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上午,《金瓶梅》研究前沿论坛暨《燕影集》出版座谈会在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会议室召开。该座谈会由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主办。
座谈会会场
出席座谈会的人员有:
邀请外地来徐的嘉宾——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河北省《红楼梦》学会会长霍现俊;河南大学教授,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张进德;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古代小说网主编苗怀明;南京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书画艺术研究所所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燕影集》题签书法家仇高驰;文物出版社编审,文学博士,二编室原主任,《燕影集》责编孙霞;东南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天为。
邀请本地的嘉宾——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洋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CCTV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徐放鸣教授;徐州工程学院原党委书记王超教授;徐州工程学院原副院长,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徐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宋农村教授;徐州工程学院原副院长,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张仲谋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副会长赵兴勤先生;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李昌集先生;徐州市人大常委会驻会委员,二级巡视员李建先生;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文学博士葛大伟教授;徐州工程学院师范学院院长,文学博士马衍教授;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薛以伟教授;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孟艳教授;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文学博士吴云教授、袁建教授;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齐慧源教授。
另外,还有吴敢在徐的学生代表史春燕、王军明、石艳梅、尹丽丽、陶静、韩红梅、尹海博等。
会议合影
邀请的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中国《金瓶梅》研究会顾问,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副会长宁宗一先生和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戏曲学会副会长吴新雷先生因年事已高,不能移驾彭城,只做视频与书面致辞。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瓶梅》研究会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近代文学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会会长黄霖原拟来徐参见座谈会,因健康原因未能成行,亦改为视频致辞。
开幕式由薛以伟主持,首先是刘洋教授致辞,他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指出吴敢先生学养丰厚、著作等身,《燕影集》是吴敢先生又一力作,既彰显了学术大家的思想纹理,更有时代转换的光影采撷和真情流露。同时期待与参会的领导专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推动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共同为教育强市、教育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洋书记致辞
接着是吴敢教授致辞;然后是合影,接着是大会发言,张仲谋主持,首先是吴新雷、宁宗一、黄霖的视频讲话;接着依次是徐放鸣、王超、霍现俊、张进德、苗怀明、宋农村、张仲谋、赵兴勤、李昌集、仇高驰、赵天为、孙霞、葛大伟、马衍、李建发言。
到会学人对会议给予较高评誉,认为会议汇聚了不少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一流学者,提出了一些《金瓶梅》研究前沿性见解;会议也对吴敢《燕影集》给予较好评价,认为是其一生的恰如其分的自我小结与评判,留存下很为丰富的成果、行程、情感、交游、体悟和文献。
《燕影集》由文物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三卷三册,精装、平装两种,仇高驰题签,卜键作序、李建作跋。
《燕影集》,吴敢著,文物出版社2024年7月版。
期间,仇高驰、霍现俊、张进德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青年教师座谈,苗怀明在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开设讲座,进行了多场很有意义的学术交流。此前一日下午,苗怀明、赵天为还应马衍院长的邀请,为徐州工程学院师范学院开设讲座。
从一篇小文看吴敢著《燕影集》宁宗一
我有一篇小文《和一部经典小说结缘》发表在《文学自由谈》(2023第5期),兹引录如下:
