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知了
编辑|林画
2015年4月,毛主席之孙毛新宇冒雨瞻仰了向钧故居,他对儿女深情说道:
“老外婆家对爷爷奶奶毛主席、杨开慧革命提供莫大支持,毛家与向家、杨家情缘,是永远也无法了却的。”
毛新宇说完这句话后,脑海中又浮现出那个和蔼可亲、慈眉目善的老太太向振熙。
其实不光是毛新宇,就连毛主席都对她尊重不已,1962年向振熙逝世的讣告送到中南海,主席看了后几度哽咽,含泪复信:寄500,和我夫人同穴!
毛主席一生简朴,新中国后为支持革命,更是省吃俭用、严控花销,多年不添一件衣物,可他仍从自己稿费中拿出500元作为悼仪,可见对其有多敬重。
其实,向振熙不仅是他的岳母,夫人杨开慧之母,也是他最尊重的师母,让我们一起走进向振熙的情感世界。
一封讣告送到中南海
1949年8月,长沙迎来和平解放,杨开慧兄长杨开智第一时间写了封信给毛主席,信中他告知母亲向振熙仍然健在。
毛主席看到这封信后,往事涌上心头,想起了多年前和杨开慧、岳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也想到当年为支持自己革命,岳母向振熙资金上鼎力相助的事迹。
得知向振熙仍然在世,主席立即回电:“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
1950年全国迎来土改工作,毛主席对湖南领导王首道说:“杨家世世代代是地主,但他家为革命牺牲的人太多,可以免于斗争。”
1950年5月,向振熙迎来八十大寿,毛主席得知后很是重视,他第一时间将毛岸英叫到身边,让岸英借着此次机会看望外婆,给母亲杨开慧扫墓。
岸英走之前,毛主席交给他两封亲笔信,一封写给杨老太太,一封写给杨开智,让岸英亲手交给外婆、舅舅。
尽管当时生活紧张,主席手头不是太宽裕,但还是准备了人参、鹿茸两件礼物。
不久后,岸英来到湖南,见到了阔别20年的外婆,并亲切而深情地喊了声:“外婆,您好,我是岸英!”
向振熙尽管已多年未见岸英,声音、模样全都变了,可她第一眼就认出这是自己亲爱的大外孙岸英。
其实,当年要不是向振熙,可能岸英三人早就遭遇不幸了。
那是1930年的一天,杨开慧烈士壮烈牺牲后,可敌人仍不放过岸英三兄弟,四处搜捕,企图斩草除根。
向振熙很是担心,尽管她舍不得亲手抚养长大的岸英三兄弟离开,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还是决定将孩子送到二叔毛泽民那里。
一路上,为了掩人耳目,向振熙、杨开智以“探亲”名义行色匆匆的赶往上海,他们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经过武汉、南京等大城市,最终成功到达上海,并将几个孩子交给我党地下同志。
杨开慧和两个孩子
离别前,岸英三兄弟拼命挥手,大喊道:“外婆,你放心离去吧,我们会回去看望你的。”
可没想,这一等就是二十年,她每天在思念和悲伤中度过,渴望早点看到最疼爱的外孙。
看到岸英就在自己面前,向振熙留下了深情的泪水,20年来的孤独和寂寞一扫而空,只剩下亲人之间的欢愉。
岸青临走前,向外婆挥挥手,说:“外婆,我每年都会回来看望你,你回去吧。”
可没曾想,苦等20年才见上一面的外孙,此次见面竟是永别。六个月后,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九岁。
毛主席悲伤之余,特意嘱咐亲人们,一定要向杨老夫人隐瞒这一秘密,不然她难以承受这般打击。
可每一年寿辰前后,向振熙都会痴痴的等着,希望外孙能够出现在自己面前,可不管怎么守望,始终守不到期盼着的人。
毛主席得知后,连忙派岸青前去湖南探望老人,以解老人思犊之情。
1960年杨老夫人迎来九十大寿,公务繁忙的毛主席并没有忘记向振熙的寿辰,他委托杨开英帮忙带去200元当做寿礼,以表自己的孝意。
1962年,毛岸青和邵华走上婚姻殿堂,毛主席嘱咐道:“新媳妇总该要认认家门,让外婆和亲友们看看嘛!”
