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四军头号战将,级别比粟裕还要高,蒙冤多年后终得清白【血染军旗:新四军战神高敬亭32岁的生死谜局】
1939年的时候,皖东大地一片肃杀。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到了相持阶段,日本鬼子在中国到处践踏,而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是抵抗侵略的中坚力量。就在这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新四军里出了一件特别让人痛心的事。年仅32岁,被叫做“军中战神”的高敬亭将军,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秘密处决了。这桩冤案就像一个惊雷,把整个华东抗日根据地都震动了。高敬亭这个名字,在那时的新四军里那可是相当响亮。他家里穷得很,可志向远大着呢。16岁就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头扎进革命浪潮里了。在战火纷飞、子弹乱飞的考验下,他靠着超棒的胆量和军事本领,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兵很快就成了能独挑大梁的将领。他带着部队到处打仗,立了好多奇功,在开辟皖中、皖东抗日根据地这事儿上功劳特别大,被叫做“常胜将军”。就连陈毅元帅都对他很是欣赏,说他是“最好的师长”。有这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在抗战期间竟然被自己人开枪打死了。到底为啥呢?这位“军中战神”咋就被冤枉了呢?这桩冤案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历史真相和政治谜团呢?【一、战场上的雄狮:高敬亭的军事传奇】要破解高敬亭冤案的谜团,咱们得先走近这位传奇将领,去了解他的生平经历,还有他在战场上展露出来的出众军事才能。高敬亭在1907年出生,是安徽省六安县人。他打小家里就穷,不过他很好学。在少年时期,他就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24年的时候,才16岁的高敬亭坚决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到了1927年,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后就把自己一辈子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土地革命战争那时候,高敬亭有着非常厉害的军事天赋。他参与了有名的黄麻起义,还跟着红军在鄂豫皖苏区到处打仗,在一场场战斗里不断磨炼自己,慢慢成长起来。他打仗的时候特别勇敢,很顽强,指挥起来既果断又灵活,没多久就从一个普通战士变得很出众,在红军里就像一颗闪亮的将星。他先后在红四方面军当过排长、连长、营长、团长这些职位呢,在创建和保卫鄂豫皖苏区的斗争里可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1932年10月的时候,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离开了鄂豫皖苏区。高敬亭呢,被任命为红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的师长。他带着部队留在皖西,进行了长达三年特别艰苦的游击战争。当时的形势是敌人强大而我方弱小,在这种情况下,高敬亭把游击战的优势发挥得很充分,非常灵活地去打击敌人,拖住了很多国民党的军队,给主力红军的战略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之后,高敬亭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带着红二十八军改编成新四军第四支队,奔赴抗日前线。在皖中、皖东一带,他领着部队大力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打击日寇的张狂气焰。他擅长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常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赢得了一连串战斗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当地民众的抗日热情。【二、疑云密布:高敬亭冤案始末】命运像是跟这位战功卓著的将军开了个特别残酷的玩笑。1939年6月,高敬亭在安徽庐江县被新四军内部错批了,还被安上了“不服从命令”“消极抗日”这些没影的罪名,最后被秘密处死,当时他才32岁。这一事件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新四军里甚至是整个抗日根据地都引发了极大震动。很多人都难以相信高敬亭死了,他们没法相信,这个为抗日战争作出巨大贡献的“常胜将军”,居然会是“消极抗日”的“坏人”。那么,高敬亭为啥会被安上这么严重的罪名呢?这起冤案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历史真相呢?
