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的发展不仅限于战争与掠夺,和平与共赢才是国家长远相处的理想状态。然而,动荡与不稳定是其固有特征。两国实现和平共处且互利共赢尤为艰难,尤其在有过直接战争历史的民族间,更是难上加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两国关系迎来转折,毛主席、周总理等与访华的尼克松总统及其高层多次会谈,共商友好合作。尽管双方存在诸多差异,但经两国领导人和人民的携手努力,《中美联合公报》的发布标志着两国迈向和平发展之路。
尼克松对访华时光深表怀念,尤其在周总理逝世后,他专程来华吊唁这位挚友。在吊唁过程中,秘书的某句言语触动了他,令他不禁情感决堤,泪水悄然滑落。
尼克松和周总理之间有何故事?这不禁让人好奇,秘书到底传达了怎样的信息,竟能引发人们对这段往事的探究。
【中美建交的前后过程】
中美关系历经变迁,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两国曾携手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抵御德、意、日三国的威胁并取得胜利,但至五十年代,这一联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合作走向了对峙。
五十年代初,美国在朝鲜挑起战争,无视我国多次警示,企图将战火蔓延至鸭绿江畔。在此危急关头,毛主席毅然决定,克服种种异议,派遣由彭德怀元帅率领的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进行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战争持续近三年,给中美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最终中国取得胜利,却让两国关系降至冰点。这场战争让美国首次在国际上遭遇战败,而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已初步展现出与美苏分庭抗礼的趋势。
苏联曾与中国关系融洽,但后来因故对我国实施制裁,导致中苏美三国陷入敌对状态。这一转变对正在发展道路上的新中国极为不利。
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格局,成为中苏美三国外交的重大挑战。与美苏的强硬外交不同,我国外交长期由周恩来总理主导。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周总理便已着手规划未来三国的合作方向与关系发展。
1941年,在反法西斯联盟初建之际,周恩来已与美国总统罗斯福探讨过中美关系。彼时,中国由国民党执政,蒋介石势力更大。考虑到罗斯福任期有限,他对这些可预见的中美关系未来并未给予过多重视。
抗战胜利之际,美国人开始意识到共产党军队的非凡与强大,随后派遣媒体专访毛主席等人。许多美国人对这支朴素坚韧的共产党队伍深感惊讶,即便朝鲜战争结束后,他们对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高层的高度评价依旧未减。
尽管国际局势复杂,美国作为世界强国,其外交政策调整不易,但中美两国关系并未如预期般尖锐对立。两国早期的外交交往,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及后续的中美建交铺设了重要基石。
【周恩来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1年4月,日本名古屋举办的世界乒乓球赛上,中美运动员在乘车时意外相遇,这一小插曲成为了两国关系破冰的关键时刻,即后来广为人知的“小球转动大球”事件,标志着中美正式开启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4月14日,参加乒乓球赛的世界各国运动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出人意料的是,与我国国际交往甚少的美国球队被安排在了离周总理的位置。周总理热情欢迎各国运动员,并期望他们在比赛中取得佳绩。
致辞接近尾声时,周总理意外提及中美关系,他温和地对美国乒乓球队员表示:“你们此次来访,我谨代表中国人民致以热烈欢迎,并相信这将促进中美友谊,带来更多未来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局势当时错综复杂,美苏两大强国间的关系紧张至极,亟需破冰。我国作为新兴的国际力量,地位日益凸显,美国显然不愿错失这一重要的外交战略契机。
1972年,经过中美高层领导持续的努力与推动,尼克松总统乘坐其专用飞机抵达中国进行访问,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两国关系的重大进展。
尼克松抵达时,周恩来亲自前往迎接。尽管是初次相见,他们却像久别重逢的老友般微笑寒暄。随后,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这一刻,摄像机定格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瞬间。
2月28日,两国元首深入交流了中美关系,并就台湾主权等重大议题达成共识。随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布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了根本性的缓和与突破,开启了新的篇章。
尼克松对我国展现的待客之道和大国风范多次表达赞叹,他之前的担忧烟消云散。在后来的回忆与专访里,他高度称赞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是我遇见的最具逻辑、睿智且风度翩翩的外交家。”
【尼克松祭奠老友】
1976年,中国历经重重哀伤。年初,1月8日,周恩来总理因病离世;随后,朱德、毛泽东等伟人亦相继辞世。此外,唐山发生的大地震震惊寰宇,给正在稳步前行的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1974年前后,周恩来总理的健康状况已颇为堪忧,亲友们纷纷劝其尽早医治。鉴于此,毛主席也亲自做出指示,规定总理每日的工作时长及接见访客的数量,以期他能多加休养。
然而,1976年时“四人帮”气焰嚣张,社会动荡不安,总理深知国内外形势严峻,自己不能稍作喘息。长期劳累之下,他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最终在1月8日,因医治无效而离世。
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公布后,国内外舆论迅速哗然。党内,叶剑英等周总理的老战友迅速行动,组建治丧委员会商讨后事。同时,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走上街头,为周总理哀悼。
然而,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表示:“恩来在世时曾专门叮嘱我,他的身后事应一切从简,不希望大张旗鼓。他拒绝举行追悼会,也无需保留骨灰,希望将他的骨灰撒向大海。”
邓颖超的一席话,让在场的战友们深受触动,毕竟大家都是战场上并肩作战、历经生死的兄弟。看到邓大姐如此坚决,大家纷纷调整了原先的计划。
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国际领袖纷纷表达哀悼,特别是美国总统尼克松,他与我国建交时间不长,却特意从美国远道而来,再次访问中国,以示吊唁。
下机后,尼克松忆起与周总理昔日亲切握手的情景,感慨这位挚友已离世。心中泛起一丝苦楚,他向一旁接待的中方人员轻声请求:“能否带我去周的墓地,让我再次致意?”
出乎意料的是,工作人员告知我们:“遵照周总理的遗愿,他的骨灰并未保留,而是被全部撒向了浩瀚的大海。”
尼克松听后呆立当场,思绪飘回往昔,两人由陌生至熟悉,终却阴阳相隔。他叹息一声,对邓颖超道:“请节哀,周的离世我们深感悲痛,但他的功绩,将永载世界史册。”言及此,在场众人皆动容落泪。
各国纷纷以各自方式悼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联合国也降半旗志哀,这充分展现了周总理在国际上的卓越人格魅力与显著历史地位,尼克松之外,世界对此均有深刻反响。
周恩来一生勤勉奉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句话深刻反映了他的生平。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将继承他的志向,为新中国的发展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