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千古史记
编辑|千古史记
1979年的中越边境战争,是一场短暂却极为惨烈的冲突,在这场被称为“天险之战”的对抗中,双方军队以不同的战术和决策展开较量,在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势下,越军曾妄言“消灭2万中国军队”,但现实却是截然不同的,在高平方向的朔江战场上,越军陷入被动,不得不在夜幕的掩护下仓促撤离。
朔江,地处越南北部高平省,靠近中国广西的平孟地区,它不仅是军事战略重地,更被称为“天险之地”,历史上,包括法国和日本在内的多国军队,都曾因地形险峻而折戟于此。
但是,当年的越军显然低估了中国军队的决心和实力,战斗爆发时,越军第346师246团是朔江的核心防御力量,团部驻扎在附近的波源村一带,并得到多个炮兵营及独立营的增援,他们构筑了密集的火力网和复杂的工事,试图将中国军队拦截在边境线之外。
尽管越军信誓旦旦,声称能坚守数月,但中国军队的推进速度完全打乱了他们的计划,2月17日凌晨,中国122师的多个团开始从平孟和孟麻两个方向向朔江发动攻势。
平孟方向为正面牵制,主要吸引敌军注意,而孟麻方向的主力突击则采取穿插迂回的战术,直插敌后,迅速切断越军退路,这一策略出其不意,让越军始料未及。
波源村是战斗的关键节点,这里不仅驻扎着越军的重要指挥部,还部署了大量火炮,对公路进行封锁,在19日夜间,中国坦克部队和步兵协同作战,冒着夜色悄然逼近敌阵地。
越军虽然凭借山地复杂的地形试图进行阻击,但最终未能挡住中国军队的突袭,坦克摧毁了越军的榴弹炮阵地,击毙了包括246团团长阮成文在内的多名高级军官,波源村的失守意味着越军失去了对朔江外围的控制,此时的246团指挥系统几乎瘫痪,只能化整为零,躲藏于山洞或丛林之中。
与此同时,朔江镇内的战斗更加激烈,越军246团一度试图利用交叉火力网和高地优势阻挡中国步兵的推进,但是,夜战成为中国军队的关键武器,坦克和步兵相互配合,利用曳光弹和照明弹引导火力,对敌阵地进行精准打击。
即使在狭窄的峡谷地带,解放军也成功调动了坦克部队,通过简易军路强行突入,为步兵提供了重要的火力支撑。
在20日的朔江总攻中,中国军队再次遇到严重阻碍,越军利用公路两旁的地形优势,对进攻部队实施猛烈的火力压制,尤其在距离朔江县城不到2公里的区域,敌军火力密集得令人窒息。
这一天成为战役中最为惨烈的一天,解放军2营被压制在排水沟中长达数小时,伤亡惨重,但是,在指挥部的调整下,部队迅速改变策略,先攻克外围高地,再对县城形成合围之势,随着外围火力点被逐一拔除,解放军最终成功拿下朔江。
对于越军来说,这场战斗的失败并不仅仅体现在失去阵地上,更在于他们的信心被彻底击溃,在被动撤退中,越军的防线越收越紧,246团的组织能力几乎完全丧失。
当夜,残存的越军在混乱中开始分批撤离朔江,他们借助夜色的掩护,从丛林和峡谷中悄悄转移,试图避开中国军队的侦察和追击,岩溶地貌成为他们最好的掩体,许多人选择躲进洞穴,甚至带着伤员在密林中艰难跋涉。
尽管撤退行动相对隐秘,但对于越军而言,这并不是一次从容的撤离,大量后勤物资和伤员被遗弃,士气也因为连续的失败而大幅下滑,此时的越军246团已经彻底失去了原本的防御体系,撤退不过是避免被歼的最后选择。
中国军队对越军的撤离几乎毫无察觉,因为对于解放军而言,他们的目标始终是拿下朔江,并确保平孟至高平的公路畅通无阻。
在随后的几天里,中国军队继续向高平方向推进,彻底打通了战略要道,而朔江的失守对越军的打击是致命的,它不仅标志着越军“天险不可破”神话的破灭,也暴露出其防御策略的局限性。
分散节节阻击的战术虽然能延缓敌军的推进,但在解放军灵活穿插的战术面前显得过于被动,一旦失去指挥体系和火力支援,越军的防线便如同纸糊一般不堪一击。
中越战争中,朔江战役以其复杂的地形、激烈的战斗和惨烈的伤亡成为研究战术的经典案例,这场战斗不仅展现了中国军队的灵活战术和强大执行力,也反映出战争中的残酷与无情,对于越军而言,这一战役的失败无疑是沉重的教训,而对于解放军,这次胜利则是他们迈向全面胜利的重要一步。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