要解开这些谜团,就得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探寻那段历史背后的复杂因素。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然后奔赴抗日前线作战。南方八省十四个地方的红军游击队呢,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为新四军,负责在华中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任务。新四军的组建,对坚持华中抗战、构建全国抗日统一战线而言意义重大。不过,因为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存在分歧和矛盾,所以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并非一路顺遂。国民党对新四军怀有戒心,想要限制并削减其力量,共产党这边则秉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全力发展壮大新四军的武装力量。在这种情况之下,高敬亭带领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在皖中、皖东一带发展得特别快,国民党那边就猜忌起来,心里也不踏实了。他们觉得高敬亭功劳太大,都盖过他们了,还担心高敬亭势力发展得太厉害不好控制,所以就想尽办法要把高敬亭给除掉。1939年春,国民党的安徽省主席、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廖磊,打着“统一指挥”的旗号,要求新四军各部都集中到江南地区。高敬亭依据当时的形势做了判断,他觉得日军很快就要对皖东地区发起大规模进攻了,这个时候新四军不适合南渡长江。要是南渡长江的话,皖东抗日根据地就会失去,部队也会被日伪军两面夹击。所以呢,高敬亭这边,他一边向上级汇报了自己的分析、判断情况,请求新四军军部再斟酌一下南渡计划;另一边呢,他也积极做着战斗准备,加强部队训练,修筑防御工事,打算迎接日军的进攻。高敬亭的意见没被新四军军部领导人采纳,当时任新四军副军长的项英,对高敬亭的判断和决定起了疑心,觉得他是在“保存实力”、“不听命令”。
为了“统一思想”,项英派了人去四支队传达命令,让高敬亭马上执行南渡命令,还对高敬亭批评指责。高敬亭坚持自己的判断,觉得南渡时机还没成熟,所以依旧没有执行南渡命令。项英知道这事儿以后,觉得高敬亭是在“公然违抗命令”,就对他越发怀疑和不满了。于是,项英打算自己到四支队去,当面把问题解决掉。1939年6月4日,项英到安徽庐江县云岭新四军军部的四支队驻地,把四支队的干部召集起来开会。会上,项英狠狠批评了高敬亭,说他“不服从命令”、“消极抗日”,还当场就撤了高敬亭的职务,把他抓起来审查了。高敬亭被抓之后,一直坚守自己的立场。他觉得自己是为了顾全抗日的大局,才没有不加思考就去执行南渡命令的。他还说,自己对党和人民是无比忠诚的,愿意接受组织的任何审查。那时候特殊的政治环境里,高敬亭的申辩没什么用,项英他们对高敬亭的怀疑早就扎得很深了,他们就觉得高敬亭是“反党分子”,还对高敬亭逼供、诬陷。最后,因为没有确凿证据,高敬亭就被安上了“反党”、“反中央”这些根本不存在的罪名,在6月24日被秘密处死了,当时他才32岁。【三、历史的回响:高敬亭冤案的平反】
高敬亭死了,这在新四军里甚至整个抗日根据地都引发了极大震动。好多人都为他的死觉得惋惜又痛心,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个在抗日战争里功劳很大的“常胜将军”,居然会被说成是“反党分子”。在当时那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下,谁都不敢公开替高敬亭讲话,于是,高敬亭的冤案就被埋没在历史档案里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环境变好了,历史研究也更深入了,高敬亭冤案这才慢慢被大家知晓。1956年,中国共产党着手对历史上那些重大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在这一平反冤假错案的行动里,高敬亭的冤案也被重新审查了。调查组认真调查、取证后,最终查清楚了,高敬亭当年根本没有反党、反中央的行为,他被逮捕和处决纯粹是冤假错案。1958年5月,中共中央正式给高敬亭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名誉。1959年6月,高敬亭牺牲20周年的时候,安徽省委、省人委在合肥隆重地开了高敬亭烈士追悼会,给他恢复了名誉。高敬亭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这是历史给予这位革命先烈迟到的公正,不过这起冤案带来的教训很深刻。高敬亭冤案是在特定历史状况下发生的,主观判断出错、党内斗争扩大化等多种因素导致了这一悲剧。这起冤案的教训警示我们,一定要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决抵制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一定要始终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决抵制个人专断和派性斗争;一定要始终从实际情况出发,坚决抵制盲目执行命令和教条主义。历史不断向前发展,高敬亭早已离我们而去了,可他的精神与事迹会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这篇文章就是想传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没有不良引导的内容,如果有侵权的情况就联系我删除。#智启新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