就这样,岸青夫妇回到长沙,见到了外婆向振熙和舅舅杨开智等人,此时已92岁高龄的向振熙拉着外孙媳妇的手,笑得合不拢嘴。
然而,几个月后,也就是1962年11月15日,向振熙在长沙谢世,杨开智第一时间将这一噩耗送到中南海。
毛主席得知后十分悲痛,几度哽咽,过去和恩师、师母、开慧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由得浮在眼前。
想到这里,他立刻提笔写了封吊唁信,并寄去500元安葬费,信上他嘱咐大舅子杨开智:“葬仪,可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哀顺变。”
其字里行间中都表达了毛主席对杨老夫人逝世的惋惜和悲痛,也是主席对长者孝道的直接表现。
毛主席在革命年间多次经历了生死瞬间,早已将生死看淡,可他为什么对岳母向振熙的牺牲特别在意呢?
其实,当我们目睹向振熙的人品、事迹,自然会对她倍加敬重。
向杨联姻,相濡以沫
向振熙1870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县一书香世家,当时的向家一心向学,潜心致力于宋明理学的研究。
尽管当时才不过清朝末期,可向家却已追求“男女平等”,认为女子可受教育,可传后代。
向振熙父亲向寿吾虽饱读诗书,却厌恶官场腐败,终身不入官场,返乡开馆授课,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向振熙从小就在父亲的栽培下走进私塾里学习,还读了职校。
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她,身上无不透露“大家闺秀”的气质,拥有着传统女性的温良淑德,但同时她又不落俗,渴望着进步思想的洗礼。
待到向振熙18岁之时,就被家中长辈撮合着和表弟杨昌济结为夫妻。
他们之间并非传统的“父母之言,媒妁之命”,早在杨昌济十多岁时父母双亡,向家就将其接回家中抚养、教育,内向自卑的杨昌济性格慢慢开朗起来,他和表姐向振熙也暗生情愫。
每到冬天时,向振熙总会亲切关照表弟的穿着情况,为他擦去身上的雪花,端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豆子芝麻茶。
每到夏天时,看到正学习的表弟浑身冒着汗,向就会端上冰凉井水为他洗脸,再端上去暑的绿茶。
时间长了,两个人心中早有彼此,向振熙祖母,也就是杨昌济外祖母看在眼里,乐在心中。
此前,向、杨两家就已联姻,外祖母决心再促成这门亲事,让向、杨两家关系更上一层楼。
就这样,向振熙、杨昌济的婚姻水到渠成,两人婚后生活幸福,很快就生下了杨开智、杨开慧兄妹俩。
杨昌济
刚结婚时,杨昌济在学业上因屡屡没能“中举”而沮丧、苦闷,向振熙得知丈夫心中的苦闷,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料,更是在事业上也全力支持和鼓励,劝道丈夫继续鼓足勇气,潜心读书学习。
就这样,杨昌济走出了“屡试不第”的阴影,将大部分精力放到私塾教育之中,并决定将毕生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
随着开慧的出生,家里经济压力加大,向振熙为了减轻丈夫压力,学习纺纱织布补贴家用。
开慧5岁那年,湖南突发洪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沿街四处乞讨。向振熙见状,将本就不多的粮食分给灾民食用,这些义举让5岁的开慧备受感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顽固,决心前往日本留学,寻求救国安邦之策。
1903年,杨昌济取得了公派留学的资格,就此离开家乡远赴日本。