宁宗一│和一部经典小说结缘
以上我全文引用了这篇小文,下面可以书归正传了。
吴敢教授《燕影集》出版,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主办座谈会,吴敢兄要我视频发言。首先,这部书题目很好,富有诗意。吴敢兄《祖母三十年祭》一文讲到他的乳名叫云燕,这就更切合实际了,燕影集就是他的影子。所以,该书体量较大,函项也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映现了时代与社会的某些领域的一个侧面。
宁宗一先生致辞
先顺着前文说,吴敢先生也是20世纪80年代同时起步研究《金瓶梅》的同行之一。他不仅是研究者,而且是组织者。他有《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金瓶梅研究史》两部经典著作,他是中国《金瓶梅》学会、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对学会、研究会的奉献,对金学的形成和丰盛的贡献,有目共睹。这些都已载入史册,用不着我多说,我只说吴敢兄对我的关切。
我和吴敢兄都参与了1985年以来中国《金瓶梅》研究与活动的全过程。几乎在此全程,不论是学术上的切磋,还是活动上的关照,我都得到过吴敢兄的帮助。我后来从事的一切金书与金学的研究和写作,完全是因为1985年参加到金学会议、1989年参加中国《金瓶梅》学会的缘由。这才是我的学术与教学生涯的分水岭。没有金学会,没有各位精神同道的扶持,特别是吴敢先生时时刻刻给与我的各种形式的鼓励与指点,绝对没有我后来的研究成果。
从前引小文知道,有了金学,才有《金瓶梅》的“去污化”。而金学的形成,离不开吴敢教授的功劳。一路走来,我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再说点对《燕影集》的遐想,从其目录与跋语中可以看出,吴敢兄是真性情人,不论是叱咤风云之时,还是仕途险恶之际,其都能不失自我,不失率真,依然对事我行我素,对人真情实意,察事入微,行事果敢,用笔清新,用意倜傥,《燕影集》中有很多不次于金学的内容与立意,没准更引世引人注意。
因此,我祝贺《燕影集》的出版,希望早日读到《吴敢文集》。
宁宗一、吴敢、黄霖三位教授在学术研讨会上
在吴敢教授所著《燕影集》座谈会上的线上小视频发言吴新雷
我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吴新雷,今年已虚度九十有二,衰暮老朽当然跑不到徐州来,好在可以用小视频方式在线上讲几句:
吴敢教授是大家一致赞扬的学术界的奇才,是学界奇人!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知道,他经历了五段波澜起伏的人生旅程,风风雨雨,却是绚烂多彩!特别是他从工转文,跨界奋进!他好学不倦,到处寻师访友,交游广阔;勇于攀登,放飞梦想。竟在《金瓶梅》研究和戏曲史研究两大领域里大显身手,做出了非凡出色的成绩!
在《金瓶梅》研究方面,他最大的贡献是发现并论证了《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的族谱,拨开了张氏身世的云雾迷团,使《金》迷们豁然开朗!他多次召开并主持了《金瓶梅》的学术研讨会,组织学会,创办并主编《金》学刊物。他又写出了《<金瓶梅>研究史》,钩提玄要,有考有论,被学术界推称为当代《金》学领域里的标杆性人物!
吴新雷先生致辞
在戏曲史研究方面,他对元代杂剧名作《赵氏孤儿》的探讨独具慧眼,多有创见新见。他曾多次召开并主持戏曲方面的讨论会,为《中国文化报》开辟并主编了《古代戏曲论坛》,影响很大。他对古代戏曲的声律和选本的研究自出机杼,识见精到,出版了《戏曲格律文献研究》专著,蜚声宇内。
他还总结性地撰著了《徐州戏剧史》和《万历戏曲史》,里面引证的材料,有他的独得之秘,道人之所未道。他又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综合艺术的眼光来谈剧说戏,从案头到场上,从历史到现状,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深广的探究,发前人之所未发,诚为戏曲界具有影响力的著名学者!
这次他把自己精选的学术成果和日记、书札、随笔等辑为《燕影集》,分五卷,洋洋二百万言,真是美哉斯文,学人共赏,我为之点赞叫好啦!
2009年8月9日吴新雷、叶长海、吴敢合影于甘肃姊妹峰
《燕影集》出版感言黄霖
各位朋友好!
今年六月,接到“《金瓶梅》研究前沿论坛暨《燕影集》出版座谈会”的邀请信时,十分欣喜,正如我在给吴敢兄的信上所说的,“兄台之会,于情于义,当竭效命”,但想不到老天不帮忙,让我在医院里躺了近两个月,一误再误,今天只能作个简短的视频,说几句心里话。
《燕影集》一书,除了吴敢兄的好多部专著之外,几乎网罗了他其他方方面面的有关文字,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他一生是如何立身,处世,齐家,为政与治学的全过程,较为完整地显示了吴敢兄的这一个完整的人,让我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第一是勤奋的治学精神。
吴敢兄本科的“第一出身”是工科,学的是“泥瓦工”,中间经过了病患的折磨和社会的动荡,开始工作是搞基建,后来又长期从政,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戏曲小说的研究仅仅是研究生三年而已,要么再加上后来十余年的退休生活。
但据我看来,至少在《金瓶梅》研究方面,他的主要贡献都是在徐州文化局与徐州教育学院从政期间作出的,即是在“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中苦干出来的。这也就是说,他要比专业的学人要加数倍的勤奋才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这比之一般当官后的学者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黄霖先生致辞
第二是高超的管理才能。
他有管理的天赋,从小就深受了一个“虑事周到,做事认真,处事精微,办事干练”的班主任的影响,在中学时就当了班长,文革时组织同学串联,又得到了历练,特别在任徐州市文化局局长期间,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不但一时将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波澜壮阔,而同时在《金瓶梅》学会成立、发展、巩固的过程中一直起着顶樑柱的作用。我在与他合作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他就是一个“虑事周到,做事认真,处事精微,办事干练”的学者,是我们学会之所以能兴旺的关键。
