是何书啊?
桓公被打断,不悦地回答:
这是圣人说的话。
老翁继续追问:
这圣人现在还活着吗?
桓公说:
已作古矣!
老翁接着说出一句令桓公吃惊的话:
既然圣人不在了,您现在读的,不过是糟粕而已。
桓公顿时气得七窍生烟!
寡人读书,轮得到你一个糟老头子品评?今天你若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也就罢了。
若说不出……就地处死!
谁知老翁一点没慌,沉着地回应道:
我是从我自己的工作中得到这个体会的。
做车轮这事儿,看起来挺容易。
但如果动作稍稍慢一点,做出来的轮子不坚固;
若是动作快一丢丢吧,做出来的轮子又不合辙!
我做车轮已经好几十年,能做到动作不快不慢,力度掌握得刚刚好。
这些功夫从手上得来,感觉却从心中生起!
现在我上年纪啦,想把这手艺传给我儿子。
可是,我无法通过语言把这种感觉传达给儿子,儿子也没办法从我心里直接领会。
这就是我一大把年纪,还在这儿亲自做车轮的原因!
那些圣人,已经和他们领悟的道理一起死掉了。
真正精华的东西,是无法用语言记录下来的。
所以我才会这么说。
故事讲完了。
或许有朋友会问:这意思是不让人读书了么?
这个故事,倒不是让我们不要再读书,而是提示我们:不可过分依赖书本!
现在很多朋友,动不动一年读几十本书,有的人当时似乎觉得已经看懂了,过后却感觉自己没有任何进步,这究竟是为什么?
【以为懂】和【真懂】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
此话怎讲?
先要明白什么叫“道理”。
道,简单说就是规律、是事物的底层逻辑!
道理,是揭示此规律之理。
《道德经》是专门讲“道”理的。
咱试着去读读,就会明白,“道理”,不是那么好懂的。
古今中外,悟道者廖廖。为何?
一般意义上所谓悟道,也不过是悟到自己那个行业、专业、领域内的道。
而仅仅是这样,也非常不容易,没有多年的沉淀很难做到。
如果能掌握自己业内的底层逻辑,必然是行业翘楚类的人物。
上文中的老翁,称得上悟到了做车轮的道。
不过,这“道”,却连自己的亲儿子也无法接收!
可见道理这种东西,并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来传达。
书上能用正常语言讲述出来的,那叫知识!
而道理,书上根本学不到,哪怕勉强说出来,也已经面目全非。
老子把这种情况称之为: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知识离道理,还至少隔着一层认知+经验+领悟!
知识可以经刻苦努力,死记硬背而得到;
然后加上个人思考,融汇贯通,变成认知;
认知经过实践,成为经验;
经验经过反复实践、若干次验证、总结、提炼,产生顿悟或渐悟(统称开悟);
这时内在的慧根被触发,智慧显现,契入大道。
这时懂的,才称得上“道理”!这个懂,才是真懂。
阳明先生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咋办?
他又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二者要同时进行,相辅相成,这才称得上知行合一!
更多精彩三自国学:缺德,原来并不是骂人!而是指点迷津之言
老子的观复,与儒家的格物,是何关系?
老子:恍惚,可能精神不大好,忽恍?恭喜,快悟了
我是专注终身成长的董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