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广袤天地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网民对某些国家持有特定看法,其中韩国与印度较为典型。这并非无端的偏见,而是这两个国家的部分人群常常表现出过度夸夸其谈的行径。韩国频繁将源自中国的优秀文化元素拿去申遗,而印度方面,不仅普通民众时常提出诸如“你们的上海比得上我们的孟买吗”这类自吹自擂的问题,就连印度总理莫迪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 近期,莫迪在新德里举行的第三十二届国际农业经济学家会议上宣称,印度已然成为粮食过剩国家,能够为全球粮食与营养安全提供解决方案。
他还提及印度是最大的牛奶、豆类、香料生产国,以及第二大粮食、水果蔬菜、棉花糖、茶叶和养殖鱼的生产国。在莫迪的表述里,印度俨然就是一个现代化农业强国,印度民众早已衣食无忧,甚至有大量粮食可供出口。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每年发布的全球饥饿指数报告给出了答案。在参与统计的 119 个国家中,印度仅排在第 112 位,属于严重饥饿国家范畴,这才是印度农业的真实写照,也与大众对印度的普遍认知相符。 对比中印两国情况更能说明问题。中印均拥有 14 亿人口,从领土面积看,中国更为辽阔,但就耕地面积而言,印度却占据优势。
印度的自然条件在某些方面也优于中国,例如中国东北的黑土地虽肥沃却一年一熟,而印度多地处于热带,部分区域可实现一年三熟。此外,印度的农业人口数量远远多于中国。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农村多为留守儿童与老人,大量家庭已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土地流转现象普遍,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估计全国不超过 1000 万,而印度至少还有数亿农民从事农业活动。 然而,尽管印度在耕地、农业人口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都优于中国,但其粮食产量却令人大失所望。中国每年粮食产量可达 6.7 亿吨,而印度仅为 3.3 亿吨,仅为中国的一半。
在粮食消费与贸易方面,中印两国同样有着 14 亿人口,中国的 6.7 亿吨粮食虽能基本保障主粮自给自足(主粮自给率常年维持在 90%以上),但仍需大量进口大豆、玉米等,主要用于饲料加工以及大豆榨油等,旨在提升民众生活品质。反观印度,自身粮食总产量仅 3.3 亿吨,却每年向海外出口超过 4000 万吨大米。莫迪还为此沾沾自喜,宣称印度是大米主要出口国。但人们不禁要问,本国粮食产量本就有限,如此大规模出口,印度民众又将何以为食?这也难怪印度有众多民众处于饥饿与营养不良的状态,甚至民间会调侃印度是“1 亿人口和 13 亿牲口”。莫迪大言不惭地宣称印度农业已实现过剩并可大量出口,殊不知这是以牺牲广大印度普通民众的健康为沉重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