第三点精细的材料积累。
我本来一直佩服他将《金瓶梅》学会的所有材料保存得十分完整,因此写起像《金瓶梅研究史》等著作来如鱼得水。后来在“古代小说网”“金学界”群中看到他陆续发表的《我与师友》,惊叹他将众多学者的书信都完整地保存在箧。
比如他写到与我交往时,晒出了上世纪80年代我给他的若干小札,我根本都不记得了。不但如此,他还能确切地写着某年某月某日初次见面,某月某日他给我寄书,某月某日一起开会,如此等等,令人惊讶不已。这次看了《燕影集》的目录后,才真相大白,原来他从中学以来一直坚持着写日记。
这些日记与书信、会议资料与交往纪录,所有资料他都认真、完好的保存下来,并整理得井井有条,这是他治学的一个显著的特色,使他写出来的文章多言必有据,真实可信,是成就他在在学术上、工作上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基础。
黄霖、铃木阳一、吴敢、徐志平等合影
值得我学习地地方还很多,待细细拜读《燕影集》后再好好体会。吴敢兄说:“本集只是选集,容俟时日,譬如米寿之时,希望能够出版《吴敢文集》。”我翘首以盼着更完整、更精彩的《吴敢全集》的问世!
黄霖
2024年9月21日
在吴敢先生《燕影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徐放鸣
尊敬的黄霖先生、各位嘉宾、各位师友: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应邀出席这个座谈会,使我得以向各位师友请益。首先,我谨代表徐州市云龙书院,向吴敢先生《燕影集》三卷本的顺利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并对黄霖先生抱病前来出席活动表示由衷的敬意!
我和吴敢先生情缘很深,已经有了四十多年的交往史,我们都出自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当年吴老师在校攻读研究生时,曾经给我们“七七级”本科生上课,是我们的老师,同时,我们又都是王进珊先生的学生,所以这亦师亦友的情缘就此奠定。
《燕影集》第一卷
这些年来,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吴老师给予我许多鼓励和帮助,而我则是吴老师那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若干高光时刻的见证者,也能最直接地为《燕影集》中所讲述的人和事产生“共情”,所以,当我读到书中的若干篇什,也唤起了我许多珍贵回忆。
在我看来,这部三卷本《燕影集》最突出的特点,并不是吴敢先生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而是他的学术人生的精彩呈现和生动记录。这是因为,吴老师并不是一生枯坐书斋,青灯古卷的古板学究,而是有着十年文化局长、十年教育学院掌门人、以及近三十年国家级研究学会操盘手经历的多面手学者。
他从徐州走向全国,广泛联系海内外学者,建立了丰富的学术人脉关系,主办承办了一系列高端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以开创性的古代小说和戏曲研究扩大了徐州在国内外学界的影响。书中的“学术”“情缘”“师友”各卷,就是他的学术人生的真实写照,让我们从中领略到吴老师的人格品性、家国情怀和智慧风貌。
尤其令我感佩的是,在吴老师退休后的这二十年,他在人生的“下半场”迎来了又一个学术的高峰期,不仅热心操办研究会的事务,而且接连推出高水平研究专著,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赞誉。所以,在吴老师即将年满八十岁时,有三卷本《燕影集》问世正当其时,必将成为吴老师的学术人生丰富性的鲜明印记。
座谈会会场
进一步来说,《燕影集》出版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深化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研究的价值。
虽然吴老师已经出版的代表性专题著作都未收入本文集,但书中所收若干研究论文和研究会文献仍然体现着吴老师前瞻性的学术眼光和对关键性问题的把握能力,代表了该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这方面的创获,自有在座各位方家评价,我在此不赘述。
第二是学术史以及当代学案研究的价值。
我认为这是《燕影集》更为突出的价值所在。书中的“学术”“师友”两卷以丰富的史料记录了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的历史沿革和学术活动、代表性学人的生平行迹和学术贡献、不同历史阶段《金瓶梅》研究的学术进展等,这与吴老师的专著《金瓶梅研究史》互为补充,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学术史研究增添了许多珍贵史料。尤其是“我与师友”栏目下,记录了吴老师与海内外众多著名学者的交往过程,包括大量书信往还,同样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这对于当代小说和戏曲领域的学案研究大有裨益,必将嘉惠学林。
第三,人物传记研究的价值。
吴敢老师是很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也是人生经历很独特的学者,恰如李建在“跋二”所说,“先生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农门进城市,理工转文学,文学入仕途,仕途返痒序,退休更勤勉,一生经历无不对立统一。”这种人生跨度之大铸就了吴老师学术人生的独特性,也彰显出作为人物传记之传主的研究意义,而《燕影集》的问世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个人自述和他者角度的观察评价,必将丰富古代小说和戏曲领域的学人研究。
《燕影集》第二卷
“风雨多经人未老,关山初渡路犹长”。人生八十,夕阳正红,吴老师即将开启新的十年、二十年研究计划,祝愿吴老师身笔双健,再续华章!
