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这座位于重庆的生态瑰宝,宛如一颗镶嵌在巴渝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其独特的生态地位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不容小觑。它是重庆主城的 “肺叶”,山脉狭长,横跨北碚、沙坪坝、璧山三区,为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新氧气。这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温和,夏季雨水丰沛,为动植物营造了一个四季温润的栖息家园,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 90% 以上,动植物物种丰富得如同一个天然的 “物种大宝库”。早在 2001 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批准设立了重庆市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和植物种基因库,还是开展森林科考研究、生态教学实习及环境保护教育等活动的基地,更是重庆市空气质量清洁对照点、主城保护得最完好的天然 “氧吧” 之一。
然而,在这看似被熟知的背后,缙云山的昆虫世界却犹如一片神秘的未知领域,长久以来笼罩在朦胧之中。尽管西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学子们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就零零星星地对缙云山展开过昆虫多样性调查,但这些探索犹如散落在地的拼图碎片,始终未能拼凑出一幅完整清晰的画卷,一直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深入研究。这种昆虫资源本底调查的缺失,就如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征程中缺失了导航图,让科研人员在面对业内同行关于缙云山昆虫情况的询问时,常常陷入尴尬与无奈,只能遗憾地摇头表示并不清楚。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向仲怀也曾感慨,作为研究昆虫的学者,生活在缙云山下却对其昆虫概况知之甚少,这无疑是一种深深的遗憾。
也正因如此,编撰《缙云山昆虫志》成为了一项迫在眉睫的使命。一方面,这是为了填补多年来缙云山昆虫研究不成体系的空白,将零散的知识汇聚成册,让缙云山昆虫的真实面貌得以完整呈现;另一方面,其更是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物种多样性保护筑牢根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提供不可或缺的科学基础资料,宛如为这片珍贵的生态家园打造了一面坚实的 “保护盾”。
强大阵容出征,两年艰辛调查为了啃下这块 “硬骨头”,一支由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研究团队牵头,汇聚了全国 20 余家单位、30 余名国内知名分类学专家的强大科研战队迅速组建起来。2021 年,时任西南大学副校长、植物保护学科带头人王进军挂帅出征,向市林业局、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递上课题研究申请,并成功拿到 “入场券”,开启了这场为期两年的昆虫科考之旅。
这两年可不轻松,困难就像一道道关卡,横亘在科研人员面前。缙云山地形复杂得如同迷宫,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密林遮天蔽日,山间小路崎岖难行,有些地方甚至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科研人员只能手脚并用地攀爬,稍不留神就可能摔倒受伤。而且,这里气候多变,夏日暴雨说来就来,瞬间就能将山路变成泥沼;冬日山里湿冷刺骨,寒风如刀,吹得人瑟瑟发抖,手脚麻木。
采集昆虫样本更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昆虫们可不会乖乖就范,它们有的擅长伪装,与树叶、枝干融为一体,肉眼极难分辨;有的飞得又快又飘忽,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还有的一有动静就迅速钻进狭小的缝隙、洞穴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捕捉到这些 “小精灵”,科研人员使尽浑身解数。白天,他们拿着捕虫网,在山林里挥汗如雨,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搜寻着目标,一旦发现猎物,便迅速出击,力求精准 “一网打尽”;夜晚,他们带着诱灯、马氏网等工具,潜伏在山林深处,忍受着蚊虫叮咬,静静等待夜行性昆虫 “自投罗网”。长时间的野外作业,作息紊乱、体力透支成了家常便饭,但没有一个人喊累退缩。
翻开《缙云山昆虫志》,惊现物种新发现(一)地域新突破:罕见昆虫的意外现身当《缙云山昆虫志》的编纂工作落下帷幕,一项项令人惊叹的新发现跃然纸上,为缙云山的生物多样性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众多新发现中,松村网蛉的现身无疑是一颗璀璨的 “明星”。这种昆虫在过去的文献记录中,仅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有过踪迹,大陆地区近乎空白。如今,它在缙云山被科研人员幸运捕捉,这一发现犹如在昆虫学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松村网蛉对栖息环境的要求极为严苛,必须是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植被原始且丰富的区域,恰似一位对生活品质有着超高要求的 “隐居者”。它在缙云山的出现,无疑是对这片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极高肯定,宛如一枚闪耀的 “生态勋章”,向世人昭示着缙云山生态系统的卓越与健康。
同样备受瞩目的还有赫定大蠊的再次发现。赫定大蠊是蜚蠊目昆虫里极为珍稀的种类,此前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已长时间隐匿于人们的视野之外,甚至一度被怀疑是否濒临灭绝。当科研人员在缙云山的深山幽谷中,透过层层迷雾,捕捉到赫定大蠊那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这一发现,不仅仅是填补了物种分布的空缺,更像是重新找回了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为后续深入研究其生态习性、保护需求提供了珍贵契机,也让人们对缙云山这片神秘的自然宝库又多了一份敬畏与珍视。
(二)物种新扩充:填补本地记录空白除了这些地域上的惊喜突破,叶蝉、蜡蝉和蝇类等物种的新发现,也为重庆的昆虫种类记录翻开了崭新一页。
