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切)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约1400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注解:
本条讲的是因为发汗过头,阳气耗伤,导致全身阳虚症状,“漏不止”,就是大量出汗止不住;“其人恶风”,阳气衰弱了会更怕风;“小便难”,阳气虚,膀胱气化能力不足;“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这是阳虚不能为用输布津液于四肢。所以要加用附子补救。
附子泻脾汤和玄武汤的君药。很多中医学者认为它是“回阳救逆”的要药。为什么附子能回阳?附子是《神农本草经》的下品药,善于祛邪,附子善于破除体内的寒气,从而使分散的阳气(虚阳)能够回转,从而能止汗,止虚阳外脱。目前药房的炮附子,用黑色炮附子即可,附子一枚约15-30克左右的量,但危急重症要用大剂量。
小阳旦汤(桂枝汤)的加减变化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原文: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以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注解:
这一条是接21条说的,在“脉促、胸满”的基础上又多了个“微寒”的症状。“微寒”应该不只是微微恶寒,应该是比较寒了,才需要加附子。
太阳病风湿相搏: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已非桂枝类方)原文: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白术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注解:
这是伤寒夹有风湿的病,伤寒八九日,风和湿交集在一起,出现了身体疼痛,不能翻身,转身困难。不呕说明没有少阳证,不渴说明没有阳明证,风寒湿还停留在太阳经。脉浮,表证未除;脉虚涩,说明阳气虚而且受到阻滞,结合身体症状,是受到风湿阻滞。
用桂枝汤去白芍加炮附子而成桂枝附子汤。
加附子是为了调动身体的强大阳气以祛风寒湿。
去白芍,因为主证在肢体,而白芍是敛下的,所以减掉,让药力主要在肢体起作用。
如果大便硬,小便自利,就要去掉桂枝,加白术。“大便硬,小便自利”,类似于“脾约”证,就是胃中的津液过多地走入了小便,脾和阳明得到的津液过少,因此大便硬,小利自利。所以要加白术,因为白术是补脾之化味药。桂枝能加强小肠与膀胱的功能,桂枝能将小肠更热、功能更强,将更多津液输散于全身肌肉,而不会留下在胃肠中。加白术,去桂枝,则可避免这样的分配。
这个方子服用后身体会麻痹,会头晕,这是附子的作用,不要怕。“药弗暝眩,厥疾不廖”。当然,虚弱的人或产妇,附子不能用得太多。
这两个方子在风湿性关节炎、肌无力之类的肢体疾病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金匮要略:桂枝附子汤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我注:即桂枝汤去芍+附子)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我注:即桂枝附子汤方去桂+白术)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金匮要略:乌头桂枝汤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取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附方:
《外台》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 右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杏仁二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右二味,以绵缠,搥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金匮要略: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
2024年12月29日
郑重提示:文中如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需求医诊治。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达所有的思想,还需联系笔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来理解。文章多是在理论层面展开论述,但不等于笔者只崇尚空谈而不重实践,希望读者诸君理解,在其它合适的场合我们可以探讨各种医学实践问题。
经方是中医的核心,而学习中医经方,从伊尹经方开始着手则最为容易!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著作、文章和课程。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心愿:提炼中医理论,完善经方体系!为想学中医又不得其门而入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习阶梯,为学医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问难解者提供系统明析的透彻解惑,为从医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难以应对疑难痼疾者提供以医入道的升华指引。愿中医弘扬世界,广济众生!
附1: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C5、《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续集)》(加深讲解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的经典用药,另外非经典用药100多种加以讲解)
第二系列:略
第三系列:略
附2:炎黄国医课程体系
第一类:经方课程
一、《分类讲病(经方体验)》
二、《经方易用(经方入门)》
三、《经方直用(经方晋阶)》
四、《经方逻辑(经方研修)》——特别系列:经方体系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共五单元)
第二部分、《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共十一单元)
五、其它经方课程
第二类:针灸课程:略
第三类:特别课程:略
第四类:普及课程(公益免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