当时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向振熙身体瘦弱,独自照顾两个孩子十分艰难,可她还是默默支持丈夫,不愿意成为其的累赘。
但当时杨昌济手头没什么积蓄,赴日留学又需要很大一笔钱,为了给丈夫筹集经费,向振熙请求父亲资助。向寿吾二话不说,将家里的部分良田卖掉,交到女婿杨昌济手中。
谁知,杨昌济这一走就是10年,他先是在日本留学6年,又去往英国留学三年,再前往德国考察九个月。
漫长的十年时间里,向振熙含辛茹苦养大孩子,杨开智兄妹俩也比其他同龄孩子早熟、懂事,学习之余总会为母亲分担家务。
期间,杨昌济也多次写信回家,以表思念之情,勉励母女三人。当得知开慧已进入衡粹实业学校学习,杨十分高兴,鼓励妻子也能够前往学堂,和女儿一道求学。
杨开慧
向振熙已40多岁,在丈夫的鼓励下,她毅然踏入了学堂,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此次学习让她的视野得以开拓,人生观也大为转变,对进步思想更是崇拜。
支持女儿、女婿革命
1913年,杨昌济学成归来,看到妻子已是两鬓白发,看到儿女已长大成人,他的心情此起彼伏,发誓不会再离开儿女、妻子。
此时的杨昌济已是国际有名的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北洋政府、湖南政府纷纷写信请他当官,可他一一拒绝,来到湖南师范学校担任教授,引来了一大批学子纷纷上门求教。
1914年,毛润之也成为杨昌济的学生,对于这个高个子的俊秀青年,杨昌济高度评价道:“海内人才,前程远大。”
每逢周日,很多有志青年如蔡和森、萧子升都会来到杨昌济家中交流探讨。此时,21岁的毛润之也走到杨家拜访,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师母向振熙和13岁的杨开慧。
蔡和森
对毛润之,向振熙并不陌生。她每次给丈夫整理书案时,都能看到丈夫圈读的学生作业,毛润之的名字出现最多,闲余之时,丈夫也会对润之赞不绝口。
每次毛润之、蔡和森等人上门时,向振熙都会热情接待,端茶倒水、递上零食,备上可口饭菜,留他们在家中吃饭。
当时的毛主席痛失慈母,师母无微不至的照料,让他备受母爱的关怀。
时间来到了1918年6月,北大校长蔡元培盛邀杨昌济前去担任伦理学教授。当时的北京大学是国内顶尖学府,杨昌济能被邀请,说明其学术水平可以。
经过考虑后,杨昌济举家迁往北京,离别这天,毛主席等人纷纷前往湘江码头送别。当时交通不便,见面难上加难,很多人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恩师。
不过,当时北大也给了杨昌济一个名额,准许他推荐学生前往北大进修。杨第一时间想到了学生润之,待他在北京安顿好后,写信给润之邀请其前往北京。
就这样,分别三个月后的润之再次见到恩师杨昌济,当时毛润之已决心参加革命,他表示自己年龄已大,不想再当学生。
杨昌济劝道:“你才25岁,正是学习的大好年龄,应多多学习。学费你别担心,我出就行。”
毛润之被深深感动到了,他决心继续深造。而为了解决他的经济问题,恩师还为他介绍了北大图书管理员工作,并邀请他住进杨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此时的杨开慧已17岁,对毛润之愈发的崇拜。而润之也介绍她阅读了《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丰富了其眼界。
随着彼此的长时间接触,志同道合的两个人相爱,向振熙是过来人,自然知道两人关系,打心眼里高兴。
然而,好景不长的是,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因病去世,临终前他希望妻子能撮合杨开慧和润之走上婚姻殿堂。
