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异常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它本身可能不会立刻引发明显不适,但长期高血糖会像“隐形腐蚀剂”般逐渐损伤血管和神经,最终导致失明、肾衰竭、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即使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患者也需通过客观指标动态监测,避免陷入“无症状就是安全”的认知误区,这正是科学管理糖尿病的第一步。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判断糖尿病严重程度的三个关键指标。
一、判断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关键看哪三个指标?1.血糖控制水平
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需要保持动态平衡,短期内过高或过低的波动会导致疲劳、口渴、多尿等不适症状,加重病情。因此血糖的控制水平可以很好地反映糖尿病的严重程度。
人体内的血糖如同潮汐般动态变化,血糖监测需要包含多个维度的指标,综合解读才能全面评估病情。空腹血糖是指在至少8小时未进食的情况下测量的血糖值,正常范围应低于6.1 mmol/L,若两次检测结果均≥7.0 mmol/L需要警惕是糖尿病。
餐后2小时血糖反映的是进食后胰岛素的调节能力,正常值应小于7.8 mmol/L,超过11.1 mmol/L则提示糖代谢异常。

但单次血糖检测可能存在偶然性,因此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成为更可靠的长期评估工具。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其形成机制与血红蛋白的不可逆糖基化反应相关。
基于红细胞约120天的自然更新周期,其动态监测参数可回溯评估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诊疗规范,非妊娠期个体空腹状态下糖化血红蛋白值≥6.5%可作为糖代谢稳态破坏的实验室确诊依据之一。

当然,血糖评估还需结合个体情况——例如老年人可适当放宽控制目标以避免低血糖风险。
通过家庭血糖仪每日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每3个月复查HbA1c,能够帮助患者和医生动态掌握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2. 并发症进展
糖尿病对身体的损害与严重程度往往通过并发症显现,这些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它们都可能显著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并发症通常由血糖急剧升高引起。
以酮症酸中毒为例,当患者体内胰岛素严重不足时,细胞无法利用葡萄糖供能,转而分解脂肪产生大量酮体,导致血液酸化。
此时血糖常超过13.9 mmol/L,同时伴有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脱水甚至意识模糊等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引发昏迷或死亡。

另一种急性并发症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则更为凶险,血糖水平可极速飙升,血液极端浓缩导致器官衰竭,死亡率高达15%,常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慢性并发症则像潜伏的“隐形杀手”,在数年甚至数十年间逐渐侵蚀身体。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涉及大血管和微血管系统。
大血管损伤显著提升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微血管异常主要累及眼部及肾脏:视网膜病变初期多表现为视力减退,随病程进展可能出现眼底出血及血管增生,最终导致永久性视力损伤;肾脏损伤表现为尿液中蛋白质排泄量逐渐增加,后期可发展为肾功能完全丧失,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神经病变可引发末梢感觉异常及创面难愈,如糖尿病足。
而长期高血糖环境加速的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风险倍增。
临床管理需通过年度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筛查及神经功能评估等系统监测手段实现早期识别,因多数并发症初期无明显症状,定期结构化筛查较症状观察更具预防价值。
此外,日常症状的观察同样重要。若出现视力突然下降、尿液泡沫增多且久置不散、行走时下肢疼痛或伤口经久不愈,都可能是并发症加重的预警信号。