读《燕影集》李昌集
一、读《燕影集》,我首先读的是吴敢兄的自跋,不由自主地反复看了几遍。字字句句,是吴敢兄与初生的共和国曲折前行的历史,我也有类似的感触和体会,吴敢兄的自跋和书中若干篇章记述的人生蹒跚和奋进,可谓许多同龄人的缩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百年史的一斑,每一个过来人都刻骨铭心。
二、读《燕影集》的“情缘”和“我与师友”,心里便漾起亲切温暖的波澜,其中不少前辈我也曾拜识和求教,不由得勾起种种回忆,萦绕不去。与学界前辈和同仁的交往,是“书生”们最珍贵的人生经历。吴敢兄记述的师友之情,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一个温馨的侧影。
《燕影集》第三卷
三、我最佩服的是吴敢兄不断进取的执着和擅于干活的才能,尤其佩服吴敢兄在学术上的不懈追求和进取,吴敢兄搞学术可不是“为稻粱谋”,而是生命的一种寄托。六部专著和数十篇论文,功底扎实,见解独到,具有前沿性和延伸价值。吴敢兄几十年的主职是行政,却未离开学术而有如此成就,有时甚至怀疑他修炼了什么特别的功夫,精力特旺盛,身体特别棒,再一想,这大概就是天赋吧!
2024.9.21.凌晨
良知、精品、奉献
——读吴敢先生《燕影集》有感
霍现俊
尊敬的吴敢先生:
尊敬的各位师友:
上午好。很高兴受邀参加《金瓶梅》研究前沿论坛暨吴敢先生《燕影集》出版座谈会。
最初看到吴敢先生《燕影集》三卷本出版信息后,随即产生一个疑问,就我所知,吴敢先生这几十年的论著文字,绝不是这三卷所能含括的,肯定不是他的所有文集,当为选集而已。后读到其“跋”,中有说明,其专著《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金瓶梅研究史》《戏曲格律文献研究》等八部,因有图书可稽,故未再收入本集。以此存疑顿失。
2007年10月12日吴敢与黃霖、王平、何香久、陈维昭、许建平、霍现俊、杜明德合影于临清。
吴敢先生对于我们的意义,可讲的太多,今天主要讲三点:
第一、学术良知。
我第一次见到吴敢先生是2005年在河南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国际《金瓶梅》学术会上,之前我没有参加过《金瓶梅》会议,也与吴敢先生没有任何的交集但拜读过其大作,对其为人为学也早有耳闻,知道他是中国金瓶梅学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
2000年在山东五莲召开第四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他提交的论文是《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因我没有参加这次会议,我校许建平教授给我介绍了会议的大体情况,并带回了这篇论文建议我读一读,我自然很感兴趣。
虽说我对金学界的研究动态比较熟悉,绝大多数师友的论文论著基本都涉猎过。但限于条件,并不系统全面。所以迫切想一睹此文,便于掌握更多更全的信息。当然更重要的是想看看该文对20世纪的《金瓶梅》研究做出什么样的评价。
一般说《研究史》首先应该秉持客观公正,不受个人情感左右,也就是说不因人废言,再者需要著者眼光的敏锐,对学术判断的准确,这是检验研究史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我从这部研究史中读出了著者吴敢先生的正直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良知。因为我在私下里就曾听人抱怨说,我写了好几本研究《金瓶梅》的书,发表了数十篇文章,为什么《研究史》中提都不提一笔?说这话的人,未必不是吴敢先生的朋友,但为了学术的公正和严肃,吴敢先生竟是一字未提。而在《研究史》中被提及肯定的,也未必是吴敢先生的熟人和朋友,甚至可能都不认识。
第二,学术成就。
三卷本《燕影集》第一卷为“学术”,第二卷为“情缘”,第三卷为“师友”。这是吴敢先生深思熟虑后的精心选择。
吴敢先生给学界的印象,可能是由于他对《金瓶梅》的研究以及对学会的巨大贡献和影响,人们皆知他是著名的《金瓶梅》研究专家,尤其是对张竹坡家世族谱的发现,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难题,殊不知其对戏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客观说绝不亚于他的《金瓶梅》研究。两者是旗鼓相当的。
《徐州戏剧史》,吴敢、孙厚兴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他不仅对戏曲文献、格律、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的研究如《徐州戏剧史》等都有成果问世,有其系统的阐述、独到的见解。更被人称道的是,他不仅从事纯粹的学术研究,而且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集多重身份于一身,从这点看,一般人很难望其项背。而其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可以称得上是精品之作。