因杨昌济生前不为功名,家境清贫,家里没钱给其安葬,好友蔡元培、章士钊等人鼎力资助,这才让杨昌济灵柩得以回到家乡板仓。
毛主席得知恩师病逝,伤心不已,忍着悲痛为恩师办理后事,一路护送恩师灵柩返乡,而回到长沙的毛主席,决心投向革命事业。
为了能将新思想、新文化传播开来,他决定创办《文化书社》,引领广大青年加入革命中来。
然而,毛主席手头紧张,根本拿不出这笔钱。向振熙得知后,将亡夫杨昌济办理丧葬剩下的钱拿出来,支持准女婿革命事业。
当时润之和开慧已确立感情关系,可根据当时的传统陋习,杨开慧需守孝3年才可出嫁。然而,早已被进步思想熏陶的向振熙,站出来鼓励两人早点结婚,这样她也能早点抱上外孙。
就这样,1920年12月,19岁的杨开慧嫁给了27岁的毛主席,两人打破常规,不坐花轿、不做嫁妆、不举办婚礼。值得一提的是,杨开慧此前刚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毛主席组成了革命伴侣。
婚后,杨开慧在丈夫的思想熏陶下,接受了许多新思想,她在就读福湘女中时是全校唯一剪短发的女子,被校方批评后她坚持认为这是自己的自由。
她还发表了《向不平等的根源进攻》等文章,用尖锐泼辣的笔锋,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陋习。
1921年秋,杨开慧光荣入党,为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为了掩护丈夫的革命活动,她辞掉教师工作,负责党机要情报传递工作,并前往工人夜校讲课。
而此时的向振熙也从师母变为岳母,她对女儿、女婿的革命工作十分支持,默默在背后加油鼓励,掩护他们的地下革命工作。
向振熙
开慧牺牲,孤独半生
1922年10月,毛主席、杨开慧的爱情结晶诞生,一年后又生下第二个孩子,1927年生下第三个孩子毛岸龙。
外孙的出生,让慈祥的外祖母向振熙露出了笑容,她负责照顾三个孩子的重任,不让女儿、女婿为孩子操半点心。
然而,随着革命的不断推进,毛主席、杨开慧的名声愈发响亮,但同时也引来了敌人的嫉妒,恨不得将其除之而后快。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在中央指示下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杨开慧为了不给丈夫添麻烦,带着孩子来到了故乡板仓一带,继续开展地下活动。
尽管已和组织上失去联系,但杨开慧仍继续领导长沙、平江、淮阴等地的武装斗争工作,且坚持了三年之久。
1930年8月,攻打长沙的工农红军离开后,湖南军阀何键展开了疯狂报复,指挥清乡队丧心病狂的抓捕、残害共产党人,还悬赏一千大洋抓捕杨开慧。
向振熙听了后心急如焚,她只能祈祷女儿平安无事。不过杨开慧在当地的群众基础好,多次得到群众及时报信掩护,悄悄转移到外婆向家,暂时脱险。
然而,两个月后的一天,思念着孩子和母亲的杨开慧趁着夜幕悄悄返回板仓。尽管她的行踪十分隐秘,可向家附近早已被敌人监视,她出来后就被敌人盯上。
待到她回到板仓时,迎接她的是反动军阀的枪口,敌人将她和儿子岸英、保姆陈玉英一同抓进监狱中,想尽办法对其折磨,让她说出丈夫毛主席的消息。不过,杨开慧宁死不屈,怎么都不透露半点机密。
敌人见她这样,又胁迫她解除和毛主席的婚姻关系,但杨开慧只说了句:“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
一次六舅妈前去探监,从不化妆、不穿新衣的她,希望六舅妈帮自己买上化妆品,将结婚时才穿的蓝色旗袍带来。
杨开慧的想法很简单,她要体面的离开人世,有尊严的走向刑场。
在走向刑场前一天,杨开慧对六舅妈说:“告诉妈妈,不要为我难过,帮我照顾好孩子……死我一个人没关系,共产党是杀不完的。”
11月14日,杨开慧昂头挺胸的朝着刑场走去,英勇就义,年仅29岁。
爱女牺牲的消息传来后,60岁的向振熙当场晕了过去,她怎么也想不到白发人送黑发人。