并发症不仅是糖尿病发展的结果,更是评估患者当前健康状况和未来风险的“多棱镜”,只有通过医学检查与生活管理的多维度配合,才能准确描摹疾病的真实面貌。
3. 胰岛功能储备
要全面评估糖尿病的严重程度,除了血糖和并发症,还需要评估胰岛功能的保留情况。作为内源性胰岛素的唯一生物合成来源,胰岛β细胞的功能完整性与机体维持血糖动态平衡密切相关。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功能如同“电池容量”——剩余越多,病情越可控;衰竭越严重,治疗难度越高。
以常见的2型糖尿病为例,早期患者往往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此时β细胞会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来克服抵抗,但长期超负荷工作将导致β细胞逐渐凋亡。当β细胞功能严重不足时,血糖会显著升高,且单纯依靠口服药难以控制,此时需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临床中常用C肽释放试验来评估胰岛功能,因为C肽和胰岛素是同时由β细胞分泌的“孪生物质”,但C肽在体内降解更慢、检测更稳定。空腹C肽水平若低于0.6 ng/mL,通常提示胰岛功能严重衰竭,这类患者往往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
胰岛功能的评估需结合糖尿病类型进行分析。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因自身免疫攻击而几乎完全丧失功能,其空腹C肽水平常低于0.1 ng/mL,且血液中可检测到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特异性抗体。这也是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原因。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而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的C肽水平可能正常甚至偏高,这表明β细胞仍具备较强代偿能力。此时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如减重、服用二甲双胍等,可有效控制病情。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会呈现逐渐衰退趋势,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能力降低。因此,定期监测C肽水平能帮助预判病情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控制水平、并发症进展、胰岛功能储备这三个关键指标可以反映糖尿病的严重程度,糖尿病患者们日常应该如何控制好这三个指标,让病情向好发展呢?
二、糖尿病患者要如何稳定病情?糖尿病患者稳定病情,需要以科学监测为基础,结合生活方式干预与规范治疗,保护胰岛功能。
持续血糖监测至关重要,建议患者通过指尖血糖仪或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掌握空腹、餐后血糖波动规律,目标是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0 mmol/L,同时每3-6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力争维持在7%以下。

保护胰岛功能需要贯穿糖尿病管理的全过程。除药物干预外,减轻β细胞负担的生活方式改变同样关键。
饮食管理上要避免极端节食,每日膳食中非淀粉类蔬菜占50%,优质蛋白质占25%,全谷物或薯类等复合碳水化合物占25%,并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燕麦、糙米等,同时限制饱和脂肪摄入。

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心肺锻炼例如快走,同时配合每周两次的肌力强化训练。需特别关注体能活动可能引发的血糖下降现象,推荐在训练前后使用血糖仪进行数值检测,并随身备有速效能量补给食品以备应急之需。
同时,胰岛功能与治疗策略的选择密切相关。当患者空腹C肽≥0.6 ng/mL且餐后C肽能升高至基线的2-3倍时,说明β细胞仍保留一定功能,可优先选择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磺脲类、格列奈类。

若C肽水平持续低下,则需尽早启用胰岛素,避免血糖失控加速并发症发生。
一位病程8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其餐后C肽峰值仅0.9 ng/mL,表明β细胞已无法满足生理需求,此时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比单纯增加口服药剂量更有利于保护残余胰岛功能。
临床实践还发现,即使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若能在病程早期通过强化治疗恢复部分β细胞功能,那么远期血糖控制难度会显著降低。
此外,每年至少筛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肝功能、眼底、足部神经病变等,及时发现、干预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进展风险。

糖尿病病情的科学管理离不开持续监测与主动干预。通过监测文中提到的三个关键指标,患者可精准掌握病情发展趋势,及时干预治疗,稳定病情。
《糖尿病护理》中的一项系统综述表明,使用数字化工具持续记录血糖、用药及饮食运动数据的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达到38.5%,达标概率提升至2.3倍。正如糖尿病专家Joslin所言:“糖尿病最好的治疗,是教会患者成为自己的医生。”
参考文献:[1] 尹经霞;余丽;蒲丹岚;徐晓丽;廖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读[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0.EE8EE4FA99C54FBE9CB8DFCCEAFCCB03.
[2] Stratton IM, Adler AI, Neil HA, Matthews DR, Manley SE, Cull CA, Hadden D, Turner RC, Holman RR. 血糖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UKPDS 35)的关系:前瞻性观察研究。 BMJ. 2000 Aug 12;321(7258):405-12. doi: 10.1136/bmj.321.7258.405. PMID: 10938048; PMCID: PMC27454.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01):1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