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税收入暴增,引起中央关注!坚决不能以罚代管,破坏营商环境!

照理看趣事 2024-12-21 13:24:00

今年以来,地方罚没收入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这一现象已引起国务院的高度警觉。中央高层在相关会议中明确提出,需强化执法监督工作,重点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大量异地执法以及大额顶格处罚等情况,强调地方政府绝不能因财政资金短缺而肆意进行乱罚款行为。 那么,究竟什么是罚没收入呢?罚没收入是指执法机关依法收缴的罚款、没收款、赃款,以及没收物资、赃物的变价款收入。其涵盖了公安、交通、税务、法院、市场监督等部门的一般罚没收入,还包括公安、市场等部门的缉私罚没收入。 据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 11 个月的非税收入(主要为罚没收入)约达 3.7 万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 17%,其中 10 月份和 11 月份的非税收入增速更是超过 40%,如此数据着实令人触目惊心。

罚款的初衷本是打击各类不法行为,地方政府在面对不法行为时严格执法无可厚非。然而,在年终岁尾之际,罚没收入及非税收入这般飞速增长,不禁让人担忧是否会对各地的营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回顾过去,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税收与卖地收入,即所谓的土地财政。但近两年来,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全球大环境不佳致使税收减少;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进入冰河期,土地出让遇阻,地方政府收入大幅缩水。当下,不少城市面临困境,甚至出现公务员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不得不千方百计拓宽收入渠道,这也导致近期罚款增多的现象出现。

工商、交通、税务、市场监督等各个部门在严格执法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增加了收入,以保障公务员的工资发放。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举两得之举,但实际上,执法岂能被罚款所替代? 倘若各地在罚款过程中尝到“甜头”,因财政收入匮乏导致工资无法发放、基建难以推进、土地又无法出售,便企图通过加大罚款力度来解决问题,甚至采取国务院所指出的顶格罚款方式,那就偏离了执法的初衷。有些事情原本通过批评教育即可解决,却非要进行罚款;有些罚款本可适度,却非要顶格处罚,从几千元罚到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更有甚者,是否会出现钓鱼执法的情况?

一旦执法目的从管理和打击不法行为转变为获取罚款收入,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地方政府遭遇财政困难,公务员面临工资发放难题,此时应致力于发展当地经济,而通过大幅增加罚没收入来解决问题无疑是杀鸡取卵之举。这不仅会严重破坏当地的营商环境,还会致使众多私营企业难以维持运营。事实上,困难并非仅存在于政府一方,企业面临的处境更为艰难。若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将企业罚得不敢经营,从长远来看,地方经济必将陷入更为严峻的危机之中。 因此,在这一关键时刻,国务院及时定调,要求各地严格审查罚没收入情况,高度重视其增速过快的问题。像 10 月份和 11 月份同比增长超 40%的情况,着实值得深思,其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亟待探究。

0 阅读:1

照理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