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中饱含深意的七句话,不可不读

晴羽微蓝谈文化 2025-02-28 05:33:38

他是初唐一束耀眼的光,不经意间掀开壮阔唐诗的序章。他是孤独和自负的代言人,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隐喻自己就是那个被等到的人。

虽然诗作不多,一篇《春江花月夜》却足以“压倒全唐”。他就是张若虚,在初唐作为新星并不起眼,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愈发闪亮夺目。

可见《春江花月夜》后劲之大。全诗共三十六句九韵,有对自然的欣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也有对人类情感的追寻:“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其中最富深意、最有哲理的,当属以下七句。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春寒料峭,寒气在不易察觉的空中凝结成霜。洁白的月色照在同样透白的霜粒上,二者融为一体,霜隐匿不见。人们只感到丝丝冷意,却寻找不到流霜的存在。

沙洲上的白色沙子也一样,月光照在上面,你以为是被月亮照出的白茫茫一片,其实沙子本身也十分莹白。现象似乎掩盖了本质,本质因此难以辨别,似存在又似不存在,似空又似非空。哲学意蕴由此呈现。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屈原在《天问》里发出过和张若虚一样的灵魂拷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他问天、问地,问阴阳、问日月,屈原问的太多,后人答不上来。

此后就再无人去关注宇宙,询问生命的意义。到了初唐,张若虚来了。幸好,他只针对生命有此关键一问:是谁在江边第一个见到月亮,而月亮,又是从哪一年开始,捕捉到人类的踪迹呢?

屈原和张若虚,这二人完全跳出了有限的眼界,将生命经验延伸到无限大。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庄子讲:“吾生也有涯”。张若虚把“吾”扩大为“代代”,那么“吾”虽然只能活最多百八十年,可是“代代”接力棒似地将生命传下去,就可以活到地老天荒了。

这边人类忙不迭更替,江月却从来不惊不乱,兀自矗立,每一分每一秒都似岿然不动,就好像人间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的确,人类看起来何其渺小,在大自然面前,他们不过是一粒尘埃。作者总能跳出小我,站在宇宙视角睥睨众生。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认为,江上这轮明月一定在等着什么人,万幸的是,它终于等来了张若虚。因为此时此刻,张若虚正在揣摩月亮,不仅倾慕它的美好,还理解它的恒心。月亮终于等来了一位心中有丘壑、腹内藏乾坤的暖心过客。

不过,今晚之后,江月将等待下一个知己到来,有可能是明天,也有可能是一千年以后的某一天。生命是不确定的,只有那滚滚东流的江水,在诉说着永恒的意义。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在同一片月光下,彼此思念的人却无法聚首。张若虚希望月光携着自己的祝福和思念,照耀到他牵挂的人身上。祝福和思念会化成明亮的问候,让那个人倍感欣慰。

这份愿望其实很好实现,因为宇宙只有一个月亮,那个人只要沐浴在月色下,就一定能收到他的心意,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心有灵犀吧。

在张若虚笔下,生命的空间变得无限大。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扁舟上的男子,可能是船夫,也可能是船客。他们为了生计四处漂泊,此时此刻,他们的家人也一定在思念着他们吧。作者从扁舟上的男人联想到他们的亲眷,不难看出,张若虚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诗人。

细腻敏感多思同情心泛滥,是诗人的标配,张若虚一样不缺。其实这个时候,他一定也在思念着谁。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鸿雁飞过江水的时候,身影映在水中。待鸿雁飞过,虽然影子消失了,但江水记住了鸿雁的样子。那份吉光片羽,成为了江水的一个梦。

鱼和蛟龙潜游在水中,有如闲庭信步。江面上水纹波动,是鱼龙出行带来的余音。但是它们不知道,只有天知道、云知道、江上的燕子知道。

高中的时候,高三即将毕业的学长在楼下喊:“永远的1995!”我听得一清二楚,觉得很豪迈,现在仍记忆犹新。可能学长早就不记得了,但是光阴记住了,青春在刹那变成了永恒。这就是哲学吧。

《春江花月夜》中的哲思小语似星辰洒落全篇,张若虚和宇宙对话,也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初唐的陈子昂也发出过同样的慨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在自然面前变得如此渺小,可是人的眼界却可以像宇宙那样无限广阔,像时间那般无限延伸。大气格局由此形成,盛唐气象正一点点袭来。

李白的洒脱——“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杜甫的沉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空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勃的深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似乎都能在《春江花月夜》中觅得踪迹。

要不怎么说《春江花月夜》能够“孤篇盖全唐”呢,实力定然不允许它低调。

0 阅读:3

晴羽微蓝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