不久后,身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毛主席,听闻爱妻牺牲,他悲痛说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而后,他又寄去30块银元,以三个儿子名义,为杨开慧立碑。
杨开慧遇难后,向振熙决定遵照爱女遗愿,将三个外孙抚养长大,可亲友们都怕敌人加害,建议她将孩子送到上海。
就这样,六十岁的向振熙忍着悲痛送走外孙,开始了孤独的晚年生活。此后的生活中,她几乎每天都在忧虑中度过,时常站在屋前张望着,渴望熟悉的身影出现。
时间来到了1949年8月,长沙迎来和平解放,纪律严明的解放军走进长沙城,杨开智走在人民群众队伍中,目送着解放军的到来。
回到家后,杨开智连忙将此事告诉母亲向振熙,杨老夫人听闻后激动落泪,喃喃地说:“革命终于成功了,我等到了这一天,替女儿见证了新中国的到来……”
过去20年里,毛主席一直忙着革命,没能和杨家取得联系。但革命成功后,毛主席开始挂念着革命道路最初时给他莫大支持的向振熙。
1949年9月,王稼祥妻子朱仲丽准备回老家湖南长沙探亲,而此时的向振熙老太太已被湖南省领导接到长沙生活。
正忙着开国大典工作的毛主席,虽然没有时间返乡,可他仍牵挂着杨老夫人,委托其带去几件皮衣给岳母,并亲写一封信问好。
拿着那张沉甸甸的信,看着熟悉的字迹,看着信中的亲切关怀,向振熙多年来的酸甜苦辣涌上心头。
朱仲丽临走前,按照主席指示,将向振熙接到北京生活,让女婿多尽到孝心,但已见过太多风雨的杨老夫人不想再折腾了,守在女儿和丈夫身边,拒绝了这一邀请。
新中国后,毛主席为了国家建设日夜操劳着,可每当想起妻子杨开慧,他都会无比伤痛。
1949年11月,开慧表弟向三立前往北京出差,主席亲自接见了他。当向三立谈起表姐过去的革命事迹时,主席悲痛说道:“如果开慧当时在你家,一定不会出事。”
他还多次接见曾和杨开慧一起受刑的保姆陈玉英,每当陈玉英说起狱中杨开慧的英勇事迹时,主席总会流着泪,说:“看见你就像看见开慧一样……”
1957年2月,杨开慧当年好友李淑一写信给毛主席,请其抄写一份毛主席1920年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
读完这封信后,毛主席再也抑制不住对杨开慧的思念,他满怀深情的写下千古绝唱《蝶恋花·答李淑一》,字字句句无不体现着对已逝妻子杨开慧的无限爱恋。
主席将对夫人杨开慧的思念和爱转移到岳母向振熙身上,尽到自己作为女婿的孝道。
1955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领导人薪资也改为薪金制,毛主席作为国家主席,工资标准为601元,可他却主动坚持下调工资,调至三级标准,每月可领404.8元。
毛主席领了工资后,第一时间想到了远在湖南的杨老太太,每月都会从稿费中拿出一笔钱给向振熙。
每月就算再忙,他也会问秘书是否发了生活费,如果没有发,那就及时补发,直到老人去世后才停止。
毛主席也曾指示过湖南省政府,要对杨老太太给与特别照顾,如有困难可提供帮助。
毕竟,杨家为了支持中国革命牺牲了太多人了,女儿杨开慧29岁牺牲,唯一的亲孙女杨展21岁牺牲于抗日战场,就连大外孙毛岸英也壮烈牺牲。
古来最忌讳白发人送黑发人,可20年间向振熙老人送走了三位至亲,她内心难以弥补的伤痛太多,足以有资格得到特别关照。
主席虽然对杨老夫人特别照顾,但都是自掏腰包,尽管他感恩杨家、向家,却从不为亲戚搞特殊。
一次,杨开智写信希望主席帮他在北京安排职务,主席拒绝后,他又提出在湖南谋个厅长当当。主席回信道:“一切按正常规矩办事,别让政府为难。”
毛主席身上的高尚品德让人终身敬佩,他对岳母向振熙的点滴照顾也是中华传统孝道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