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俄乌陷入太深,美智库警告:美军可能在太平洋失去战略主动

东场的校尉 2024-11-08 18:35:10

美国,在欧亚两个棋盘上都投入了大量筹码,但似乎越下越难脱身。

乌克兰战场:

美国的援助,其实是在打“代理人战争”。

从2022年至今,近千亿美元的援助,堪比一个中等国家的年度军费。

这些援助,包括“海马斯”火箭炮(射程可达80公里)、“爱国者”防空系统、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等尖端武器。

中东战场:

美国,直接派出“福特”号航母打击群。

这艘造价130亿美元的新型航母,首次参与实战部署。

1973年,赎罪日战争,美国同样派出第六舰队支援以色列。

但不同的是,当年美国在世界上几乎没有对手。

而今天,发生大变化。

这种“两线作战”,让人想起古罗马帝国晚期,同时应对多线威胁最终导致力量分散。

美国目前的军费开支,已达GDP的3.5%,国债突破33万亿美元。

持续的军事投入,像是一个看不到尽头的“无底洞”。

美国现在面临着一个典型的“续重仓”困境:

已经投入太多,不敢轻易收手。

就像一个在赌桌上输红了眼的赌徒。

明知,继续下去可能会输得更惨,但又不甘心就此离场。

同时涉及两个重要地区。

任何一边退让,都可能影响美国的全球信誉。

超级大国,往往会陷入“过度扩张”的陷阱。

维持全球霸权的成本,往往会超过霸权带来的收益。

美军的军火库,现在透支太多

美国在东欧和中东耗费了太多精力,却突然发现,中国正在太平洋不断增强实力。

这种局面,让美军高层坐立不安。

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弗林上将警告:

“解放军在陆、海、空军事力量上的不断提升和积累,使其“在迈向地区军事优势的道路上进入了加速轨道”!”

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美军同样低估了对手。

当年美军,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欧洲战场,结果在太平洋遭遇重创。

具体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过去20年,解放军海军舰艇总吨位增长超过200%,已成为海军强国。

空军的四代机数量也在快速增长,陆军实现了全面机械化信息化。

CNAS智库的海利格,更是直言不讳:

在欧洲和中东投入大量兵力,却可能在太平洋失去战略主动。

美军现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次要战场消耗太多,反而可能丧失主战场。

美军曾在二战后,成功实现战略重心转移。

1945年,击败日本后,迅速将重心转向遏制苏联。

但当前的困境在于:

美军,既要应对欧亚传统战场,又要面对太平洋新挑战。

近千亿美元的对乌援助、中东的航母部署。

都像是沉重的锚,让这艘船难以迅速转向太平洋。

既想不放弃现有利益的同时,又能集中力量应对主要挑战?

美军军火库,现在透支太多,已经“存款不足”。

全球性散财,让美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困境。

具体数据令人震惊。

过去三年,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军援价值数百亿美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年度国防预算。

最近的中东行动,更是暴露了美军的“弹药荒”。

在一次拦截行动中,美军一晚就发射了12枚标准-3反导导弹。

要知道,这种高科技导弹的年产量仅有几十枚!

这就像是把一年的工资,在一个晚上花掉大半。

这种情况十分危险。

二战期间,日本就曾因弹药储备不足而在中途岛战役后,逐渐失去制海权。

当时日本的“零式”战斗机,虽然性能优异。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足够的弹药支撑,再好的武器也成了纸老虎。

军工产能的跟不上,更是雪上加霜。

当弹药储备低于“警戒线”。

意味着,美军已经失去了打一场高强度地区战争的能力。

虽然技术依然精湛,但体能已经不支,随时可能倒在擂台上。

弹药储备不足,往往是失败的前奏。

一战期间,德国就是因为弹药和物资储备不足,最终在消耗战中败下阵来。

后勤补给,比武器先进程度更重要。

中国发展的新路子

中国虽然身强力壮。

却始终保持谦和,从不恃强凌弱。

海利格的观点,反映了典型的“修昔底德陷阱”思维:

