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别乱吃!吃多了可能中毒、肝损伤,尤其是2种维生素

活力源泉养护 2025-03-13 14:22:44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多人已经从“吃饱”转到“吃好”,对于高质量的、健康的生活的需求也在逐渐上涨。

各种维生素也跟着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不管是增强免疫力还是可能具有的延缓衰老的功能,都让人们对它的热情高涨,维生素在人们的眼中仿佛无所不能。

但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2年中统计的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12%的有关于肝损伤的急性病例与患者所吃的各种药物相关,其中摄入过量的维生素导致疾病发生的占比也在逐年上升。

小赵是一个养生爱好者,他经常浏览各种有关于养生的帖子,对其中层出不穷的信息也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解,他平时会经常煮一些动物的内脏吃,也会从药店买各种补剂类似维生素复合剂、鱼油等自己搭配来吃。

只是吃了小半年之后,他不仅没有觉得身体更健康,反而觉得越来越烦躁,食欲也没有以前那么旺盛吃的更少了,还很容易出汗,最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骨头疼,而且疼痛还在逐渐加重。

他去医院做检查,发现自己的血清维生素A竟然高达10.8μmol/L(正常值为1.1μmol/L~3.1μmol/L),最后的诊断结果是维生素A中毒,他很疑惑,为什么自己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吃补剂,为什么还会中毒?

医生告诉他,内脏的维生素含量很高,每百克猪肝就含有16573IU左右的维生素A,就算不额外吃补剂,每天吃内脏比如肝脏等也可能造成维生素中毒。

维生素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即使在我们日常的认知中它们显得如此“人畜无害”,但一旦过量摄入它们的威力也同样不可小觑,下文让我们讲述一下维生素过量的危害以及为什么过量会有问题。

一、乱吃维生素的潜在风险到底是什么?

目前全球维生素中毒的真实规模要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通过药物警戒系统的分析发现有关于维生素中毒的病例每年都会增长14%,其中55岁以上的人群更是占据了“维生素过量”受害人群的72%,这些都与“骨质疏松防治”等养生说法的过度营销有关。

过量摄入维生素从而引发毒性反应的现象本质上与它们相对应的代谢渠道有关系,比如家族成员较多的水溶性维生素(也就是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等),它们可以随着尿液一起排出,但如果吃进去过量的维生素时,大量的维生素挤在一起之后必然会让身体感到压力,造成排出渠道的拥堵。

而脂溶性维生素比如维生素A、D等,也就是一种可以溶进脂肪的维生素,相较于水溶性的维生素来说更容易突破细胞的防备进入为我们工作的各种器官中,其中也包括肝脏。

这是因为我们身体的器官中就有许多“体质”为脂质的通道,既然它们可以溶于脂肪当然也很容易进入这些通道,更容易“住进”肝脏中储存起来,而当它们需要排出时,已经被“固定”的脂溶性维生素需要在肝脏中慢慢代谢,再经过肝脏孕育胆汁的过程随之一起离开,易进难出,所以才更容易被蓄积到中毒。

如果是复合维生素的产品就更容易让人中毒了,比如同时含有铁和维生素C的补剂会使氧化损伤的风险增加3倍,不仅是这种复合补剂会带来额外的潜在风险,治疗与中毒的剂量的边界也模糊不清,某些维生素的“安全剂量”与“中毒剂量”仅仅相差2到3倍。

据美国FDA统计显示,在2018到2023年间因为摄入维生素过量而导致的急诊病例增长了67%,其中有大约41%的患者会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自己摄入过量的维生素。

不仅有因为维生素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在过于常见,而导致患者忽略维生素服用的安全剂量所造成的服用过量的风险,中毒后症状过于轻微且容易混淆也是维生素补剂服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潜藏威胁。

当维生素过量中毒后,其症状与亚健康有些类似,导致这种隐蔽的毒性累积很难被发现,往往会拖到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被察觉。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缺乏医学监控下,维生素补充剂可能从为我们健康服务的助手转变为杀手。而在这么多维生素中,仍然有我们需要额外注意的成员——维生素A和维生素D,它们的毒性阈值尤其容易被突破,下面我们将具体了解一下这两种维生素,搞清楚它们的作用机制和中毒剂量,帮助读者更好地选择药剂。