叶蝉,这些看似小巧玲珑的家伙,实则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重关键角色。在缙云山新发现的叶蝉物种,有的拥有与树叶几近一致的保护色,隐匿于叶片之间,让人难以察觉;有的则凭借着独特的发声器官,在夏日奏响一曲曲独特的 “乐章”。它们的出现,丰富了重庆地区叶蝉的基因库,为研究植物与昆虫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全新线索。科研人员推测,这些新叶蝉物种或许与缙云山特有的植物种类存在紧密的共生关系,它们的存在,很可能影响着植物的繁衍、病虫害防御等诸多生态过程。
蜡蝉家族的新成员也在缙云山惊艳亮相。蜡蝉以其独特的外形和绚丽的色彩惹人注目,它们停歇在枝头,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新发现的蜡蝉种类,在翅膀纹理、身体结构上展现出与已知种类截然不同的特征,这暗示着它们在进化历程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通过对这些新蜡蝉的深入研究,有望揭开昆虫进化史上那些不为人知的神秘篇章,为理解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提供宝贵的实例。
蝇类,这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甚至厌恶的群体,在缙云山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多样性。以往重庆地区对蝇类的记录犹如一块残缺的拼图,存在诸多空白。此次科考发现的一些蝇类新物种,有的体型微小却拥有极为敏锐的嗅觉,能在复杂的山林环境中精准定位食物源;有的则具备超强的繁殖能力,适应着缙云山多变的气候条件。它们虽然不起眼,但作为生态链中的分解者,对于维持山林的物质循环、土壤肥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缙云山生态系统这部庞大 “机器” 正常运转的关键 “螺丝钉”。
探秘背后:昆虫采集趣闻与科研精神在这两年艰苦卓绝的科考历程中,科研团队不仅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还积攒了一箩筐让人忍俊不禁又感慨万分的采集趣事,这些点滴恰恰是他们坚韧不拔、热爱科学的生动注脚。
有一回,队员们在山林里布置马氏网,满心期待能捕捉到夜间飞行的昆虫。第二天一大早跑去查看,却发现网上空空如也,诱饵也不翼而飞。大家正纳闷呢,突然听到旁边的树上有 “吱吱” 声响,抬头一看,原来是一群调皮的松鼠,正抱着诱饵吃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地瞅瞅科研人员,那模样仿佛在炫耀它们的 “战利品”,让人又好气又好笑。队员们只能无奈地重新布置,还得想办法把诱饵藏得更严实些,和松鼠们斗智斗勇。
还有一次,为了追踪一种罕见的蝴蝶,队员们在山林里穿梭了大半天,累得气喘吁吁。眼瞅着蝴蝶停歇在一朵野花上,一位年轻队员兴奋地拿着捕虫网冲过去,脚下却不小心被一根藤蔓绊倒,整个人飞扑出去,摔了个 “狗啃泥”。神奇的是,他倒地的瞬间,居然还下意识地紧紧握住捕虫网,等爬起来一看,那只蝴蝶竟然真被他网住了。他顾不上拍掉身上的泥土,举着网高兴得又蹦又跳,队友们也纷纷围过来,欢呼声响彻山林,疲惫瞬间一扫而空。
夜晚诱捕昆虫时,蚊虫叮咬是最大的 “折磨”。山里的蚊子又大又毒,隔着衣服都能叮出大包。队员们为了不影响诱捕,只能强忍着瘙痒,不敢随意驱赶蚊虫。有位队员幽默地打趣道:“咱们这是用自己的血,为昆虫研究事业做‘额外贡献’啊!” 可即便如此,大家依然坚守岗位,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因为他们深知每一个样本都来之不易,都可能蕴含着重大的科研发现。
正是凭借着这份对科研的执着、对未知的渴望,以及苦中作乐的豁达,科研团队才能在缙云山的深山老林里坚守两年,为世人揭开缙云山昆虫世界的神秘一角,用汗水与智慧铸就这部意义非凡的《缙云山昆虫志》。他们的故事,也如同这山里的清风,吹进更多人心里,唤起大家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与守护之心。
志书意义深远,生态保护新篇开启《缙云山昆虫志》的诞生,宛如一颗启明星,在昆虫研究、生态保护以及教育科普等诸多领域,散发着耀眼光芒,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于昆虫研究而言,它是一座蕴藏无尽宝藏的学术富矿。书中详尽记录的 15 目 87 科 455 属 571 种昆虫,名录涵盖的 19 目 151 科 701 属 943 种昆虫信息,为昆虫学家们深入探究物种分类、生态习性、进化历程等提供了第一手精准资料。过往由于缙云山昆虫资料零散匮乏,许多科研设想因缺乏基础数据而难以付诸实践,如今这部著作打破了这一僵局,让科研人员得以站在全新起点,向着更深层次的学术未知勇敢迈进,有望催生出一系列前沿科研成果,推动昆虫学领域大步向前发展。
在生态保护层面,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它犹如一份精准的 “生态地图”,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指引方向。保护区管理部门依据书中对昆虫物种分布、栖息地偏好等信息,能够量身定制更具针对性的保护策略,科学划定核心保护区、生态廊道等关键区域,确保昆虫们的家园不受侵扰。同时,通过长期监测昆虫种群动态,一旦发现数量异常波动,便能及时察觉生态系统的潜在危机,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守护缙云山生态的平衡与稳定,为子孙后代留住这片绿色家园。
而对于教育科普领域,它恰似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大众认识自然奥秘的大门。学校的自然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缙云山昆虫志》,将书本里抽象的昆虫知识具象化,带学生领略家乡山林中昆虫的奇妙世界;科普场馆里,它作为核心展品资料,吸引着观众驻足,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普通民众闲暇翻阅,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唤醒内心深处对生态环境的关爱之情,让保护自然从理念化为行动,汇聚成守护地球家园的磅礴力量。
《缙云山昆虫志》的问世,只是探索缙云山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里程碑,而非终点。缙云山的昆虫世界仍有诸多谜团等待解开,未来之路漫漫,需要更多科研人员、爱好者携手共进,持续挖掘这片生态宝藏。让我们以这部著作为基石,共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添砖加瓦,期待缙云山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绚烂的生态光彩,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