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明星”吉野舰:清朝错失的战舰与历史的转折

日出东方妮蔻 2025-02-21 09:16:53

甲午海战“明星”吉野舰:清朝错失的战舰与历史的转折

史河漫漫,诸多事件、物品如星耀世,铭刻时代,左右历史走向。商鞅变法强秦基,工业革命启新程;粮票见证计划时,大龙邮票载往昔。甲午黄海大战中的“吉野”舰,便是这样一艘承载着复杂情感与历史意义的战舰。它不仅在战场上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更在战后成为了清朝腐败无能、海军建设落后的代名词。然而,关于“吉野”舰的来历,却流传着一种广为人知却子虚乌有的说法——清朝因财政紧张,未能购买此舰,最终转卖给了日本。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说法,还原“吉野”舰的真实历史,并探讨其对清朝乃至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1891年,日本海军大臣桦山资纪依照《海军扩张案》所定计划,向英国订购了一艘名为“吉野”的快速穹甲巡洋舰。该舰由阿姆斯特朗兵工厂建造,于1893年建成并编入日本海军。观“吉野”舰之来历,其与清朝并无直接关联。明治年间,日本欲强军,海军大臣桦山资纪依《海军扩张案》,出重金向英订购此快速穹甲巡洋舰,以壮日本海军之实力 。然而,由于“吉野”舰与清朝北洋水师的“致远”舰在设计上存在前后传承关系,加之两舰在整体布局、任务属性、武器配置和综合战力上的相似性,使得“清朝本计划在购买‘致远’后继续追购更为先进的‘吉野’”的说法不胫而走。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步入近代,此前辉煌的封建王朝,因闭关锁国被完成工业革命的列强赶超,自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救亡图存的抗争之路。当时,北洋水师的主要战舰均购自英、德两国,因此李鸿章等北洋高层自然优先考虑购买英系或德系战舰。然而,由于英德两国严守中立政策,拒不向中日双方出售武器,清政府不得不转而寻求从其他国家收购二手英、德系军舰。甲午之役,北洋水师军力渐显单薄,清廷始觉忧患,饬令李鸿章速购军舰。其间,“白朗古‧恩卡拉达”号巡洋舰入李鸿章之目。这艘智利海军装备的英国造战舰,不仅比“吉野”更为新锐,而且在火力上远超“吉野”。若清廷购“白朗古‧恩卡拉达”舰之功成,北洋水师战力必大增,于日亦能成震慑之势,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保海疆之安宁。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智利方面的高价要求和日本的暗中阻挠,清政府最终未能成功购买“白朗古‧恩卡拉达”号。智利索价无度,肆意抬价,又有日本高价购智利战舰“埃斯米拉达”号之举,足见其对清廷购先进战舰忧惧颇深,百般从中作梗。而李鸿章等人在考虑性价比后,最终放弃了购买“埃斯米拉达”号和另一艘智利铁甲舰“卜拉德”号的计划。此诸事,非独使北洋水师失增战力之机,亦于某程度上,暗兆甲午一役之结局,实乃晚清海防之殇,国运转衰之征也 。

回顾历史,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清政府成功购买了“白朗古‧恩卡拉达”号等先进战舰,甲午战争的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海军建设的落后以及临时抱佛脚的行为,都是导致甲午战败的重要原因。即便清政府成功购买了先进战舰,也难以改变其落后的制度和管理方式所带来的根本问题。

如今,距离甲午海战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当代中国已经拥有了自建世界上第一流铁甲巨舰的能力,这足以说明那段屈辱悲哀、充满血泪的近代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