第三是无私贡献。我们都知道,吴敢先生对“中国金瓶梅学会”的成立以及后来的“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的筹办、运作,其花费的心血,付出的精力,没有其他任何人可比。众人皆知的原因,要成立一个学会谈何容易,各种申报材料,繁琐的审批程序,成立后的年检等,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处理。
除此外,吴敢先生还组织了多次大型的国际、国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以及专题研讨会,编辑学会刊物《金瓶梅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几乎参与了所有的会议。可以用“事无巨细,任劳任怨”八字加以概括。从邀请函的拟就,到发出,到会议的安排,协调多方关系,不断反复修订,直到会议圆满结束,并最后送走各位师友等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恰到好处,无懈可击,从未发生过大的纰漏,体现出其高超的组织能力,受到各位师友的交口称赞。
《金瓶梅研究史》
当然,这其中也受到过不少委屈,因为学会不可能满足所有代表的各种需求,甚至是一些不合理的需求。吴敢先生以其大度,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在不违背原则下,灵活处理,尽量去满足各位代表。
中国《金瓶梅》学会正是在这样的运转机制下,几十年来,大家才得以和谐相处,虽有因观点不同而商榷甚至争论,但争论之后并未影响朋友之宜,这一点是最值得称道的优良的传统。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是,“中国金瓶梅学会”是没有活动经费的,作为秘书长,有很多资料需要分送给各位师友,吴敢先生自己打包,发送,还得自己搭上各种费用。如果不是出自对学会真诚的爱,如何能够做到几十年这样无私的默默奉献?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学会得以正常运转,并且在不断的发扬光大。
吴敢先生对我们的意义远不止以上三点。他其实算一个奇人。从他的《跋》所述来看,其经历颇为曲折,他经历了那个特定的时代。有着特殊的颇为传奇的经历。本科读的是浙江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可后来研究生又读的中国古代文学,主攻戏曲,研究《赵氏孤儿》,毕业后到文化局,不久又走上行政,担任领导职务,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又转向于《金瓶梅》研究,每次转型都能取得不俗的成绩。真可谓是一位奇才、全才。
吴敢先生的亲情、师友情等都有许多可值得称道的地方。就其“我与师友”系列文章来看,这不单单的是交友的回忆,实际含括着其学术理念,这种灵动的小文章,饱含者其为人、为学之道和其良好的习惯。试想几十年那么多的书信,他都保存的如此完好,各种大小事件的日期也都记得那么准确。未来是我们了解学会发展史最重要的第一手材料。
2024年9月21日
《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
赵天为致辞
吴老师好,各位领导嘉宾、各位师友好!非常荣幸今天能来参加这个活动。我从1999年跟吴老师读硕士,看了三卷《燕影集》,非常感慨,很多照片、很多文章内容我都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包括书中的部分照片里还有我的存在,引起我很多的回忆。
吴老师不但是我的学术导师,还是我的人生导师。我人生的许多的第一次都是吴老师开启的。比如第一次参加全国的戏曲研讨会,第一次参加全省的戏曲研讨会,第一次参加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一次走上高校的讲台,第一次正式学昆曲,第一次参加金瓶梅研讨会……等等。这些第一次都是在吴老师这里完成的。
吴门弟子与老师们合影
在这些活动当中,我结识了许多研究界的大先生,诸如宁宗一先生、吴新雷先生、吴书荫先生、王汝梅先生,刘辉先生、魏子云先生等等,大大拓宽了我的眼界。1999年第一次跟随吴老师去参加中国昆剧节,令我记忆非常深刻。当时每天大概要看至少1~2场戏,看完之后,同学们每天晚上还要到吴老师的房间去评戏。
作为一个刚刚走上学术道路的学生,这些对我们的学术积累和实践认识有非常大的帮助。小说方面,我之前没有接触过《金瓶梅》,跟着吴老师做《金瓶梅》论著续录,才第一次去读了《金瓶梅》这本书——因为我之前一直喜欢的是《红楼梦》。但是,看了《金瓶梅》后,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它的价值,它让我第一次看到社会的真实和残酷,这也是我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
吴老师目光高远、胸怀宽广、为人磊落、做事认真,这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在徐州教育学院任教的时候,吴老师是院长,徐州教育学院是一方小小的天地,但是吴老师冲破了小天地的束缚,做出了很多的大文章。
