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意义

解毒时光 2021-10-23 17:22:17

幸福可能是像不老药一样令人神往的东西,但即便如此,当被问道幸福是什么的时候,人就仿佛是一个手拿着勺子但却面对这一片汪洋,想象中的幸福是确实的,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说起。

作为思考幸福的出发点,一般来说都要从自身感受开始,而与幸福最常见的关联状态就是在某一种欲望被满足的时候,幸福就油然而生了。在功利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幸福可以被看作是欲望满足的代名词,功利主义所追求的最大化幸福就是欲望满足的效用最大化。

这一点毋庸置疑,当我们饥肠辘辘的时候,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饭就是幸福的。但按照经济学中边际效益递减的理论,吃第五个包子的幸福感远远不如第一个包子来的强烈,所以幸福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满足,而是带有一定的阶梯性质。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分层的理论,如果按照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个最基本的划分来看,与幸福相关联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也是分层的,简单的说,幸福也是分层的。

跳出需求的分层,更直接的方式是回顾每个人的内心,幸福最直接的是对生理欲望的满足,冬日里饱食一顿热餐就是幸福的,但这还不够,当我们饱食之后躺在温暖明亮的屋里,阳光均匀的洒在身上的时候,另一种超越了生理需求的幸福感悄悄的爬上了意识的顶峰。

不仅如此,那些为了信仰做出对生理欲望的妥协,甚至是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也会认为自己在那一刻是幸福的。因为在生理需求之上,还潜藏着更多的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需求,比如被尊重或是为了某个重大的事业牺牲自我。

这样我们也就慢慢的理清了幸福的一些特性,接下来可以试着对幸福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描述。

首先幸福可以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源自体验,另一个是源自意义。

大多数生理欲望的满足都是体验层面的,这种幸福是即刻的、感受的、无需描述的,给人带来的大多是快乐的、宁静的、满足的感受;而在体验之外,还有一些幸福来自于意义,最明显的就要数牺牲,大到为了民族、国家的牺牲,小到为了爱人、孩子的牺牲,这种牺牲本身并不带来幸福的体验,而是行为中的意义,带给人幸福。

由此,可以明确幸福是认识的,而非本体的。

也就是说没有一种什么东西叫做幸福,幸福是人对某种感觉、某些意义的认识,可以是感官的体验,也可以是意义的反思。人在自然的世界中是找不到幸福的,幸福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存在于感受与思考之中。

同时,幸福这个词的背后,可以拆解为两个方面,根据幸福的来源,也就是从体验而来的,可以叫做幸福感,从意义而来的可以叫幸福观。

那么当我们谈论幸福的时候,大多数时候谈论的都是幸福观。因为幸福感作为一种感受,是一种极其个人化的,几乎无法被传递的感受。所以可被人探讨的基本上都是幸福观,也就是从意义层面获得的那些幸福。

不过在这里还有个有趣的问题,也就是不能被探讨的幸福往往是容易被共同感受的,但那些可以被探讨的幸福,确是不容易被共同体验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饥饿后的饱餐,虽然这种幸福感无法描述出来,只能用幸福来代替,但大多数人对这种行为都会有着极其相似的感受,也可以理解他人的这种幸福。但在一个现代社会追求文明进步的人,就很难理解那些原始社会中将自己奉献给神灵的幸福观。

沿着这个思路看,那些能被经常探讨的幸福观,实际上是一系列的评价标准所构成的,这些标准告诉那些浸入在其中的人,什么是幸福的,什么是不幸的。从这个角度看,幸福就超越了感受,幸福是一种评价,是一种在文化中对生存状态以及行为方式的评价。

当然这种评价可能也会诱发一些个人感受,比如在一个婚姻观念相对保守的文化中,晚婚或者不婚就会被认为是不幸福的,虽然可能并没有给当事人造成不幸福的感受,但久而久之,当事人也会对自己的幸福产生怀疑。

在这种评价的幸福基础上再扩展一些,就能发现幸福的一个重要特性。由于评价大多数是事后的,所以幸福观往往是一种事后的评价体系,而幸福感则是一种即时的感受。或者说,幸福感大多取决于在短时间内的人的体验,而幸福观则偏向于长期的评价。

比如一个人为了正义的牺牲,在那一刻看起来是不幸的,但如果放在长远的角度看,他的牺牲产生了重大的正面效应,那又会被评定为是一种幸福。也许这个例子有些极端,那么回到更日常的生活中,一个生活条件不好的人为了孩子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糟,这就使得这个人在短期内一直处于困苦当中无法获得幸福感,但20年过后,孩子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钢琴家,这当父亲听了儿子的首演之后,激动的泪水会告诉他过去的20年没有白费,也都是幸福的。

所以,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