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面上已经很难见到这些老式卡车了,年轻人可能都没听说过它们。不过,对于40岁以上的老司机来说,这些车可是再熟悉不过了。现在的卡车设计早就和以前大不一样,缺少了那种经典的味道,只能勾起老司机们对青春的怀念。想当年,我的青春岁月就是和这些卡车一起度过的,真是满满的回忆!
【解放CA10B】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货车都装有遮阳棚,主要是解放牌车型。由于车速慢,降温效果不佳,驾驶室隔热性能差,车内温度极高。如果没有遮阳棚,阳光直射下驾驶会更加难受,司机常常汗流浃背。相比之下,现在的货车驾驶条件已经大大改善。小时候,货车普遍装有遮阳棚,但到了90年代初,这种装置逐渐减少。记得90年代中期,还有一些东风EQ140-2拉煤王在车头装有帆布遮阳棚,棚上还打了多个圆孔,以防止高速行驶时撕裂。这张照片让我回忆起五十年前的场景,当时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惊讶,便好奇地问司机师傅。他解释说:“一是夏天防晒降温,二是避雨。”那时的汽车马力小,无法安装空调。在南方地区,如果不装遮阳棚,驾驶员很容易中暑。如今,大货车和客车都配备了空调,因此不再需要这种遮阳棚了。
在那个年代,能驾驶老解放车的女司机确实了不起。这款车由长春一汽制造,型号为CA10B,挡位排列是25134倒,点火顺序为153624,操作起来相当复杂。
用老解放车学驾照,基本上什么车都能驾驭。开老解放时,起步踩一下离合就行,跑起来换挡全靠油门,既简单又省劲。那时候教练要求用两脚离合,但考试时很多人只用一脚离合也能过。拿到实习驾照后,师傅会重点教你应对冰雪路面的技巧,比如从五档直接降到三档,因为冰雪路面不能踩刹车,得靠档位控制车速。另外,过河后必须轻踩一脚刹车,防止刹车失灵。这些经验都是老一辈司机传下来的,确实有它的道理,而且非常实用。
【解放CA141】
第二代解放卡车CA141,具备5吨的载重能力,并能牵引6吨重的挂车。车辆的最高速度可达90公里/小时。该车型配备的柴油发动机为102千瓦(约140马力),这款6102柴油机是基于日本五十铃6BD1模型仿制,零部件与6BD1通用。此外,还有一款6110柴油机,仿自日本三菱柴油机,俗称“大柴”。汽油机型号为6102,输出135马力。对于未曾驾驶过CA10老解放的人来说,可能会低估CA141的性能。实际上,驾驶CA141的体验堪比今日的奥迪,视野宽广,冬季车窗不易起雾,尽管没有空调,但整体舒适度极高。CA141的发动机功率为141马力,而EQ140的发动机则为140马力。后续的CA151平头解放车型,发动机功率提升至151马力。至于EQ145和EQ153平头柴油车,它们的发动机功率分别为145马力和153马力。
老式汽油车通常配备手摇启动装置,俗称摇把。解放牌、东风牌、130型、212型等车型都装有这种装置。当电瓶没电或启动机失灵时,驾驶员可以通过手动摇动来启动发动机。目前,国内生产的载重五吨以下的汽油货车大多仍保留这一传统设计。这种手摇启动方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能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偏远地区或紧急情况下尤为实用。
【东风EQ140】
1964年,EQ140的最初版本正式推出。二汽在1969年成立,而东风EQ240的设计早在1968年12月就启动了。在推出前,共制造了五辆试验车,并于1974年进行了实地测试。最终,该车型在1975年7月1日开始量产,这一时间点比EQ140更早。当时,这些车型根据车窗大小被俗称为“小玻璃东风”和“大玻璃东风”,除了车窗差异,操作台也有所不同。后来,随着140-2的推出,车型开始被简单地称为140,并通过“杠一”、“杠二”来区分。对于这些车型,从车头到车尾,几乎每个部分都经历过维修。在那个年代,师傅们睡在车座上,徒弟们则睡在地板上,那时的车辆设计是真正的平地板。这款车因其坚固耐用而被称为一代神车,尤其是在八十年代,那些拥有双风挡的车型被认为是当时的好车,甚至比奔驰和宝马还要受欢迎,这些都是满满的回忆。
东风141四驱车,和东风140基本一致,但多了前驱功能,还装了个分动箱。和当时的解放CA10B比起来,东风141优势明显,马力更大,速度更快,还配备了换挡同步器。这车是我们单位一位退伍的老司机开的,队里几十个司机都眼红他能开上这款新车。师傅对我挺照顾,有一次我搭他的车,他问我这车怎么样,我说当然好。他直接让我试试,我二话不说就上手了,开起来那叫一个带劲,提速快,速度稳,比我的老解放强太多了!