比如说,1998年举办了全国戏曲研讨会,1999年举办了全省戏曲研讨会,都是请的全国最顶级的学者和表演艺术家;还在《中国文化报》专门开设了《古代戏曲论坛》的专栏,大概持续了两年并结集出版,让我们这一批刚刚走上学术道路的学术小白,能够在大家的文章当中去获取知识。
吴院长还引领了戏曲选本的研究,这样一个学术方向的指引,当时在学术界也是开风气之先。此外,吴院长还引领了戏曲研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比如说1999年在徐州教育学院,就为我们聘请了张继青先生和石小梅先生作为昆曲实践的导师。张继青先生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昆曲表演艺术家,一直被白先勇先生奉为昆曲的旦角祭酒;石小梅老师也是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广受赞誉,能邀请到这样的大家,在戏曲实践方面为我们开拓了眼界、提高了见识。
《牡丹亭改本研究》
我在硕士论文选题的时候,一开始做的不是《牡丹亭》,而是选了蒋士铨。吴老师跟我讲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忆深刻。他说:“天为,你要想做一流的学问,就不要选一个二流的作家。”这一点给我的启发让我受益匪浅、获益终生。一直到现在,我的《牡丹亭》改本研究,在《牡丹亭》的研究界,还能够得到诸位先生的认可,当时吴老师给我的建议、启发我沿着这个道路一直走下去,是非常的重要的。
我一直认为,吴老师的大格局、大胸怀、高品格和大担当,以及他的言传身教和立德树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在高校任教,我们现在如何去面对我们的学生,如何引领他们的学术和人生,吴老师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楷模:能够在纷繁中坚守,在坎坷处奋发,在小平台做大事情,在小天地绽放大光芒,这些难能可贵的地方都足以成为我们人生的榜样,让我们一生去学习。
今天参加研讨会,让我想到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人生到了七八十岁的年纪,很多人可能会去寻找平淡休闲的生活,但是我们此时不但能感受到吴老师把酒临风的诗情,还能感受到他壮志不已的豪情、纯粹真挚的温情,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守护。
最后祝我亲爱的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谢谢!
吴敢硕士论文封面
葛大伟致辞尊敬的吴敢老师,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在这金风送爽,春华秋实的浪漫季节,我们非常荣幸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相聚在美丽的徐州工程学院校园,共同见证吴敢老师新作《燕影集》的出版发行仪式。作为本次系列活动的承办单位之一,我谨代表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向吴敢老师新作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
江苏师范大学与吴敢老师的缘分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作为师大首批硕士研究生,吴敢老师在求学期间就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学术悟性和钻研精神,书中也记载了研究生阶段他既潜心学术,孜孜以求,又遍访名师,广泛交游,成功实现了从一个学工民建的工程师到钻进故纸堆的文化人的华丽转变。这一点在这本《燕影集》的第三卷有非常多生动精彩的故事。
我生也晚,未能有幸见证吴老师笔下那光芒四射的徐州师院和徐州文化圈的黄金时代,但作为师大中文系的晚辈、作为吴老师一篇篇散金碎银般精妙文章的忠实读者,我早已把自己当作了吴老师的私淑弟子。
作者读研期间于徐州师范学院
吴老师笔下的师大中文师友、徐州文化秘辛、金学戏曲宏论,不仅仅是他个人学术和行政生涯的沉淀和总结,也是一份珍贵的江苏师范大学校史宝藏,徐州市文化发展史宝藏,《金瓶梅》和中国戏曲研究史宝藏。要知道这煌煌150万字的学术著作、文化随笔,是吴老师在长期担任地方和高校主要领导的繁忙公务之余信手拈来写就的,书中吴老师还自述,因少年染疾,他成年后的智识水平只是患病前的五成左右。
很难设想,如果吴老师没有行政职务的牵绊,以八九成的功力投入学术研究,会达到怎样恐怖的学术水平。但转念一想,正如我们不能苛求李白、杜甫、苏轼何必宦海沉浮,不如一心写诗一样,只有这五成功力的李白、杜甫、苏轼,才是那个我们熟悉、喜爱的、怜惜的李白、杜甫、苏轼,也只有这红尘缱绻、五成功力的吴敢,才是今天让我们无比钦佩、惊奇、热爱的、热辣滚烫的吴敢。在此,我提议,让我们大家再次以热烈掌声,向吴敢老师表达最诚挚的敬意!