二、吃多了这2种维生素,可能导致中毒、肝损伤

维生素A

在《维生素A》一书的研究中提出了为什么维生素A更容易伤害肝脏,它作用于肝脏的核心机制与身体里一种名叫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蛋白质有关。

如上文所说,作为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能够轻易进入由许多脂质组成的蛋白质构成的通道,而肝脏本身的“控制装置”根本无法阻拦蜂拥而至的过量的维生素A,只好让它们肆意在肝脏中为非作歹,破坏其机能。

对于急性肝损来说,当单次的摄入量大于50万IU左右时,那些游离的、大量的视黄醇(维生素A)就会进入肝脏继而破坏肝细胞膜的完整性,就有可能出现头痛以及恶心等症状。

而慢性中毒就不需要摄入这么大的量了,它是一个缓慢地过程,要长期摄入大于10万IU左右的也就是3mg的维生素A,而这个时候,肝星状细胞会慢慢开始活跃到远超于之前的程度,在它被激活时会分泌一些胶原纤维致使肝纤维化,对肝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维生素D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有一篇研究表明维生素D摄入过量不仅不能让人得病的风险比如心血管疾病等的降低,反而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较对照组要高出180%,且其中有32%的参与者出现了肾钙质沉着,造成了中毒以及对身体的损害。

维生素D的毒性机制则与钙稳态破坏密切相关,活性维生素D可以通过找到并与它相应的受体结合进行表达,所以过多就会造成许多维生素D“无家可归”,最后在各处比如其可以达到的器官以及血管壁上沉积,引发钙化性肝损伤。

要一次性引起这种肝损伤,至少需要50万IU左右的维生素D,慢性则需要长期摄入1万IU的维生素D。

过量服用维生素作为一种危害生命健康的行为,即便有可能治愈仍然会对身体造成一定损伤,面对这样潜在的风险,我们该如何在日常饮食与补剂使用中找到平衡点?

下面我们将给需要服用维生素的人群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帮助读者科学服药,避免一些不该有的损害。

三、维生素该怎么摄入才不会损害健康?

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男性需要每日摄入大约2667IU的维生素A,而成年女性则是需要服用大约2333 IU的量。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孕妇来说,尽管需要多摄入一些维生素A以确保孕妇及胎儿的健康,但仍然需要严格控制摄入量。

据一项调查发现,孕妇过量补充维生素A将会导致致畸的风险增加至普通孕妇的3倍,所以对于维生素A的日常摄入量绝对不可以超过3000 IU。

日常应优先选择含有β-胡萝卜素如胡萝卜等蔬菜作为补充维生素A的来源,因为其还需要在体内多经过一些工序才会转变成维生素A,相较于本身含有大量维生素A的内脏来说将大大减少超标的风险,不容易造成维生素A的过度堆积。

若需额外补充,则需要注意所有服用的补剂中维生素A的叠加风险,避免同时食用复合维生素和鱼肝油或者其他相关强化食品。

维生素D的摄入量推荐为每日400-800 IU左右,对于钙流失严重的老年人来说,可以补充更多的量,但也在800-1000 IU之间,但相较于通过补剂补充维生素D,目前更推荐通过晒太阳以及食补的方式进行补充。

比如可以每周挑3天进行暴露面部等可裸露部位的日晒(每次10-15分钟)自然合成,平时选择吃一些深海鱼类如三文鱼以及蛋黄等优质膳食来源进行摄入。

如果一定要吃补剂来补充缺失的维生素D,则建议选择含有单一维生素D的补剂为主,避免与含维生素D的钙片混合使用,长期服用的人群则需要定期体检,避免维生素D超标造成中毒。

科学补充的核心在于“精准”,也就是通过平时所食用的东西进行记录和评估,确保摄入量在安全范围内,同时还要结合血检指标等进行动态调整,才能保证摄入与代谢的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与活力,不要盲目进补,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周围,王波,刘倩倩,等.超高效合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合维生素片中11种脂溶性维生素及其衍生物[J].分析化学, 2015, 43(1):6.DOI:10.11895/j.issn.0253-3820.140437.

[2]李华, 王磊. 维生素A中毒致肝纤维化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9, 27(5): 432-435.

[3]张伟, 刘洋. 维生素D过量与高钙血症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 41(3): 245-248.

[4]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可耐受上限摄入量[R]. Parma: EFSA, 2006.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