认为新兴大国,必然与守成大国发生冲突。

历史上,确实有不少国家走了“国强必霸”的老路。

比如1941年的日本、1914年的德国,但中国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以南海问题为例。

中国虽然拥有强大的海军——3艘航母、现代驱逐舰,但面对挑衅时选择的是对话而非对抗。

在西南边境,中国克制更是显而易见。

尽管在高原地区,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

包括完善的后勤补给系统、先进的高原装备,但中国始终通过外交谈判来解决争端。

“大国之德,容于物。”

古代中国,在综合国力最强时期,选择的是“远人来服,则怀柔之”的策略,而不是四处征伐。

郑和下西洋带去的是丝绸瓷器,而不是刀剑征服。

海利格的观点,暴露了一些西方智库的镜像思维:

把自己的行为,逻辑强加于人。

一个习惯性紧握拳头的人,无法理解别人为什么选择伸出手掌。

真正的大国实力。

不在于能打多少仗,而在于能避免多少仗。

从更深层次看,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提供了一种新的大国发展模式。

不是“国强必霸”重演,而是一条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路。

集中力量对付中国?

美国空军参谋长海利格的这一提议,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

但仔细分析美国的全球军事布局,就会发现难以实现。

来看几组关键数据:

美国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800个军事基地,分布在约70个国家。

仅在中东,美军就部署了约4万人,每年军费支出超过500亿美元。

庞大的开支,实际上是在守护美国的霸权利益。

以中东为例:

1971年,美国解除黄金与美元挂钩后,与沙特达成协议,以军事保护换取石油美元结算。

这一巧妙安排,让美元获得了石油美元的地位。

2023年,沙特宣布考虑用人民币结算部分石油交易时,立即引发华盛顿的强烈反应,就是明证。

再看欧洲:

美国在德国驻扎约3.5万军人,每年投入约80亿美元。

这些支出不仅是军事投资,更是在维系跨大西洋联盟。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

北约盟国纷纷增加军费开支,订购美国武器。

仅2023年,波兰就向美国订购了,96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1000辆艾布拉姆斯坦克。

1823年,门罗主义宣示美国只专注美洲事务。

但珍珠港事件,彻底改变了这一认知。

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投入约1300亿现值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构建起全球经济金融网络。

这些投入带来丰厚回报:

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约60%,国际支付约40%使用美元。

如今的美国:

中东的军事存在,保障石油美元。

欧洲的军事联盟,支撑北约体系,全球基地网络则确保海上通道安全。

贸然将资源集中到西太,可能引发连锁崩塌。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时。

英国仓促撤出中东,导致其全球影响力迅速衰落的教训仍在眼前。

遏制中国?没那么容易

美军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到西太,就能遏制中国吗?

今天的中国军事实力,已经不是70年前。

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现役军队,约200万人;

拥有355艘各型军舰,规模超过美国海军293艘;

空军拥有2000多架作战飞机,包括歼-20隐身战机等先进装备。

但更关键的是,中国的战略纵深和综合国力:

地理优势:

中国在西太平洋,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从渤海到南海的战略纵深。

即便美军集中力量,也难以有效封锁如此广阔的区域。

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射程,可覆盖第一岛链。

东风-26中程弹道导弹,更被称为“关岛快递”。

这些都构成了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

产业优势: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具备年产1000万吨以上钢铁的企业就有6家。

持久战中,中国具备强大的产业支撑能力。

对比二战时,日本因工业体系不完整而最终失败的教训,这一优势尤为重要。

再看技术实力:

从北斗导航到山东号航母。

从歼-20到运-20,中国已经掌握了现代战争所需的核心技术。

2023年,中国在全球新申请专利中占比超过30%,位居世界第一。

任何试图,通过单纯军事手段,遏制一个正在崛起大国的做法都难以成功。

拿破仑试图封锁英国,结果适得其反;

冷战时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最终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更重要的是,今天中国始终坚持防御。

自1979年以来,从未主动发起对外战争,但在维护核心利益上的决心是明确的。

我们既不主动挑衅、又坚决捍卫的立场,止战之战。

试图通过军事手段,遏制中国的设想。

不仅缺乏可行性,更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1 阅读: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