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为作者原创,欢迎点赞、留言评论。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方便了解我的其它文章和后期第一时间收到新作推送,期待您的关照。
一、中国文字是世界上上唯一没有中断和消失的文字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甲骨文距今已有约 3600 多年的历史。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的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对照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古巴比伦楔形文字距今约 5400 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由苏美尔人所创造,后来被巴比伦人、亚述人等众多古代民族使用和发展,在公元前 1 世纪左右逐渐消亡。
古埃及人创造了圣书字,距今约 5200 多年。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体系,一直使用到公元 4 世纪左右,后逐渐被科普特文字所取代。
古印度的哈拉巴文字距今约 4700 年至 3200 年。公元前 1750 年左右,随着哈拉帕文明逐渐衰落和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古印度的哈拉巴文字逐渐消亡了。
而中国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和消失的文字。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二、中国文字的表现力和内涵远超其他文字,
中国汉字是方块字,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形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每个字的构造和演变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中国的甲骨文最开始都是对具体事物的形象描绘,如 “日”“月”“山”“水” 等,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事物的轮廓特征,具有很强的象形性。中国古代的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等宗教活动,记录与神灵沟通的内容和结果。后来汉字逐步演变、绝大部分发展为形声字,大大提高了汉字记录语言的准确性和效率,由形旁和声旁组成,一个汉字往往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汉字可以通过简洁的字词组合,表达出复杂而深刻的思想;汉字的书写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通过笔画的粗细、长短、疏密、轻重等变化,以及字体的结构和布局,可以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韵味;汉字在音韵方面也有独特的美感,通过平仄、押韵等规则,可以营造出和谐优美的节奏和诗词韵律。这些功能都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字的表现力。

从甲骨文的 “寒” 字来看,其外部是屋子的侧视形(宀),中间是人形,人周围是四堆草形,寓意人躲在屋内,蜷缩在草堆中,以抵御寒冷,生动地描绘出了寒冷的情境。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又在人脚下增加了 “仌”(冰),更加强化了寒冷的程度。
三、从汉字偏旁看中华先民的智慧
汉字偏旁是什么?
偏旁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古时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旁”,如今合体字各个部位的部件统称为偏旁。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所以,“偏旁”,主要包含形旁和声旁两类。如“语”字,由“言”和“吾”两个偏旁组成;“盆”字由“分”和“皿字底”两个偏旁组成;“问”字由“门字框”和“口”两个偏旁组成。有了偏旁,汉字的组成和变化更加丰富、更加便利。
从水这个偏旁说起
中国古代对冰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对冰的物理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表明当时人们已知在冬季凿冰并储存。随着时间推移,古人认识到冰具有降温、保鲜等作用,这一认知为后续冰的应用奠定基础。
饮食方面:夏季,人们会将冰用于制作冷饮和冰镇食物。在唐代,出现了 “冰酪”,这是一种用牛奶、酥油与冰混合制成的冷冻甜品;宋代的冷饮种类更加丰富,如 “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儿水” 等,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
医疗领域:冰被用于治疗疾病,古人发现冰有降温、止血、消肿等功效。《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用冰敷治疗热病的记载,通过冰敷体表来降低体温,缓解病情。
消暑方面:贵族和富裕人家会在室内放置冰块,利用冰块融化时吸收热量来降低室内温度,营造凉爽的环境。在明清时期,还出现了 “冰桶”,类似于现在的冰箱,既可以储存食物,又能散发冷气。
祭祀方面:在祭祀活动中,冰被视为一种珍贵的物品,用于供奉祖先和神灵。如《周礼》中记载,祭祀时 “共冰鉴,祭祀共冰” ,体现了冰在古代礼仪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冰最早是一个象形字。“冰” 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时期,写作 “仌”是由两个形似'人'的符号重叠起来组成。就像严寒中水在岩石上冻结后突起的二个冰块象形。金文的 “冰” 字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有所演变,写作 “仌”,形状更加规整,线条也更加流畅。篆文的 “冰” 字基本延续了金文的写法,只是在笔画上更加圆润、规整。

冰字最早的甲骨文及象形来源
隶书和楷书的 “冰” 字则是在篆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将篆文中的 “仌” 写成了两点水 “冫”,将 “水” 写成了 “水”,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 “冰” 字。
所以我们智慧的先民将象形起源多与冰和寒冷有关的字:净、冷、冻、冰、凉、冽等等,偏旁均设为二点水(冫)
有人会反驳“净”字与寒冷无关啊,其实古人早就发现了冰的物理特性:透明,结晶。

甲骨文的水字像一条弯曲的河流,中间的曲线表示水流,两边的点表示水滴或水花。
金文:与甲骨文相似,但线条更加粗壮,水滴的形状更加明显。
篆文:线条变得更加规整,水流的弯曲度减小,整体形状更接近现代汉字的 “水”,但仍保留了一些象形的特点。
隶书:笔画进一步简化,失去了象形的意味,三点水的形态开始形成,但与现代的三点水写法仍有差异。
楷书: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三点水的形态固定下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偏旁部首。所以我们智慧的先民将象形起源多与水有关的字:湿、流、江、河、湖、海;偏旁均设为三点水(氵)
也有会反驳“浑”、“清”、“深”与水无关,恰恰我们智慧的先民发现水的透明度和深浅度这些物理区别都用水的偏旁为妥。

水和火字的演变过程
冰是水的固态,偏旁二点水(冫)代表了;水是水的液态,偏旁三点水(氵)代表了;可是大自然中水还有气态呀,而汽态大都是在高温条件下形成的。您来看,偏旁为四点水的字:热、煮、蒸、煎、熬、照等等就更是反映了中华先民的智慧;四点水(灬)在古文字中是 “火” 的变形(请看上图右边红圈),最初它的形状就像一堆燃烧的火焰,有火苗向上的形态。所以我们智慧的先民将一些与火或是汽相关的字: “热”“煮”“煎”“熬” 等等,偏旁用四点水在下方表示。火在下面烧,物体在上面被烹饪或者被加热为汽态,这种构字方式形象地表达了字的含义。

中华先民们在与自然相处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文字,又把各种自然现象和物理现象智慧的融入到文字中,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敬佩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创造力和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