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周总理担心苏联动用核武器,毛主席反问总理:你读过明史吗?

雁玉浏览过去 2024-11-20 18:07:2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千古史记

编辑|千古史记

1969年,中国正值建国20周年纪念,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和军事上都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但国内的欣欣向荣之下却笼罩着一股暗流:来自北方的核威胁,这一年的三月,珍宝岛边境爆发了中苏武装冲突,苏联强势入侵,摆明态度要把这个小岛收入囊中。

但人民解放军早有准备,反击迅速,苏联阵亡士兵超过两百人,装甲车和坦克也损失惨重,面对这样一场重创,苏联政府颜面扫地,勃列日涅夫恼羞成怒,当即下令召开军事会议,开始酝酿一个更具威慑性的“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苏联在珍宝岛上吃了亏,受伤的不只是面子,二战后,苏联在欧洲扩展势力,作为军事大国的它,奉行高压统治,不容许任何盟国背离自己的控制,而中国的态度显然超出了苏联的底线。

早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逐渐走向恶化,苏联一度试图通过控制长波电台、联合舰队指挥权等手段插手中国内政,均被中国拒绝。

珍宝岛冲突的爆发更让苏联高层意识到中国的独立意志,在冷战格局下,苏联的威胁迫在眉睫,甚至让苏联国内一些强硬派坚决主张动用核武器,彻底解决这个“威胁”。

而苏联并不打算单独行动,为了确保美国的中立,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前往白宫会见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向美方传达这一计划,苏联认为,以当时的局势看,中美关系冷淡,美国或许乐见其成。

但苏联显然低估了美国的战略考量,美国总统尼克松对苏联的“提议”十分敏感,意识到一旦苏联对中国动用核武器,整个世界将难以恢复平衡。

若苏联成功实施核打击,既会让苏联在亚洲区域地位上居于主导地位,也会直接威胁到美国在亚洲驻扎的25万美军的安全,尼克松当即决定,美国不但不会保持中立,反而会采取措施制止苏联这一危险计划。

于是,尼克松与基辛格达成共识,通过间接的方式将这一消息传递给中国,在冷战的高度紧张氛围下,美中之间并无直接交流渠道,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隔阂。

尼克松指示基辛格联系了一家不显眼的报纸《华盛顿明星报》,用一篇新闻的方式公开苏联的核打击计划,让信息“自然”流入中国。

这篇文章描述了苏联准备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计划,其中甚至列出中国的酒泉导弹基地、西昌发射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以及北京等多个重要战略目标,核武器准备当量高达几百万吨。

消息传到北京后,周总理忧心如焚,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双方摩擦不断,苏联军队已在边境部署了百万兵力,随时待命,周总理深知核战爆发的后果难以估量,他日夜研究应对措施。

但毛主席得知此事后,表情平静,似乎早已预料到苏联的种种举动。毛主席以一贯的镇定回应——他不怕原子弹,他相信中国的民族意志,并向周总理提到明朝的历史故事。

毛主席借鉴了明朝开国功臣朱升对朱元璋的“九字箴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于是,毛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准备全国动员,做好持久抗战的准备。

这一方针迅速传达全国,各地随之展开了紧张的备战行动,在北京、长春、上海等地,城市地下开始大规模开挖防空洞,许多企业转为军工生产,整个国民经济也随之向临战状态倾斜。

这场前所未有的备战行动并非单纯的军事安排,更是对全国人民的一次动员,工厂设备和档案向交通闭塞的山区转移,“山、散、洞”的战时部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苏联高层收到这些信息时也产生了顾虑,苏联内部并非全员主战,一些温和派官员担心对中国的核打击会招致全面战争,而苏联的主要战略重心在欧洲,若将大量资源耗费在中苏对抗上,可能得不偿失。

就在此时,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去世,周总理与苏联总理柯西金在葬礼上短暂接触,尽管双方并无正式会谈,但也给中苏之间的谈判带来了可能。

几天后,柯西金经过一番外交辗转后成功安排与周总理在北京机场的会谈,会谈中,柯西金表态苏联并不希望与中国就领土问题爆发战争,而周总理则表明了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双方的讨论坦率而直接。

最终,双方在边界争议地区脱离武装接触、维持现状等方面达成了四项临时措施,成功地缓解了双方的边境紧张局势,尽管边界问题的谈判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但这次机场会谈让中苏紧绷的关系稍有缓解。

但缓和并不意味着和平。苏联内部的强硬派依旧蠢蠢欲动,甚至通过媒体放出可能对中国实施空中袭击的言论,显示出对中国的高压政策未曾松动,为继续施加威慑,中国在10月1日前后进行了当量为2万到2.5万吨的地下核试验和氢弹空投试验。

美苏两国几乎同时收到试验信号,苏联政府对此十分警觉,中国以此向苏联表明,尽管核武器数量不及苏联,但中国已做好反击准备,不会在核威胁面前退缩。

美国和苏联的对峙也变得敏感,10月中旬,美国向苏联发出明确声明,强调若苏联对中国采取核行动,将视为开战信号,此时,苏联意识到一旦核战爆发,不仅中国将展开全面反击,美国也将介入,这将引发全球范围的核危机。

面对来自中国的坚定立场和美国的强硬表态,苏联最终放弃了对中国的核打击计划,10月19日,苏联代表团抵达北京,与中国就边界问题展开进一步谈判。

最终,中苏边界问题的僵局暂时被搁置,但两国关系仍在未来几年保持微妙的平衡,中苏这场核危机,毛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方针不仅是一种国家应对战略,更成为后期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这次危机也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已不再是任人摆布的角色,而是逐渐以独立的姿态与大国博弈,为日后中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1 阅读:68