【依发W50汽车】
依发W50这款车是由东德的汽车联盟生产的,上世纪70到80年代被引入中国,当时算得上是挺先进的。它的发动机低速运转,连杆较长,行程也大,动力相当强劲。电力系统方面,发电机是12伏,起动机则是24伏,配有一个串并联转换开关。电池配备了两块,每块容量为165安时。刹车系统采用气顶油设计,现在通常称为气补。刹车总泵上装有一个防水螺丝,冬天容易结冰,不少刹车事故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排气制动效果很好,停车时还能当灭火器用。如果气压不足,手刹会锁死,但拖车时可以用一个手动开关来解除。
德国产的依发四缸柴油发动机,配备后桥差速锁,载重能力大约6吨,是80年代的经典车型。这款车视野开阔,油耗低,长时间驾驶也不会感到疲劳,动力强劲。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随车附带的工具和配件非常齐全,包括发动机风扇皮带、喷油嘴柱塞、油箱锁等。油箱锁设计独特,采用金属片而非弹子结构,能有效防止泥水侵入。不过,车辆到手后,很多配件和工具都不见了,这其中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
【五十铃汽车】
五十铃TD系列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生产的长头货车,以其强劲的动力、可靠的刹车系统和稳定的操控性能著称。这款车采用气推油技术,驾驶体验非常平稳。在当年,它无疑是柴油车领域的佼佼者,开上它的人无不感到自豪。尤其是在80年代,驾驶这种车简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过,五十铃TD并不是随便谁都能开的。那时候,车辆一到手,首先得安排干部和技术骨干进行专门的培训,因为它与当时常见的解放、东风等车型完全不同,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技术。特别是在青藏线和川藏线这种路况复杂的地区,五十铃TD的优势更加明显,而其他车型则因为路窄弯多难以胜任。回想七十年代,路上经常能看到五十铃TD的身影。相比之下,解放车空载时动力不足,上坡时甚至会被满载的重车超越。可以说,五十铃TD是一款真正耐用且性能出色的好车,而且全部是原装进口,品质有保障。
这款原装五十铃(也叫日滋子)卡车,载重能力达到八吨,配备了独特的油气混合刹车系统,俗称“气顶油”。它的喇叭设计也很特别,是电气混合型的,喇叭后面装有一个电动风扇。当你按下喇叭时,电流会驱动风扇转动,通过吹气来发声,这原理和军号类似。刹车片采用的是金属材质,确保耐用性。此外,车辆还配备了第三制动功能,类似于现在的陡坡缓降系统。操作这个功能的方式很简单,方向盘右下方有一个拨杆,通过调节进气道的大小来控制发动机转速,从而实现缓降效果。
【克拉斯汽车】
这款车是前苏联的克拉斯品牌,配备了V8引擎,能输出240匹马力。车门采用了铁皮包裹的木架结构,不是普通的木材。尽管克拉斯的外观设计显得粗犷,却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它曾是苏联国家建设的重要工具,数量庞大。这辆车的独特之处在于每个后桥都有独立的传动轴,即从变速箱引出两根传动轴分别连接两个后桥。整个行走系统共有四根传动轴,再加上一根举升轴,全车总计五根传动轴。克拉斯在山区道路上行驶时,表现得非常平稳,其动力性能极为出色。
【前苏联卡玛兹汽车】
前苏联的卡玛兹汽车配备了V8柴油发动机,虽然拥有8个缸,但油耗高且动力不足,还经常出故障。特别是轮胎的安装设计非常不合理,两胎之间用焊接的铁圈固定,行驶过程中容易松动。由于当时缺乏电动扳手和风炮,只能靠手动使用长撬杆装卸轮胎。与同期的太脱拉和斯太尔相比,卡玛兹明显不在一个档次。唯一优点是噪音较小,冬天启动容易。卡玛兹的车身比克拉斯更单薄,前些年很多人将卡玛兹自卸车的底盘改装成平板拖车。与当时的国产车相比,卡玛兹更耐用且结实,但与日本车相比则差距明显。卡玛兹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是我们的主力车型,越野性能好,乘坐舒适。
【凌河牌汽车】
长头凌河和平头凌河这两款车,外形上借鉴了五十铃的设计,尤其是搭载的6BD1发动机,声音听起来确实有几分相似。在那个年代,凌河车凭借其时尚的外观,确实在市场上独树一帜。然而,这款车最大的问题在于飞轮壳容易损坏,甚至有过一个月内连续两次出现故障的情况。虽然外观模仿得不错,但其他方面并没有真正学到精髓。凌河的5吨柴油车使用的是朝柴6102发动机,新车行驶到3至5万公里时,发动机要么拉缸,要么曲轴断裂。我们这边买这款车的人几乎都亏大了,车子第一天出问题,第二天又接着坏,实在是让人头疼。
那些年,我们一起开过的卡车,承载了多少回忆?从初出茅庐的新手司机,到跑遍大江南北的老江湖,每一辆车都见证了我们的人生历程。无论是风雨无阻的日夜兼程,还是满载而归的喜悦时刻,这些铁家伙都默默陪伴着我们。它们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我们生命中的好伙伴。那些年,发动机的轰鸣声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旋律,驾驶室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现在,让我们一起聊聊你和爱车的故事,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
解放驾驶室就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