我对吴敢老师作品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他对工作和休闲、任事和治学卓越的平衡能力和旷达的进退心态。刚才有老师说,在下巢湖时,吴敢老师就被誉为是“二才子”之一。金圣叹说小说有才子型小说,我觉得学者也有才子型学者,吴敢老师便是后者的典型代表。我和吴老师有着同样在高校从事管理工作的经历,以我之浅见,吴敢老师实际上是完成了从率性而为的才子向负重前行的文宗的内在转向。
1989年6月15日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合影于徐州
如果青年时代,别人夸你是才子,那可能是真心赞美你有些许与众不同之处,如果工作后、尤其是担任了领导干部之后别人还夸你是才子,那多半是暗含对你不通世故的委婉开脱——因为你是才子嘛,所以行为乖张一点也是情有可原的,思想偏激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工作懈怠一点也是瑕不掩瑜的,生活多情一点也是无碍大局的……
但吴敢老师并没有停留在才子型学者或者才子型干部的舒适区里,而是始终以党员干部的标准而非文学青年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待人接物。其间自然也避不开人情世故,少不了委曲求全,讲不清知我罪我,剪不断欲辨忘言,正如书中所说“有些话到死也不能说”,这个世界,有人任性就总要有人来担当,有人偏执就总要有人来隐忍,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所谓“不可说”处,恰恰可从这凝结着吴敢老师生命体温的150万字中管窥言筌。
从这个意义上讲,《燕影集》也告诉我们,以世俗的“成功”为标准,飞燕难留清影,人生或有遗憾,但读书人心中的“成功”却自有一条遗世独立的“金线”,即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立功”也许见仁见智,“立言”必然功不唐捐。只要文人本色不改,诗心贯道长存,套用泰戈尔的话说:“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燕影已掠过”。这也是我读吴敢老师的书,对我个人触动最大的地方,总之用句歌词来形容就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活动圆满成功,祝吴敢老师学术长青,健康长寿!谢谢大家!
2015年8月16日徐州金瓶梅学会研讨会开幕式
留下真实的身影
——2024年9月21日在《金瓶梅》研究前沿论坛暨吴敢《燕影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吴敢
主持人,
各位师友,
谢谢刘洋书记热情洋溢的致辞!谢谢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举办《金瓶梅》研究前沿论坛暨《燕影集》出版座谈会!谢谢各位师友出席本次会议!
本来,我想成总一次性编印《吴敢文集》。后来,感觉早了一点,这才抽编成《吴敢选集》。编来编去,随笔小品颇多,很难弄成一个准确的选集。于是,取拙号(姓吴名敢字预真号燕影)命名为《燕影集》。明年3月17日在下年满八十周岁,这也是今年先行出版《燕影集》的缘由。
吴敢教授致辞
本集原为四部分组成,200万字:一是学术,主要是古代小说戏曲类文章,是我所学文学专业的部分心得;二是日记,选取其二分之一,记载了我的主要行程和人生感悟;三是情缘,事关友情、亲情与爱情,算是人生感叹曲;四是师友,是苗怀明兄古代小说网“我与师友”的整饬,留影着我的大部分交游。后来缩编为三卷,因故取消了原第二卷。本集近150万字,装成3册,分精装、平装两种,卜键赐序,仇高驰题签,李健作跋,孙霞、李忠良助力,文物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
蛛丝马迹,草蛇灰线,人来世一游,总会有些痕印。之所以命名为《燕影集》,也有这个意思。编辑时,我努力把握的原则是争取留存真实的身影。关于学术,《燕影集》收入的《金瓶梅》研究文章算是我参加本次会议的论文,兹不多述。
我想说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做对的事,也有一些做错的事;总有一些做过头的事,也有一些做不到位的事;总有一些该做未做的事,也有一些不该做而做的事。当然,有些话到最后都没必要说,但这样的话应该越少越好。
因此,《燕影集》中有不少平时不会说出的事与话,也可能会引发暗讽与误导。也许人生的许多事情都无所谓好坏得失,因为最关键的是看以什么标准去衡量和取舍。也许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于得到而在于满足,因为只有满足才是真正的得到。
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qo)在《海上劳工》中说:“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燕影集》着意在自我批判中建设内心世界,同灵魂对话,寻找真我——一个人类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自己,一个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前期的自己,一个终生习尚修养但终未达境界的自己。
仇高驰题燕影集
当然,本集中影现的很多即时的思绪,只是飘忽不定的云彩,但这些云朵联结移动起来也会遮掩一块天空,说不定还会飘洒雨滴雪花。可惜的是本集在出版时被删除掉一些内容,打磨掉不少棱角,显得平和有余,刚劲不足。
在迄今为止我的生命途中,浙江大学、6214工地、徐州市文化局、徐州教育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前身之一)、退休以后前十年可排我最有感受者前五。我在浙江大学、徐州市文化局、徐州教育学院都留有遗憾,退休以后则疲于著述,忙于会务,总有一种被束缚不得已的感觉,唯独6214工地给了我自由和浪漫。下巢湖的山脉湖泊,在当时有一半是世外桃源。
回想起来,太过追求完美、一味讲求始终是我一生很大的失误。做事精益求精、凤头豹尾本无自责之处,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世事往往不了了之。没有高远的人生格局,缺失宁静的心理取向,每常性情散漫,不善未雨绸缪,也是我人生未达理想的原由。
大概是如许因素,我的一生带有一点传奇性。说来也怪,没有长时间顺利,也没有长时间背运,总是跌跌闯闯,此起彼伏。我曾想以“一个失败者”为名写一本自传体小说,自然是因为有太多的不尽人意之处。总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只能败在过程,不能败在最后。“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这个意思吧!
《戏曲格律文献研究》
拙著《万历戏曲史》尚未定稿,拙著《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金瓶梅研究史》《戏曲格律文献研究》等,因已出版图书可稽,也未再收入本集。当然,这就留下一个梦想。倘若天假其年,容俟时机,譬如米寿之际,再正式编印《吴敢文集》?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金瓶梅》研究会会长黄霖先生原拟来徐参加会议,因健康原因未能成行,改为视频致辞;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霍现俊先生,河南大学教授、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张进德先生,南京大学教授、古代小说网主编苗怀明先生三位专程从石家庄、开封、南京来徐参会。
学术文化界前辈南开大学教授宁宗一、南京大学教授吴新雷均超九十高龄,不敢请其移驾彭城,只做视频致辞。宗一先生是我的师长,著名文艺理论家,新雷先生是我的座师,昆学创始人,他们都是古代戏曲小说研究大先生;黄霖兄是金学乃至整个古近代文学研究的旗帜,也是享誉学界的大先生;现俊兄笃学奋进,任侠尚义;进德兄敦厚刚正,兼容并蓄;怀明兄博雅才俊,引领时尚。
当然,仇高驰、赵天为两位也是专程从南京来徐,孙霞则从北京来徐,仇高驰教授是南京财经大学中国书画艺术研究所所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赵天为博士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党委书记,孙霞博士是文物出版社编审、二编室原主任,但他们都是徐州工程学院的校友,赵天为、孙霞更是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的院友,虽然仇高驰已是篆书翘楚,赵天为亦是曲学名家,均不多评誉。
会议手册
应邀参加座谈会的徐州市诸位兄台,不是引导某些学术方向的硕儒儁彦,就是贡献一方工作区域的骨干行家,也不多赞。譬如,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洋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原党委书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徐放鸣先生;徐州工程学院教授、原党委书记王超先生;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副会长赵兴勤先生;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原特聘教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李昌集先生;徐州工程学院教授、原副院长、徐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宋农村先生;徐州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原副院长、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张仲谋先生;徐州市人大常委会驻会委员、二级巡视员李建先生;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党委书记葛大伟先生;徐州工程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本次会议主办人薛以伟先生;徐州工程学院教授、师范学院院长马衍先生等。顺便说明一下,卜键已有序言在册,就没邀请参会;李建亦有跋语在集,会议时间如紧张就不再发言;仇高驰因临时被徐州市政协拉去参加一个书画展览,11点以后才能到会。
吴敢教授致辞
在座还有一些门生故吏,都是老朋友,主持人已做介绍,不再列举。难得藉此相聚,谨恭请各位师友多予规正、警策!
祝贺《金瓶梅》研究前沿论坛暨《燕影集》出版座谈会召开!祝愿本次会议圆满成功!祝愿徐州工程学院兴旺发达!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